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主要有哪些类型?
《十二木卡姆》中维吾尔族的信仰与歌舞
维吾尔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人们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普”习俗。“麦西来普”意为聚会,通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其类型包括节庆麦西来普、婚礼麦西来普、丰收麦西来普、白雪麦西来普、郊游麦西来普等。,而场地则是宽敞的内室,院外的葡萄架下,果园,郊区的林荫处或河边草地。在聚会上,人们席地而坐,通常是通过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是猜灯谜、朗诵诗歌或唱木卡姆,但主要内容是跳赛奈姆舞。
赛乃姆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广泛流行。不同地区的赛纳姆音乐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区分,人们给赛乃姆起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演出时,每个人都围成一圈坐在地板上,乐队聚集在一个角落里,舞蹈演员在圈里。有一个人独舞、两个人双人跳、三五个人一起跳等形式。舞者不唱歌,观众拍手一起唱。Sainaim的音乐由许多歌曲和舞蹈组成,以中速开始,中间逐渐加速,最后转为快速,以高潮结束。歌舞大多表现爱情生活。他们除了唱群众熟悉的歌舞外,还用老调即兴编新词,描述当时的欢乐场面。伴奏乐器有铃鼓、萨巴依、四石、弹拨、古筝、热瓦普、长笛、扬琴等。
木卡姆,意为“大曲”,是包括歌、舞、器乐在内的综合性大型组曲,由民间音乐家在节日和娱乐晚会上表演。据考证,木卡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歌者、艺人创造积累而成,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于15世纪盛行于新疆。
新疆木卡姆种类繁多,曲调各异,结构各异,其结构以南疆最为典型。
《南疆木卡姆》***12套,每套音乐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1)木卡姆的深情按顺序演唱,节奏自由,乐句各异。
2)穷即“大曲”,由若干叙事曲和舞曲组成。
3)达斯坦原意为“叙事诗”,即叙事曲。它由三或四首歌曲组成,其间有完整的间奏。
4) Maximilip由3-6首舞曲组成。
南疆十二木卡姆有170多首歌曲,70多首器乐。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和合唱,所用的音阶、调式、节奏和节拍丰富多样。伴奏乐器包括Sattar、Plunger、Dutar、Rewap、艾捷克、卡隆和铃鼓。
藏族的和谐与优秀
藏族民间歌舞主要有自娱和表演。“和”泛指流传于广大农牧乡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包括:
1)“郭卓”俗称郭庄,意思是围成一圈唱歌跳舞。舞蹈浑厚有力,有模仿动物的动作。音乐的结构分为两部分:柔板和快板。以慢板开始,越跳越快,最后以热烈的情绪结束。
2)“和”即弦舞,因领队边拉黑仔边跳舞而得名。黑仔是藏族制造的一种乐器,类似于胡琴。它的桶是用角或整块木头挖的,音色丰富响亮。逢年过节,一人牵着黑仔走在排首,带领众人挥袖起舞,队伍围成一圈,顺时针方向行进。领舞者领舞或弹完一首歌后,大家唱歌,唱歌,跳舞。
3)“对会”、“对会”是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斯、定日、阿里地区的藏语名称,“对会”是指该地区类似和声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成脚下有敲击节奏的踢踏舞形式,并出现了专业的艺人。因为是拉萨最受欢迎的,所以也叫拉萨踢踏舞。表演者经常在木板上跳舞,舞步复杂,节奏多变。
对花起初只有扎木尼(藏族六弦琴)伴奏,后来发展成由六弦琴、扬琴、笛子、京胡组成的小乐队。堆和声的音乐结构由前奏曲-慢歌-间奏-快歌-弹后五部分组成。旋律优美动听,结尾常转到下五调,很有特色。
“卓”一般指表演性较强的群舞。这种舞蹈强调技巧表现,唱的时候不跳,跳的时候不唱。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卓”:
1)“热巴卓”是一种包括钟鼓、杂曲、民间歌舞在内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大多数表演者都是流浪者。在表演开始时,他们应该对观众说些赞美他们运气好和炫耀他们技巧的话。然后,男子持铜铃,女子持带柄的扁鼓,边敲边舞。观众增多了,就开放场地进行技巧表演。
