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德国制造的驳壳枪,是世界手枪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枪支。驳壳枪也叫毛瑟军用手枪,这把枪从研发出来一直到最后被淘汰,从来没有成为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驳壳枪的研发者本来是想要制造一种方便携带,威力处在普通手枪和步枪之间,射程比普通手枪更远,弹容量更大的实用性手枪。这个设计想法是比较好的,但是却忽略了手枪的实际定位。驳壳枪在研发出来之后,就一直不受德国军方的待见,一直到一战之前,德国军方为了照顾毛瑟军工厂的面子才勉强订购了一小部分驳壳枪。

德国军方订购的这一部分驳壳枪,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驳壳枪的射程威力要高于普通手枪,但是在实战中,驳壳枪能够发挥空间却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打阵地战,普通步枪的射程在400米以上,穿透性和精准度十分高,而驳壳枪的射程只有150米,精准度比步枪差得远。假如士兵看到100米的距离内的敌人,用步枪去射击敌人,要比用驳壳枪去射击敌人效率更高。在进行刺刀战的过程中,小巧轻便的手枪,又要比驳壳枪更加的灵活。

在欧洲战场上,拼刺刀的情况非常少见。大部分装备手枪的军官,都是把手枪当做了一个装饰品,而不是防身武器。挂着笨重的驳壳枪,不仅不够美观,还影响到身体的协调。因此大部分军官都不喜欢驳壳枪,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受到了军事条约的限制,不可能继续订购驳壳枪。驳壳枪失去了国内市场,只能去寻找海外市场。驳壳枪的价格高,性价比低,在战场表现不佳,西方国家都不愿意购买驳壳枪,毛瑟公司的驳壳枪一度陷入停产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市场的需求,拯救了在停产边缘的驳壳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当时的国内兵工厂生产水平有限,无法大量的生产枪支。军阀们的资产非常的丰厚,为了改善装备,军阀们都大量的从国外进口武器。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华武器限售的影响,军阀们无法进口到射程较远的单发步枪,只能选择威力和射程略次于步枪的驳壳枪来充当步枪使用,

由于国内兵工厂制造的单发步枪故障率高、精准度差,在战场上表现反而不如驳壳枪,因此驳壳枪在进入我国后,迅速成为军队里面的热门武器。当时国内的一些军阀甚至组建了手枪团、手枪营等专门装备驳壳枪的建制单位,德国毛瑟公司也专门针对国内军阀的需要,制造出了具备连发功能,能够装填20发子弹的?大驳壳枪?。

后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兵工厂也开始仿制驳壳枪,国内装备的驳壳枪数量大约有四五十万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仿制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兵工厂拥有了生产仿制毛瑟步枪的能力,驳壳枪逐渐的退居二线。在我国停止驳壳枪的进口后,毛瑟兵工厂也停产了驳壳枪。在解放战争时期,驳壳枪就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装备,后来随着各种新式枪支的不断装备,驳壳枪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