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打硬仗的,为什么他的升迁速度和名气不如李鸿章和左呢?

曾国藩的九弟,是项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军事指挥能力过硬,打仗不怕死,对当兵更感兴趣,所以当时就叫他?九帅?因为擅长挖壕攻城,打攻坚战,所以也有外号?曾铁通?,在项中威望较高,是曾国藩的绝对左膀右臂。

第一,没有湖南就没有军队。

晚清历史上,有?中兴将与十九湖同在湖南?说道。咸丰二年(1852),清朝中兴大臣曾国藩奉命帮助湖南应永,抛开清朝八旗绿营的旧习气,模仿明朝戚继光的训练制度,招募乡民,训练新型地方武装。1854年初,陆军第13营6500人,海军第10营5000人,加上士兵和工匠等。,***17000人,叫什么?项勇?还是?项峻?。

这种独特的学者和山农制度自北宋以来发生了变化?军人无常又帅,帅又无常?军事规范,组建了地方武装。湘军勤劳勇敢,善战。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后来不断扩充队伍,到1859年,湘军集团约有14万兵力,最高峰时有50多万兵力。后来的军事将领骨干大多是三湘子弟,所以就出现了?没有湖南,没有军队?民间谚语。

纵观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史,不难发现我军高级将领并不少。比如新中国第一次封爵,排名* * *和全国将军榜的十大元帅中有三位是湖南人,十大将军中有六位是湖南人。两个* * 20高级军衔中,湖南人占了9个,几乎占了一半,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

第二,安庆之战扬名立万。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胡林翼、左、李鸿章是最容易被想到的四个人,他们因功被授予巡抚、巡抚。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时,会发现最擅长以少胜多、打恶仗、打硬仗的曾国荃,却始终被曾国藩的光芒所掩盖,他的回报和贡献极不相称。自攻打吉安以来,曾国荃一直是湘军的主力。咸丰十年(1860)攻克安庆,是湘军东征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仗。以一万之兵,咬死安庆,让太平军耍花招,固守包围圈。这一战奠定了金陵攻坚战的基础。

安庆之战,曾国藩和湘军将领深知的实力和苦难。这场战争胜利后,清廷出奇的吝啬,只给了他一个使臣的头衔,由按察使题写,赏以黄马褂。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才颁了一顶礼帽。从咸丰六年开始,曾国荃持续了六年,发生了上百次战役。屡战屡胜之后,曾国藩对项手下其他现役将领都有赏赐,其中不少人已经是巡抚、知府,唯独不敢举荐。

曾打硬仗的能力在安庆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他的顽固思想。任何喜欢硬敲的人都是极其倔强的,他的忍耐力和战斗力也是极强的。他们经常寻找一个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去赢得它。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蛇。蛇咬东西也有这个特点,咬的时候不会松手。

三、立志攻天京,首功未得首功赏。

湘军平定太平军时,朝廷几乎不给军费,大多自行筹措。1861年秋,曾国藩意识到必须从太平军手中夺取江浙,保存这一重要的财富之地,才能解决军费问题。他知道,仅上海一个月就能筹到20.2万元。这是一个做出贡献的好机会。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让他的九弟曾国荃去做这件事。恰好他刚攻克安庆,有部队要去上海。

然而,令曾国藩失望的是,曾国荃非常不满,坚决拒绝了。他认为,如果我们要进攻并占领太平天国的心脏南京,就可以成为战争中的第一功臣,扬名立万!他鬼迷心窍,曾国藩也没办法,只好让石翔——陈杰出山,但陈爷不在。此时,曾国藩想到手下还有一个失意的李鸿章。虽然两人关系有点不好,但也不得不让他承担这个责任。

