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泡妞方面从来没有成功过。到底是怎么回事?十有八九!至今未成功!我掌握不了他们的心理~!

成功就是尽你所能做到最好。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曾说过:“不要尽力与同事竞争。你应该关心的是,你比现在更好。”

中国社会有一个通病,就是期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在学校看成绩,在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当今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个人财富。但是,你能以最好的成绩为社会做贡献吗?有了名利就能幸福吗?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你的工作获得了别人的信任,你找到了一种自我回归、平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成长》一书中的重要结论是“做最好的自己”。换句话说,成功不是和别人比,而是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不懈努力追求进步,让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积极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有网友问我人生目标是什么,我回答说:“人生只有一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产生最大的影响。我可以帮助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国家,这个世界和子孙后代,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有效率,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我回答这个问题完全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高二开始就把“影响力”当成了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团,多次帮助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我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因为觉得后一份工作影响力更大,更符合我的人生目标。另外,收到迷茫同学的来信,给他们回信的时候,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更有影响力?”我先后发表的三篇《致中国学生的信》都是这样诞生的。

马加爵也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但可惜他是在被捕后才实现的。他说:“妹妹,现在我要告诉你真相。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我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了什么?”.....经过这件事,这一刻我明白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真情。“如果马加爵早几个月实现他的人生目标,他会在做傻事之前问自己,他充满真情实感的父母姐妹会怎么想?这样,他可能不会误入歧途。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实感,为了影响,还是为了快乐,家庭,道德,宁静,知识和创新...一旦你设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做出人生的果断决策。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你一定不能太草率,更不用说设定自己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还是为了模仿他人。

那么,你如何找到你的目标呢?很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找到目标,那就是你的内心。

建议你闭上眼睛,记录下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理想,因为不经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可以回头看看,在你最快乐最充实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鼓舞人心的目标。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时,你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你是做什么的?他们中间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不妨多和你的亲戚朋友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自己的兴趣。

为了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求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时候,你在走路、上课或者洗澡的时候都不会忘记,你就更有可能在那个领域取得成功。此外,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你可能会忘记这一切,甚至在睡觉时想起一个想法就跳起来。这个时候,你不是在为成功而工作,而是在为“享受”而工作。毫无疑问,从现在开始你会成功的。

相对来说,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可能会一事无成。就算以你的资质或者天赋可以做的很好,你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潜力全部释放出来。所以,我不赞成每个学生都去追求最热门的专业。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的“觉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早上醒来,你都会为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类生活的发展和改善而兴奋不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1977年,比尔·盖茨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学习数学,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会被压制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比尔·盖茨毅然将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中——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经是一名优秀的CEO,但当他成为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为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和快乐,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友、美国最佳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也认识到了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向他问路时,他总是回答:“我和你没什么不同。”如果一定要找区别的话,那可能就是我每天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你想让我给你建议,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的建议。"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不是庸俗的、统一的名利,而是他们的名利是由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济管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入学时都想追求名利,但最名利双收的校友,90%都是入学时追求理想而不是名利的人。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想从事法律或者政治方面的工作。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发现自己对它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也只是中等。但我爱上了电脑,每天疯狂编程,很快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终于在大二的某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排名前三的法律系修完的一年多的学分,转到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生命只有一次,不要把它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地方。当时有朋友跟我说转专业要花很多钱,但我跟他们说做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要花更多钱。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焕发。我向自己保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会在每一门功课上都得A。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我今天在计算机领域不会有任何成就,很可能只是美国一个小镇上一个不成功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事业的热情与父亲相差甚远。我从小一直觉得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遇到他最喜欢的两个学生(两人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有多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面带微笑。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课题,他经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厅里讨论。”他花在我们身上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父亲70岁,从军后找到了自己的最爱——教书,从政,写作。他死后,学生们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他鼓励的两句话:“老牛知夕阳短,不必自鞭。“最欣慰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部分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找到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天赋分开。做自己有天赋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做得好就以为那是你的兴趣。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你是否渴望重复某件事,你是否能快乐而成功地完成它?你一直渴望它吗?你总是能很快学会吗?它总是让你满意吗?你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吗?你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和它有关吗?当你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注意不要把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朋友的影响都纳入到你的回答中。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以上问题,你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同学在大学四年期间都在摸索或者后悔。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的时候,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选择老师。第一个月,每个老师都想尽办法吸引学生。因为这个机制,我有幸认识了我的导师Reddy教授,并选择了我的博士课题“语音识别”。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是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项目,老师,然后从中选择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区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感动你才能尝试,只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过:“敢于尝试的人一定很聪明。他们不会输,因为即使不成功,他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所以,只有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开拓视野,不仅要向他们学习,还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接下来就是设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缺什么。需要学习一门课程,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善于交际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做一个更好的演说家?15年后做最好的自己和今天做自己有什么区别?还是别的?你应该尽力弥合这些差距。举个例子,当我决定我生活的目的是最大化我的影响力时,我发现我最缺乏的是我的演讲和沟通能力。我曾经是一个和人说话脸红,上台说话害怕的学生。当助教的时候,我的表现很差,学生们甚至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开福剧场”。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些具体的目标来提高我的口语和沟通能力。

