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企业战略管理?
最近开始重新思考一个公司的管理。
去年看了一本很优秀的书《战略管理必读12》,讲了目标、路径、资源三段论。顺着这个思路,我在想:目标从哪里来?如何找到路径?如何投入资源?
一句话,为什么能做到?
这种质疑让公司估值大打折扣。当然,猎豹已经涨到40多亿美元,最高超过50亿美元。移动端收入超过PC,70%来自海外。在以PC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公司中,猎豹是变化最快的公司之一。
逆向思考:我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这条路是用什么方式绘制的?
现象就是规律。一个现象发生的时候,一定有一定的规律性。CEO必须透过现象看规律。不要以为这家伙运气好,富二代,懂得营销。
如果单纯这样看问题,很容易成为批评家,而不是企业家。别人强的时候,一定代表着某种规律。有时候我们总结为运气,本质是因为抽象没有规律,所以不得不说是运气。
一个公司从一开始就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要做什么。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你不一定一开始就知道,但是你可以通过提炼规律来不断强化这种战略思维。
姑且称之为一个CEO的战略素养吧。
问题是,什么是战略?
前两天我们请专家对猎豹进行了诊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猎豹是一家创业公司。当时填了一个公式:公司质量=战略*执行。
是的,这句话在工业时代更重要。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公司,一旦组织脱节,战略就无法实施。但也有一个问题,它会在同一个维度上思考战略方向和执行力。
但是战略和执行一样重要吗?
答案是不同的。一旦你认为同样重要,创业者就会愿意花时间在执行上。因为绝大多数创业者执行力极强,会在执行力上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但很快,他们开始对方向的选择感到迷茫。最可怕的是,他可能在一个不正确的方向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
苹果前CEO斯卡利提出了一个词,叫(放大)抽象,(缩小)聚焦。前者是指从战略的角度看整个行业的方向,后者是指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可以看到全局,沉下去。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将两者完美统一。
创业需要解决的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找到方向。在这方面,美国公司要强得多。因为美国的教育背景鼓励个人开放思考,我们从小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封闭的话题。如果问题正确,就选。
开放和封闭对于人的思维锻炼来说不是同一个词。前者强于方向,后者强于执行。在今天的环境下,在执行已经被认为很重要的前提下,方向成了我们最缺乏的环节。
我不是说执行力不重要。执行力只是基本功。在执行很重要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向更重要。
美国公司真的靠执行力取胜吗?
不一定。从中国公司的角度来看,很多美国公司执行力很差。比如英特尔发明了内存芯片。日本公司进入这个领域,发现做不到,只好放弃,重新寻找CPU,在一个新的CPU方向上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美国公司最棒的地方就是建立了很好的愿景,从0到1打下了基础,然后用更好的方向来弥补执行力的不足。当然,方向相同,策略相似,只能靠执行力取胜,比如制造业,家用电器。
战略制定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执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整个方向和商业模式思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执行的重要性。早年自己创业的时候,对这一点想的太少了。
比如开发布会,做PPT,给新公司致辞,都很容易。好像每天都很忙,时间一瞬间就没了。为了公司,我努力工作,不睡觉,冒着生命危险,充满骄傲,甚至感动自己,但我不擅长战略思维。
战略真的太虚了,想清楚不容易,脑子里自然少了沙盘推演。太少之后,整个公司很容易被执行,被带入一个你不知道的方向。你以为你在做的事情结果却是另外一回事。
前不久我看完了《三体》,这种感觉更糟糕。三体几乎帮我建立了更高维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因为你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上蹿下跳。发明火的时候,世界跳过了一个格子;原子能发明后,世界又跃上了一个台阶。
在高纬度三体人看来,钻木取火和航天发动机没有本质区别,都在同一个维度。就像他们对人类说的,你们都是虫子。
所以这一年,我深刻体会到,想清楚一件事,站在更高的纬度看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我总结为——向上想维度,向下打维度。在比别人更高维度上想清楚方向,比别人执行得更猛。
我一直以为小米开打就是必赢之战。雷老师想清楚了市场容量,打法,起点。小米一上来就是个大问题。小米手机一出,手机厂商都笑了。他们认为雷先生没做过手机,没有经验。但其实雷老师已经在更高的维度上想清楚了。起初,这几乎是一个命令式的打击。
回到原来的问题:什么是战略?