2)“卓和”多在喜庆节日的礼仪场合演出。舞者常把一串铃铛系在膝盖或腰上,随着扁圆形腰鼓载歌载舞。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三段。第一节是简单的舞蹈,节奏由慢变快,击鼓跳跃,变换队形,穿插鼓乐表演。绑在身上的铃铛随着跳跃声响起。第二段是学徒歌,歌词是好运和美好的祝愿。第三段是边敲鼓边唱,最后拜完了。
朝鲜族的弄乐舞和长鼓舞
农乐舞是韩国农耕生活的反映,是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包括剧情表演和技巧表演。舞蹈队一般29人,领队举着“农民是天下之本”的大旗,大家敲锣打鼓,吹笛子,载歌载舞,模拟农田里播种、浇水、扶苗、割稻的动作。后来又增加了官员、猎人、农妇、舞者等人物,以及小锣舞、长鼓舞、面具舞、狩猎舞、象帽舞等独立舞蹈片段。其中,大象帽舞最具特色。舞者戴着有长短飘带的特殊帽子,一边敲鼓,一边转动飘带,越跳越快,将舞蹈引向高潮。农业乐舞的音乐大多是朝鲜族民歌《道拉吉》(即《橘梗歌谣>: )、《阿里郎> & gt诸如此类。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鼓、锣、笛子、唢呐、太平箫等。
长鼓是朝鲜族民间乐器,也是龙鼓励的舞蹈道具。长鼓是一种木质双面鼓,中间细,两端呈喇叭状。演奏者右手用细竹槌轻敲长鼓右侧高音鼓面,左手轻敲低音鼓面。长鼓舞多为女子独舞或二人转。舞者一边打鼓一边舞蹈,丰富的舞蹈词汇和多样的鼓点形成了长鼓舞的独特魅力。长鼓的伴奏乐器有唢呐、笛子、圆鼓、锣、箫等。,而音乐则是朝鲜民歌《道拉吉》、《阿里郎》、《天阳山路》等。
彝族“一个Xi跳过月亮”
人们通常把居住在云南弥勒、宣良、昆明等地的彝族称为“阿西”。相传,在刀耕火种的时代,阿希人常常赤脚在燃烧后灰烬未熄灭的土地上耕作,因脚被烫伤而跳起来,嘴里不停地喊着:“啊呀!啊!”所以工作之余,人们就模仿这个动作,欢快地跳舞,男女老少都喜欢。因为青年男女经常喜欢在月光下跳,所以叫“阿喜跳月”。跳舞时,男的弹三弦,吹短笛,女的击掌围成一圈跳舞。当舞蹈达到高潮时,舞者们热情地演奏、唱歌、跳舞。
“阿Xi跳月”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有竹笛、二胡和三弦。音乐是低沉的节拍。
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泼水节或收获季节,通宵达旦歌舞,素有“小米黄,傣家疯”之称。傣族舞蹈可分为几种类型:
1)大部分模拟舞蹈都是模拟动物的,比如孔雀舞、白象舞、蝶舞、鱼舞、猴舞等。,
2)生活舞蹈表现劳动生活,如划船舞、钓鱼舞、采花舞等。
3)自娱舞是节日或其他喜庆活动中的集体舞蹈,如骤灯舞、象脚鼓舞等。
4)宫廷舞蹈、祭祀舞蹈、扇子舞等仪式舞蹈;
5)歌舞,如《十二马与闫妍》。傣族中最流行的民间舞蹈是孔雀舞、象脚鼓和广佳舞。
孔雀舞在傣语中被称为“罗嘉勇”、“甲罗浪”、“番南傩”。有金孔雀舞、绿孔雀舞、孔雀公主舞、孔雀道具舞等不同名称,统称为孔雀舞。傣族将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通过跳孔雀舞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孔雀舞有不同的形式,如独舞,二人转和群舞。以前跳孔雀舞的演员都是男性,还有民间艺人为敬酒表演孔雀舞。在瑞丽、孟连、耿马、孟定,几乎每个村都有很多会跳孔雀舞的专家和专职艺人。在重大节日或盛大集会上,跳孔雀舞的表演者戴着塔盔面具,穿着绘有孔雀羽毛的衣服。伴着象脚鼓、锣、钹、钹,模拟孔雀下山、林中窥视、林中漫步、泉中饮水、振翅开屏的姿态。舞者脚步轻盈,手型多变,典型的“皇冠状”手型酷似孔雀头。孔雀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相应的鼓点,有比较完整的鼓点谱。
象脚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因形似象脚鼓而得名,还有传说是模仿象脚鼓制作而成。象脚鼓舞是一种男性舞蹈。舞者身披象脚鼓,鼓尾系着一束束孔雀羽毛,边打边跳。打象脚鼓有多种方法,如打鼓边和鼓心,一指、二指、四指打,单手打,双手或拳头打,手掌和手肘打,脚尖和脚跟踢。鼓复杂多变,可以敲击出各种鼓语。象脚鼓舞中,大象和孔雀形影不离,是傣族人民心中吉祥幸福的象征。
高山族的夜店音乐
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台湾省岛和福建省漳州的山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日月潭和福建省漳州附近的曹人和布侬人居住区。
当夜幕降临时,高山族妇女聚集在打饭的工具石臼旁纳凉。有些人唱优美的歌曲。伴随着歌声,舞者们拿着一人多高的长杵绕着石臼翩翩起舞。有时他们从左到右来回移动,有时他们用杵旋转,有时他们敲打石臼。悦耳的敲石臼声和歌声产生和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