原本坐冷板凳的李鸿章抓住机会,迅速回安徽老家招兵买马,建立淮军,迅速奔赴上海。李鸿章稳扎稳打,与洋人合作,把淮军做大做强,很快升任江苏巡抚。他在战争中取得了成就,建立了巨大的声誉。曾国荃不明白一件事:谁能掌握上海滩,谁就财大气粗;谁能在上海与外国人打交道,谁能睁开眼睛看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国荃放弃了机会,这是李鸿章的功绩吗?伟大的事业?起点。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最后两年,曾国荃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南京之围上。

1864年7月,天京被曾国荃攻陷,朝廷封他为少保亲王、一等功。同时,同治皇帝痛斥其措施不当,导致1000多名太平军逃跑,并指责其部队军纪败坏,警告其不要?突如其来的胜利和傲慢?。

此时的曾国荃,心里应该是很不舒服的,在他的心目中觉得拿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应该是朝廷的第一政绩,会大大的提高。然而朝廷重赏,打了他。说到底,他给朝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有,法院耍了个花招。越是觉得自己立了大功,越是不能纵容你。在朝廷里,打仗是你的任务和职责,如何赏赐由你决定。

第四,职位晋升是一场政治游戏,与信用无关。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四,曾国荃正式授浙江按察使,二月授江苏公使。这一年,左被重新封为浙江巡抚。他任职不到一年没有多少战功,但晋升速度却让人吃惊。仅一年后,左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升任浙江巡抚。?

李鸿章也常年在曾国藩幕府任职,虽然升迁速度没有左快。但同治元年(1862),奉命赴上海,升任江苏巡抚。同治四年(1865),任两江总督,与左平起平坐。这个速度也大大超过了曾国荃。直到光绪年间(1875),曾国荃才成为长江总督。从后来的经历来看,虽然不如左和李鸿章,但至少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太平天国时期,的战功明显优于左、和李鸿章。别说安庆之战,就是金陵之战。他以3万兵力对抗30万太平军,打了一场攻坚战。他只是啃了这块硬骨头,仅此一战就能彪炳史册。然而,无论是朝廷还是其他人,都把左、李鸿章与曾国藩相提并论,很少想到。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曾国藩统管一切,、李鸿章、左各领一队,地位基本相当。曾国荃的损失在于,他是曾国藩的弟弟。无论官场还是舆论,对他的打压无非是害怕曾氏兄弟一家独大。如果没有这种关系,那么曾国荃的光芒就不会被掩盖,他的经历也不会被掩盖。

事实上,正是因为曾国藩为了避嫌而不敢提及曾国荃,才使他在曾国荃得不到合理的升迁。当然,曾国藩不是不愿意支持弟弟,而是出于尊重,不便让他喜欢。几乎每次曾国荃打胜仗,胡林翼或其他诸侯都向朝廷推荐。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也透露过?不敢邀请你讨论叙利亚?痛苦。

相比之下,左自从跟随曾国藩办军务以来,升迁很快。左是湖南巡抚府的长期主宾。虽然他才华出众,但一直是个编外。咸丰十年,以四级京堂候补在曾国藩大营任职,次年以三级京堂候补任两江总督军务副职,由侍郎改为副职。短短几个月就连升四级,可见左的实力也非同一般。

朝廷强加给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的?胡萝卜加大棒?我们的方针是担心他们大材小用,对强大的湘军有所防范。曾国藩知道什么是处于危急关头,便逐渐裁掉湘军自保。

结论:

论战功,在安庆一战中可与李鸿章征讨苏州和左征讨杭并列,在征讨天京上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从结果来看,在两次战役中都消灭了敌人,而李鸿章被收买,左并没有消灭太平军的有生力量。客观地说,曾国荃的功勋是靠血拼得来的,他被朝廷打压只是因为他是曾国藩的弟弟。这是他的不幸。

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圈子政治。朝廷忌讳圈子政治,官员喜欢圈子政治,这是一对矛盾。所以在可能出现强势圈子的时候,法院总会想办法采取措施,分兵对付。李鸿章原本在曾国藩手下,淮军成立,受到清廷的重视和支持,也就是朝廷制衡力量的手段。因此,的升迁速度不如李鸿章和左快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