我又修改了那个公式,我觉得策略=(方向*10)*执行力。一个公司的方向或者选择,都要乘以10倍,最后凭借强大的执行力,在足够的时间里,变成清晰的战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执行力也是战略的一部分,好的战略并不取决于好的执行力。
创业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你可以靠执行力取胜。几个哥们很努力,大家都很有经验,最牛逼的人肯定没问题。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你绝对不是最优秀的人,也不是最有经验的人。如果同领域的大公司和你竞争,它有更强的资源招聘比你更好的人。
当时我们创业做安全,算是整个行业经验够丰富了。当时360正蓬勃发展,上市后增长迅速,行业内最优秀的人都能拿到。你发一个版本,一两分钟后它就会产生新的版本。还要找最好的设计师,用最多的宣传资源,然后向所有用户广播这是第一个做的。它唤醒了整个国家,而你只是在一座山上打电话。到了这种黑白颠倒的时候,基本上就没办法了。好的执行力,也会变得脆弱。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是执行力。
有时候,我们说大话,说巨头不重视,想不到,做不到。如果把公司的业务建立在意料之外的基础上,那就太难了。人家想到了怎么办?你怎么证明他可能没想到?
那时候我们是毒霸,几乎集合了全公司的力量,就是赶不上。执行力没有可比性,只能不断创新。你做一个他复制一个,比你强。后来我才明白,PC的任何安全创新都是你打不过的,尤其是在对手的视野里。你反而变相成了别人的产品经理。
一个公司在核心领域的战略动员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总觉得自己在大公司面前崛起了。你以为大公司真的很傻吗?还是他们没有用真正的执行力打击你,还是只是边缘副业?
这些都要想清楚。战略思维不能只是空洞的思维。结合执行力,团队能力,你的位置,确切发挥等等。想清楚之后,展开一场必胜的战斗。
我一直相信,带领普通部队打胜仗的是名将。一个优秀的策略就是战前有七分胜算。
企业家通常喜欢谈论远大的未来。这个大未来往往是脱离执行的。不要以为小米只是找了一堆牛逼的合作伙伴就成功了。小米做事之前想清楚了策略。《参与感》中提到,小米的一张海报要修改无数次。因为这张海报会发布给几千万用户,那么这张海报就是战略的一部分。如果海报做得不好,所有东西都会卡住。
那么,你有能力让这张海报更有穿透力吗?没有能力就做不到,也不是好策略。好的策略是可以做到的。
把执行力作为战略的一部分,把关键执行点作为战略范畴,也是CEO管理的一个核心点。
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好策略呢?
我总结了一个战略三部曲:预测-突破点-All in。预测是想方向,找突破点是找关键,All in是投入所有资源。每个环节都需要详细开发。
先说战略的第一步:预测。
预测就是找个大风口,做个开心猪。如果你能判断清楚这件事,你就已经成功了99%。很难坚定地相信这些原则。
雷经理做小米很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总结说,40岁之前,他相信人定胜天,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强的;40岁以后,我才明白,找到一个大的风口最重要。
预测变得更加重要。意味着对我们过去接受的整套教育和方法论的颠覆。反过来说明努力未必成功。以前我们只是努力,相信蜀山有路难走。去了美国,发现美国人工作那么悠闲,却做了世界上很多发明。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思维系统没有预测到这一点。
第一次见雷老师,他问我怎么做一个三五年的推论。我当时不知道。后来我就想着怎么用三五年的时间在行业内树立一个格局,然后用这个思路来推断今天要做什么。这个我还是想的不够。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感触良多。我认为阿里巴巴上市最成功的不是马云,而是一夜之间成为日本首富的孙正义。这一切,无非是当时他做了一个预测——电子商务有前景,马云牛逼,中国牛逼。这三点共同构成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雅虎投资阿里巴巴也是如此。当我投资10亿美元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这很疯狂。都说杨致远太傻,马云太忽悠。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但是杨致远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当然,预测并不总是成功的。我们仍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我们的预测有多重要。核心是不断变化。
具体到如何进行预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是透过未来看现在。
找对了路,走对了;而走在错误的路上,就不能全力以赴。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从更大的高度回望当下,用大方向上预测的清晰来大大减轻你对执行的依赖。
第二点就是要不断抬头,空杯学习,相信现象就是规律。
不要因为别人强,就觉得这没什么,那也没什么。想想滴滴为什么成长这么快,O2O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火,你能找到什么机会?
