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大岛是什么?

崇明岛位于长江口,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省岛和海南岛,居第三位,也是中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冲积岛。崇明岛,形似春蚕,东西长,南北窄。旁边有衡山和长兴两个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口的演变有关。由于长江口向东南延伸,而口门沙岛又有不断向北倾斜的趋势,所以以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据考证,大约1000年前的唐代,长江入海口在扬州、镇江一带。当时的库门沙岛只是河中的两个小沙洲,叫东沙和西沙,面积也很小,大概几十平方公里。岛上的先民从附近的江苏丹阳、句容迁入,以捕鱼为生。唐神龙元年(705),西沙设崇明镇,这大概是“崇明”二字最早的出现。此后崇明岛一直在顺流而下,涨涨落落。到了宋代,西沙西北出露姚流沙,东北堆积三沙,而原有的东沙、西沙逐渐被崩塌冲刷。接下来,三沙的命运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被冲刷,旧的去了新的,在其下形成了马家浜、平阳沙、长沙等沙洲,其中长沙就是崇明岛的前身。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向北倾斜或被依次冲走,但崇明岛却在今天处于巅峰状态。崇明岛也不稳定,连它的县城都搬了一次又一次。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崇明县已经五迁。清光绪年间(1875~1908),长沙南岸迅速淤塞。之后,当地人民修建了石塘和石坝,止住了淤积的势头,县城得以维持和稳定。目前崇明岛偏北的趋势非常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只有1.5km左右,水深很浅。河底日益淤塞。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积,崇明岛将从一个岛变成启东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今天的长兴、横沙群岛才会取代崇明岛。崇明岛地势平坦,山水如江南田野。刚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到了岛上。成片的绿色庄稼,灌溉渠,密集的村落,纵横交错的道路,没有一个普通小岛的荒凉感。但是崇明岛作为一个岛,当然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和景观。一般有三个特别的景象:一是螃蟹多。在崇明岛上,尤其是靠海的泥滩上,到处都是小螃蟹,几乎全滩漆黑。游客走在沙滩上,螃蟹受到惊吓,纷纷逃进沙滩上的无粉洞。速度惊人!可以说,即使你弯腰以最快的速度去捡它们,也很难碰到它们。当然,用“千疮百孔”来形容遍布沙滩的蟹洞也不为过。因此,崇明岛也被称为“蟹岛”。再加上崇明方言,“什么”这个字也读作“螃蟹”的音,听起来挺独特的。尤其是当地渔民用土产螃蟹招待你时,要礼貌地说:“没事(“蟹蟹”),吃点螃蟹吧!”一开始沉下去很有意思,即使后来回头看,也会觉得这种体验可以在哪里找到!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沙滩上芦苇丛生,堪称“环岛绿色长城”。因为芦苇适合沙滩生长,长势非常旺盛,我们在崇明岛北岸和东南沿海的团结沙一带都看到了宽度达几公里的芦苇。走在其中,似乎一望无际,也许沙家浜芦苇的规模也不过如此。芦苇最初的用途不仅可以护岸促淤,还可以作为造纸的原料。第三个特点是,岛屿的形状是无常的,它总是处于快速演变的过程中。崇明岛和基岩岛不同,在过去的100年里,基本上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它从头到尾都在演变。堵北支等项目还在酝酿中。看来,中国第三大岛演变成长江口北岸陆地的那一天,比预想的来得更早了。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名:“东海瀛洲”。相传在古代的东海,有一方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这个仙岛一直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派人去东海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后来明朝朱元璋皇帝赐崇明岛“东海瀛洲”四个字。从此,崇明岛获得了古瀛洲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