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y就是易趣的这个名字是怎么读的?

很简单.ebay是美国的一家公司.而易趣是中国的.之后ebay收购了易趣,所以现在来讲,ebay就是易趣.

新闻调查:eBay收购易趣公司的背后

导读一个拷贝了美国eBay商业模式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终于在创业近4年后把公司作价2.25亿元人民币卖给了倾力模仿的这家美国公司。

创业家与企业的行为方式,也许的确和企业的命运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在号称已经实现赢利的互联网公司逐渐多起来、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涨过了40美元的时候,易趣eBay商业模式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终于在创业近4年后把公司作价2.25亿元人民币卖给了倾力模仿的这家美国公司(卖掉的还只是负责网站技术支持的易趣美国公司,eBay可能再与易趣合资控制负责网站运营的中国公司)。在那些当年一门心思要把自己的公司出手(被收购或上市)而未果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家看来,这是怎样的成功!

“易趣捡了大馅饼,美国人背上了大包袱!”有人干脆说。邵亦波从创立易趣的第一天起,就从始至终被认为是要办给美国人看的。这个目标并没有什么让人不好意思的,因为这曾是当年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集体志向。但达到目的的为什么是邵亦波

缺少人们心目中创业者的激进和张扬个性的邵亦波,属于回国创业的海归派。在2000年以后的这三年中,海归创业者几乎成为“不懂中国现实、照搬国外经验、异想天开”的代名词。现在其实还是很难评价易趣在中国到底做得如何,但是看上去,邵亦波很好地扬长避短,把海归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谈到eBay对易趣的高价收购,其中有一个细节似乎不能被忽略:eBay的总裁惠特曼女士与邵亦波年龄相差16岁,却同为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校友。或许从同一个“商业殿堂”中走出的人之间有着更多的***同语言?一位投资界人士就评价说,邵亦波惯性的逻辑思维、做事风格和不事张扬的个性都符合哈佛商学院主流的行为模式。邵亦波也认为,创业家必须让投资者看着顺眼,与投资者拥有相通的“企业经营语言”。

今年的一次中外IT界论坛上,几位美国企业家演讲之后,西装革履的邵亦波登台。他讲出的是一口地道的美语,采用的是国外标准的“游走演讲模式”,且不时配以丰富手势小笑话来带动气氛,甚至连演讲时间都拿捏得当,没有超时一分钟。如果没看到他那张标准的中国脸,不了解易趣的听者恐怕会以为又来了一个美国人。

18岁

当邵亦波进入哈佛商学院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不但进入了美国社会,而且已经踏进了美国创业投资的圈子。

“美国创业投资的圈子其实很小,总***没有几千人,基本上被哈佛和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把持,很讲究裙带关系。”邵亦波的校友、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晶生说。

计划书回国创业,但仍与哈佛强大的校友资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每年都要去美国几次。易趣刚成立时,他一度每个月飞美国一次,去参加投资界会议,了解新经济动态,顺带拜访昔日师长和校友。

一旦听说有校友访问中国,邵亦波总是热情地尽地主之谊。据说,邵亦波能够有机会获得eBay最初的3000万美元投资,还是得益于他的一位在eBay工作的师姐。当时这位师姐正在北京参加研讨会,邵亦波特地赶到北京,力邀这位师姐易趣一日游。后来,这位师姐也确实帮助邵亦波在“大师姐”惠特曼面前,树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

还有知情者说,易趣如此令人艳羡地套了现,其原因就在于易趣和eBay双方沟通界面太友好了:除了邵亦波本人,更关键的是他手下一位负责融资事宜的人士在与美方对接方面十分精到。同时,在日本市场遭遇滑铁卢的eBay海外业务负责人急于在美国以外的市场上有所建树,易趣就这样一再赢得了eBay的青睐。

早在易趣策划之初,eBay就是易趣模仿的主要对象。2002年3月获得eBay价值3000万美元的投资以来,邵亦波更以合作者的身份从eBay管理层处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技巧。“eBay请人做了10个数学模型来分析网上诈骗。”邵亦波表示,易趣迅速学习了eBay的经验,有5名这样的分析人员,专门从事公式计算和整理,改进了易趣的网上信用体系。

这样的学习,自然令eBay总裁惠特曼女士对邵亦波这位学弟十分满意。目前eBay派驻易趣的几位高级管理人员,是直接向邵亦波汇报而不是向总部汇报。

在近4年的历程中,易趣也做过一些不同于eBay的生意,比如收购销售手机的5291。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这一业务,彻底收缩到“纯粹的交易平台、靠收取卖家提成获得收入”的标准eBay模式上。有意思的是,易趣退出5291是在2001年8月,恰巧就在与eBay谈判3000万美元入股的“前夜”。易趣为eBay“订制”的用心因此就更明显了。

作价2.25亿人民币卖给美国人的易趣需要一个健康的肌体,但是更需要一颗美国人可以读得懂的“美国大脑”。这并非是否认易趣所做出的业绩,也不是说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家都要紧“贴”投资人,具有一定偶然性的易趣被收购案也很难复制。但是,这一收购事件背后显现出来的创业家与企业的行为方式,也许的确和企业的命运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