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如何传播科学声音的教案
教学目标第五课时
科学概念:
声音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流程和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描述声音传播的方式。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比较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声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设计性实验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音叉,“地球电话”装置,不同材料(木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一下
我们之前已经研究了很多关于声音的知识,那么声音是如何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吗?今天,我们将继续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主题。
第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二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已经发现声音是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那么音叉振动时是如何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打好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实验和第二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要求不同。这个实验的重点是仔细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描述一下。
群体交流反馈:水面从音叉所在的中心慢慢向四周扩散。
2.游戏:我们平时经常接电话。今天,我们还在课堂上玩了一个接电话的游戏。老师给你带了个简易手机。展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小组活动:“本地电话”研究
要求:
1)学生说话声音要小,接电话的学生直接听不见为宜。
2)接电话时,电话线要紧,但不能松。
小组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振动。这就是声音如何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第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能在所有物体中传播吗?我们来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就像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样。展示材料:相同长度的铝箔尺、木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
2.能否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传播的差异?-小组讨论和交流
3.反馈总结:一名学生握住物体一端振动音叉的手柄,将音叉的一端绕在上面,另一名学生将物体的另一端贴近耳朵,拉紧物体。每次换素材时,拿音叉的同学要尽量用同样的力去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并记录在记录表格中。录音前做个预测。
4.小组活动并填写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
物体传声效果铝箔尺、木尺、棉线、尼龙绳
希望
小组交流与反馈: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测一致吗?最后,声音通过哪种材料最好(声音最大)?
第四,拓展延伸
1.展示玻璃钟罩里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耳朵的?能不能画一个简单的通信线路图?
2.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出来,想:声音变了吗?为什么?
3.假设: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光,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怎么样?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光后,声音真的听不见了。你能解释一下吗?
教学后记:
根据书上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的概念,提炼起来比较困难(本来是说期望他们了解传播声音能力最强的金属)。而且铝箔纸棒很难做,我还得专门去买材料。我把这种材料变成了铅丝。
地球电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我把课本上的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麦克风轻声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他们能在听筒里听到!这比在教室里做实验好多了,因为在教室里,我们已经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了,那还需要打电话吗?除了好玩,同学们也深有感触,固体的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很多。
这种对材料的理解是不够的,所以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证明。只是发现老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拿着一个振动的音叉,让声音停止了。学生就是利用这个发现来证实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
思考一:这个班学生有多少活动?(由于材料有限,每组学生都没有机会实验。在老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们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老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法显
反馈交流:交流我们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4.分组实验二:观察橡皮筋节距的变化。
(1)如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展示了一种在木板上钉两枚钉子,并在两枚钉子之间系上橡皮筋的装置。
(2)扎紧橡皮筋,拔去;放松一点,拔出子弹。对比: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
交流反馈:橡皮筋松动,振动慢,声音低。橡皮筋紧,震动快,声音高。振动的速度用音高来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第四,拓展
你知道还有什么变化也能改变物体发出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