当我们还是猎豹的时候,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国际化”的点。是因为我们发现谷歌工具列表里没有美国公司做的工具类应用,工具类应用的下载量是社交类的一半。两个顶级的工具应用其实都是来自中国的程序员。
现象就是规律。我在想,我有2000人,他们只有一个人。如果我全力以赴,我不能成为第一?接下来,我们开始致力于这个机会。
第三点是scout模式,不断试错,用资源换机会。
早期创业者唯一的核心资源就是时间资源,也就是试错。口袋购物的凯利是一家微店。他将在一周内上线,不断测试,小步快跑。
小步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断打怪物,获得经验。创业就是不断打怪兽的过程。如果是一年后上映,人们起得早。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派一些球探做一些定向群体尝试。清洁大师是被一个四人小团队发现的。
预测不是任意的。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一个预测出来后,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判断它,修正它,改进它。我总是
总结了三个预测标准:
第一条规则:创造新的市场,不要纠结于过去的市场。
如果现在让我再走一次,我早在两年前就不再做PC,直接转行做移动了。我相信两年后猎豹的机动性会更强。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访问了台湾省的Trend,他们有许多产品R&D人员将它们发送到企业市场。消费级市场不知道怎么做,企业级市场是他们最好的收入来源,所以不断派精英去强化。
从收入来看,他们的年度财报增长了10%-20%,各方面看起来都不错。但是从大的方向来说,趋势过去在市场上投入太多,最终变成了传统公司。
当你不断进入过去的市场,与过去的市场巨头对抗时,你会在原来的市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战斗持续了两三年,四五年。不进则退,陷入泥潭极其痛苦。
所以,当年360宣布做PC搜索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因为360进入搜索,再过两三年,这个市场肯定拿不下去了。其实受制于PC搜索,360也错过了移动的机会。结果UC做了一个搜索。搜狗用微信打开移动搜索。慢一步,就慢一步。
第二个标准:切入边缘,先找垂直市场,甚至垄断。
不要去竞争对手的核心,永远相信自己是战神,最后会死的很惨。必须先追求一个垂直市场。
“第一”有多重要?首先是心理重要性。我们去海外,经常被质疑。投资人见面就问,中国公司行不行?怎么证明自己能做好?其实我也没法证明。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是海外的“第一”,不管怎样,说到这件事,就很清楚了。
因为只有“第一”才会被记住。现在已经不是韦尔奇时代的“最好的规则之一”。这个时代就是“数一定律”。成为“第一”后,才能真正从“第一”的位置上切下来。
比如说。大家都觉得无尘大师很渺小。去年65438+10月,我们用清理大师推了一个安全APP,短短一年下载过亿。在过去的18个月里,月活跃度上升到1亿,非常快。这是什么意思?正是因为你有了“第一”,你才能轻松创造“第二”。
第三条规则:不攻击,不依靠执行力。
我在做净大师国际化的时候,曾经推过一次。如果360比我强很多倍,我能打赢这场仗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几乎把所有的高管、人力、物力都倾斜了。公司上下都在清理这个点,来回横切。这种情况,对手没法比。
我也得出结论,360安全卫士为什么能成功?其实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当时是有很大机会做的。虽然你的能力和执行力很强,做这个产品感觉很好,但最重要的是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姜敏、瑞星等杀毒软件不思进取,没有在这个领域投入精力。以上因素最终形成了一股扭力,促成了360安全卫士的成功。
后来,当我遇到米托秀秀时,我崩溃了。光有执行力是不够的。过一段时间眼睛会大一点,皮肤会白一点,所以我也不会。所以,当我是一个洁癖大师的时候,我想的比较清楚,才做的。这个事情开始之前,我就想着把猎豹做成国际版的360。
然而,仅仅有预测是不够的。找到这样的方向后,怎么切?哎呀,这不是雪崩,你不能这样进去。或者没有资源。我们需要先找到突破口。找一个大方向的关键点。
战略的第二步:突破重点
预测之后,就是找到突破点,找到会一举撼动全局的关键点。
今天因为资本的介入,整个行业流行很多词,比如布局,闭环等等。很多创业者问我,是不是先布局?光做硬件是不够的,还要做软件,社区等等。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首先陷入了大公司模式。
你得想想和大公司的区别是什么,突破点是什么。如果没有突破,和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没什么区别。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你能赢?因为你想赢?因为我很好?这些都说不通。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像尖锥一样的断裂点。
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腾讯3000多万支付用户,多年来一直在投资,和阿里巴巴一样有机会,再多的投资也动不了。后来出了一个微信红包,和阿里的日均用户差不多。春节当晚的峰值几乎超过了阿里双11。当时马云写了一封内部邮件,说珍珠港是偷袭。我觉得不是偷袭珍珠港,而是八旗入关。就算你有一百万兵,也达不到一个聚焦点,反复来回冲击。
我说过,中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听起来气势磅礴,很有民族自豪感,但从未阻挡过北方异族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太长,摆动次数太多,挡不住尖锥来回刺入。