其次,你要制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然后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上进、坚韧不拔,努力实现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一个月做两次演讲,每次都让同学或者朋友参加,给我反馈。我向自己保证,不排练三遍,绝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都去听课,向优秀的演讲者请教。一位演讲者教了我几种克服恐惧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看观众眼睛的时候紧张,可以看观众的头,观众还是会觉得你在看他们的脸。另外,最好是握紧拳头,而不是手里拿着一张纸,这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反复练习演讲技巧的时候,我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秘诀,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而不使用演讲稿,我会表现得更好,所以我还是准备了演讲稿但只在排练的时候使用;我发现我的答题能力超过了说话能力,所以我一般会要求更多的答题时间;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说不好,就不再答应聊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几年后,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好。有些人甚至认为我是天生的演说家。事实上,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勤奋,进步和毅力。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口号或空话。设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就无法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不可能的、不可测量的大目标简化成切实可行的、可测量的小目标。举个例子,几年前我有一个在公司拓展人际网络的目标,但是“认识更多的人”或者“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无法衡量和执行。我需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且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一起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我让这个人给我介绍另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和一个人吃一顿饭,饭后认识另一个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拓展人际网络的目的是为了让工作更成功,所以我也会衡量一下我从“一周一顿饭”中获得了多少信息,我所在部门雇佣的人有多少是在这样的人际网络中认识的。一年后,通过这些措施,我确实看到了我的网络的显著扩展。

在设定具体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目标定得太高不现实,但目标也不应该定得太低。我们也应该及时调整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超出了我们的期望,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期望;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可以降低预期。达到一个目标后,可以设定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的时候,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次提醒同学们,目标是属于你们的,只有你们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设定最合适的目标,积极提升自己,在提升过程中客观衡量进步,从而走向成功,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信是自觉,不是骄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更容易成功。一个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总是担心和防范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得了第一名,他有信心。一个员工总是被提拔,他也有自信。但这只是统一的成功,统一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你会变得自大,但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一个有意识的人自信的时候,他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当一个有意识的人不自信的时候,他仍然可以努力,但是他会坦诚的告诉别人其中的风险。有意识的人不需要依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为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第一步:不要低估自己,多给自己鼓励。

“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到,你就无法获得自信。比如马加爵曾经说过,“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我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都比我世故,这让我很自卑。”尽管马加爵既聪明又优秀,但他从未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诀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有句老话“我只有生下来才有用”“一根草,一点露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值得被重视和发挥。记得11岁刚到美国的时候,上课英语一个字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的十进制数是多少?”虽然我不懂英语,但我能认出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答对了问题。不会“背诵”的美国老师惊讶地认为我是“数学天才”,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参加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信心。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天赋。这个时候特别想学好英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育不仅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也帮助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的是批评学生,让他们把最差的科目补上。虽然每一科都要学得“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盖洛普最近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盖洛普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试图“改变自己的缺点,并希望把它们变成优点”,但他们遇到的困难和痛苦更多;少数最幸福、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强化自己的优点,管理自己的缺点”。“管好自己的短板”就是在自己的短板上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长处”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在凌志军的“成长”中有很多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使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不如别人,我还是对自己说:我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小时候,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记录,收获了信心。他说:“我以前没有自信,但这件事给了我信心。“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历,它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力量,并延续至今。我找到了天才的所有秘密,但只有六个字:不要低估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自信不是靠背书就能“学会”的。通过“学习”提高自信的唯一方法就是用例子“训练”你的大脑。要获得自信,你必须成为你最好的啦啦队长。每晚临睡前,不妨想一想今天发生了什么让你引以为豪的事。你取得好成绩了吗?你帮助过别人吗?有没有超出你预期的地方?有人夸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能找到一件成功的事,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一个著名的教练,每次比赛前,他总是要求他的球员回忆他们最喜欢的比赛。他甚至要求队员们把自己喜欢的游戏与一个动作(比如握紧拳头)联系起来,让他们每次做这个动作时,都会下意识地想起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在每次游戏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高自信心。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交些朋友给你加油,追忆过去的成功,永远不要低估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和勇气,从成功中获得自信,从失败中增加自觉。

