如果总是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和别人比,怎么会幸福呢?

去年司法考试我考了417分。我非常高兴。毕竟我通过了,分数也不低。但是高兴了不到两分钟,就得知室友考了419分。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里,我因为比她低两分而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完全没有通过考试的喜悦。

小学的时候,我的字写得不太好,所以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在写作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字在校园里随风飘荡的同学,尤其是我的同学,甚至我的一些好朋友。

所以即使我拿着阅读比赛一等奖,写作比赛一等奖,讲故事比赛三等奖,我还是没有成就感。因为我,我盯着写作比赛的奖项。

知道人无完人,却总想要一切。

表哥,小我是10天。她从小就很可爱,嘴巴甜,会说话。每个看到她的人看起来都很讨人喜欢。而我,一张嘴,笨嘴拙舌的说错话,整个傻傻的等了一会就平淡了。

人天生偏爱表亲,这是人之常情。甚至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候,表哥也带我们一起玩游戏,听表哥的意见比听我的多。

我站在她身后,对自己的笨拙感到厌恶。

临近年底,公司有个聚会,需要一个女主人。有人告诉我试着读一篇文章。我很用心的读了一遍,听者却摇了摇头,笑着说:“你一点主持经验都没有。”

是的,我没有,一点也没有,一点也没有。

有些后悔,我在大学里做过的事。不会主持,不会说话,不会争辩,不会振振有词,不能在众人面前从容淡定。

我不会。仅此而已。

我实习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同事,获得了区演讲比赛二等奖。心里的羡慕,因为我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

恭喜她,但她看起来不开心。一问才知道她大学的时候是学生会副主席,演讲什么的对她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这次比赛只获得了二等奖,没有达到她的预期。

看到她不开心的样子,心里的羡慕立刻烟消云散。

如果这些东西不能带来快乐,那它们又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碗里的有,锅里的就盯着,不开心不满意?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哈佛快乐课程中提到“神经通道”来证明改变的可能性,也解释了可怕的习惯:

“大脑中有数百万个神经通道,换句话说,你的思维模式有特定的路径运行。那条路会像河流一样成长。每有水流过,河面就会变宽。没有水流动的时候,也就是神经元不工作的时候,它会收缩一点。神经通道会自我巩固,建成的神经通道会吸引更多的活动。”

比如打乒乓球。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总会纠正我们的握杆姿势,让我们保持在空中几百次。刚开始学接发球的时候也是一样。你得集中注意力,低头观察自己的握杆姿势,击球的角度,击球的速度和力度。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比如现在,我和我妈打球的时候,我们在聊天,不自觉的挥动球拍,把球快速打回去。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神经通道,这个神经通道随着我们接受的每一次服务而不断巩固。球每飞一次,我们一秒钟都不需要去想,我们的思维就会自动被引向那个或者那些特殊的通道。

那些段落告诉我们如何击球。

教授提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我获得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时,我的大脑立刻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没有再获得一个?’我有那么多值得感恩的东西,但当时作为一个消极的人,我的经历自动流向了最大的河流——消极思维的神经通道。"

当我们不满足于自己的习惯,习惯于清点自己没有的东西时,又怎么会快乐呢?

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知道,要想待在图书馆里多读书,自然是顾不上各种社团活动,更不用说辩论赛,演讲,朗诵等重大比赛的。

一方面我没有参加的资格,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为这个资格努力。

说白了就是不想花这个时间去处理。

因为我知道我更想要什么。

为什么贪婪?

显然,我已经做出了选择。明明自己不花时间和精力,却羡慕别人。

比如现在我明明可以好好努力,学好主持基本功,明年再战,但还是熬了一夜才把这一段写完。其他时候,我恐怕更愿意翻一本书,听听音乐,学学英语,也不会听从建议在网上找一些课程,“从零开始学主持”。

因为,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必须要有放弃一些东西的勇气。

另外,不要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