这就是破点的作用。
这个突破点有多重要?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点就是生死点。找不到这样一个点,就无法切入。
另外,破点一定要符合大方向和整个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单品带系统的时代。
苹果手机就是这样一个突破点。把手机砍掉,整个行业都转型了。寻找突破点本质上是产品形态的需求。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找到用户为王的点,就能敲掉整个行业。
在工业时代,没有生产线就无法生产产品。这就是所谓的生产稀缺。今天是一个生产过剩和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时代完全变了。
当英语老师能做出手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的生产能力都可以组织起来的地步。即使没有行业背景,只要找到一个点,做好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世界。
继续,这样的破点有什么特点?我觉得是极简主义,差异化,自我成长。
首先,必须极其简单。就像一句话一样简单。如果你一句话都说不清楚,这个突破点就被战略打败了。前不久我和马聊微信红包,他给了八个字:移动、社交、金融、游戏。
这么简单的一个词,能被大众接受,很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太多,用户打开的窗口太多。用户唯一需要的就是简单。
比如Snapchat。第一次用,惊呆了。打开之后直接就是相机,直接拍照那么简单。我们做产品的时候要做一个“+”,加一个“照片”等等。就是这五秒钟,用户拍照的意愿可能就没了。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一点,Snapchat形成了强大的差异化,与脸书完全不同。
这一点有自我成长性,也很重要。我们做洁癖大师的时候,当时团队只有几个人,从几千下载到一天20到30万下载;另一款产品电池医生拥有数亿用户。后来在庐山会议上,我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我把所有的资源都投给了净土法师。很重要的原因是洁癖大师具有自我成长性,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会持续成长。虽然两只股票差别很大,但我想看看新量和未来。
当然有人会说产品不一样。比如020,为了满足司机的需求,他们假装打车让司机觉得用户多。尽管如此,它必须有自我成长和自然传播。如果没有这种东西,就没有突破。
最后,找到这个突破点后,不要犹豫,一定要All in。
策略的第三步:全押
任何时候,资源总是稀缺的,尤其是能源。一旦你确认了这个机会,不要犹豫。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断裂点,尤其是自己的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无能为力。
在前期预测的过程中,无论是小步快跑的侦察兵,还是成群结队的侦察兵,还是快速迭代的侦察兵,最重要的是快速将侦察兵模式切换到四面埋伏,一击命中。
韩信没有那么多名将打仗。与项羽相比,他单打独斗的能力差了很多,但最后还是动用了所有的资源,在四面八方设下了埋伏。就算是三千名将也逃不掉。
围绕所有资源不仅是为了打退竞争对手,也是为了更快的获得经验值。
那时候我们是清洁大师,投了几百个工程师。有投资者问:我们的壁垒在哪里?我说这个星球很难找到一个200人的工程师团队,只做一个清理APP。所有的高级管理团队都专注于清洁大师这一行。APP每一点的投入都比竞争对手强5到10倍。
另外,我们有专人回复Google Play上Clean Master的用户评论。无论用户使用阿拉伯语、日语还是英语,都有相应的语言来回复。回复后会变成意见,马上改进产品。
然后我们加速商业化。资源的投入几乎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每天定期开会,了解各种产品的细节。三个月之内,我买下了一家移动广告公司。买下他们所有的广告平台,全力以赴投入源头。
这些都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做的。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虽然创业初期储蓄也很重要,但是找到方向之后,验证了既然成长了,投资就一定要有决心。
有时候做晚了,就失去了机会;如果做得早,会把公司搞死的。微妙与伟大的平衡,就是创业的难度。有时候真的很糟糕。如果你闭着眼睛做,你就真的赢了。那是运气。或者只是赶上了某个机会,法律造就了它。
但不要空扫。做侦察时,军队按兵不动,多做推演。一旦想清楚了,就要全身心投入。我总结了一句话:战略方向要浪费,战术实施要经济。韩信分的兵越多越好。
说了这么多,预测、突破点、All in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制造机车。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应该把它当成一列高速列车。你的本质是成为最快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够快的时候,可以“居高临下”,不断挂更多的车。当业务不断壮大的时候,会有各种纠结的痛苦,但最好的是造出足够多的机车,不断淘汰坏车。
策略是制造最好的机车,淘汰不好的车厢。
首席执行官的使命是持续的战略创新。尤其是在公司快速成长的时候,CEO需要走几个步骤,从一个专业职能到领导一个小团队,再到点面结合。要突出单点,用好资源整合。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如果你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作为CEO,既要有大格局,又要在小点上足够极致。它可以放大(抽象)和缩小(聚焦)。两个极端,来回切换。矛盾是统一的,是完全平衡的。也许这就是管理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