当你感到自信的时候,无论你的成功有多小,你都会特别期待再次得到自己或他人的肯定。这个时候,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你就会像周明说的那样,“只要我愿意做,我什么都能做好。”你想学什么都可以。不是能不能学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你所拥有的东西有强烈的渴望,你就会有顽强的精神,尤其是当你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候,你可能没有做过什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个时候,除了毅力,还需要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都没问题,但是我总是不敢在总裁面前说话,怕说错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重组,总裁召集了十几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就想,既然一定要讲,不如就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在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重组,不顾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讲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邮件说:“你讲得很好。我希望我有你这样说的勇气。“结果,总裁不仅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重组方面的政策,还经常引用我的话。从那以后,我充满了自信,不怕在任何人面前说话。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你没试过,怎么知道你不行”这句话。

要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也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不能只靠普通人的勇气去做注定失败的事情。但是当你害怕失败的时候,想想吧。你害怕失去什么?最坏能发生什么?你不能接受吗?上面的例子,如果总统否定我的意见,会不会不尊重我?不但我不会,别人大概还会觉得我胆子大。而且有意识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进而增强自觉性。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只要你尽力了,愿意挑战自己的极限,你就应该为自己的勇气感到骄傲。

一个自信自觉的人,如果他能勇敢尝试新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会从成功中获得自信,从失败中增加觉悟。

自信的第三步:有意识地设定具体目标,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经给女儿讲过一个我在校长面前演讲的例子,因为她老师觉得她害羞,在学校没有举手。希望能鼓励她勇敢说话。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当她有最好的意见时,她才会说话。但我觉得以“意见最好”的主观评价,很难衡量目标。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她每天举手一次,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手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有足够的自信在课堂上发言。

自信不是自我偏执,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是太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客观立场。我有一个极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都认可“我永远不会错”的“真理”。他表现出极大的自信。一旦他证明他说的某件事是对的,他会提醒所有人他几个月前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一旦被证明是错的,就会对他说三道四,或者根本否认。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信誉和他人的尊重。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大的自信或者无意识的自信,甚至比没有自信更危险。

情商有两个层次的意识:对自己和环境的觉察,对主客观情况的掌握。有意识的人不会过分批评自己,也不会幼稚乐观。他们可以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自己能力的极限,不会轻易接受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当然他们还是愿意接受挑战的,但是在接受挑战的时候会做一个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仅对自己诚实,对别人也诚实。诚实地面对失败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他们知道你已经吸取了教训。坦诚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贪多嚼不烂。所以,有意识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有意识的人不仅会公正地评价自己,还会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虽然自己有意识,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一方面你在别人眼里更客观,另一方面你是别人眼里真正的自己(“感知即现实”),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觉得你错了,只有你觉得你没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者公司眼里,你就是错的。所以你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以别人的想法为最终目的。比如我女儿,她每天都可以评价自己的演讲,但最后只有老师同学都认为她是一个开朗有思想的学生,她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得到诚实的反馈并不容易,尤其是负面反馈。所以,你最好有一些勇敢坦率的知心朋友,愿意私下跟你说实话。当然不能对负面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以后就听不到真话了。除了私下反馈,美国公司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同时对员工的上司和下属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往往能得到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说你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这个说法比你自己或者你老板的意见更有说服力。虽然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还是可以尽力去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父亲经常教导我们凡事求公,就是要开放思想,不要用一口井看天来限制自己的眼界。

马加爵说:“我的同学都瞧不起我。”事实上,如果他有勇气向自己信任的同学求证,他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可能会发现自己跨越了朋友,可能会证明同学真的看不起他,明白原因,进而提升自己。真诚的交流和真诚的朋友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

有意识的人会给自己设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请别人帮自己评估。这样的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避免自信发展成骄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可以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思想开放,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不如说是带来幸福。我曾经建议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一种幸福。所以,快乐应该是我们比成功更终极的目标。

通往幸福的第一步:接纳父母,接纳环境,接纳自己。

不开心的人总是在为一些无奈的事情生闷气,不喜欢自己,不喜欢父母,不喜欢老师,不想看无聊的书,不想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接受。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中,父母是最不能改变的,也是最能被接受的。很多同学说:“我的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理解我的想法,总是用他们的价值观和想法要求我做事,学习,研究。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这些学生,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要接受父母,永远不要因为觉得父母不理解你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父母可能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他们对你的期望和你对自己的期望也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的人生道路比你长,经历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要明白,你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孩子往往把父母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成长的环境里,他们比我们更稀缺,更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他们在自己的条件下已经尽力了。如果我们轻视、排斥父母,就等于不尊重我们的生命之源。怎样才能幸福?

第二,你可以尝试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要问,你理解并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的时候,你不就是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父母对你的期望没有错,但你要让父母知道你对他们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该先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与他们沟通。认识之后?br & gt参考资料:

/ns_detail.php?id=31492。nowmenuid = 55408 & ampcpath = 5896:& amp;cat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