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如何一步步发家致富的?

一,曾国藩给一个“大蛋糕”,九弟曾国荃却不稀罕。

伴随着湘军的节节胜利,如今的曾国藩威名大震、声名远播。从咸丰十年(1860年)后,曾国藩先后被委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并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在曾国藩的率领下,如今的这支湘军,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清最强的力量,是支撑这个危局的砥柱栋梁。因此,在上海危在旦夕之时,上海的官绅们自然就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安庆,投向了曾国藩。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户部主事钱鼎铭作为上海方面的说客,携带乞求出兵的书信来到了安庆。

为了成功借到救兵,这次来访的时候,钱鼎铭仿效春秋时代楚国大夫申包胥“哭请秦国出兵抗吴”的故事,在湘军大营内磕头乞师、痛哭流涕。虽然他的这些举动,包含了很多作秀的成分,但念其“情词哀切”,还有利有实,曾国藩也不免动了心。

上海真是有钱呀!在当时的每个月,上海都有60万左右的赋税!

这么一块巨大的肥肉,任谁也会动心的。曾国藩二话不说,立刻答应了钱鼎铭的请求。但是问题来了,派谁去担此重任呢?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从天而降的馅饼,理应先给自己人。

在曾国藩最早的安排中,他打算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率领一万湘军救援上海。

但是命令下达了,花絮也出现了——曾国荃拒不领命。

在援助上海的问题上,曾国荃根本不愿意去,他更愿意率领湘军进攻天京,夺取天京的首功。

说实话,曾国荃的这个借口,当然是一种推辞。要知道,太平天国的财富,那些天王们搜刮的民脂民膏,要比上海多得多。守着这么一座无穷无尽的“财富之城”,傻子才去那个什么上海。

除了嫌钱少以外,曾国荃还有另外一个顾忌,毕竟援助上海的风险太大。虽然在西面,太平军势单力薄,但是在东面,太平军的实力依旧强大。

如今在李秀成的率领下,这些太平军已经攻陷了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此时的这个上海,它根本就是一个“孤岛”!让我去救援这么一块根本守不住的“飞地”,这不是耍我吗?

看见自己的九弟拒不领命,曾国藩只能选择其他的战将。放眼整个湘军,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只有“楚军”的老将左宗棠和“霆军”的指挥官鲍超。可前者要顾及浙江战事,后者要策应曾国荃夺取南京,他们都无法抽身。

除了他们两个人以外,曾国藩惊讶地发现,自己手下居然没人了。这让我派谁去呀?

李鸿章

二,李鸿章勇敢接过“大蛋糕”,开始人生的发家史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机遇终于眷顾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独当国事数十年,拥有最复杂、最多面性格特征的晚清核心政治人物——李鸿章。

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家乡在哪里?

在今天合肥城东30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磨店。这里就是号称大清“第一相国”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故乡。

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15日。这一天,是民间传说迎财神的日子,李家二公子的降生,更是让李家喜上添喜。

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是大清的财神,只不过,是另一个“方面的”,他是一个不能生钱,却极能“省钱”的“财神”。

跟曾国藩的祖上一样,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那是一个号称“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虽然自己科场屡次失意,无法飞黄腾达,但是李殿华心气很高,他一定要让自己的后世读书做官,为此李殿华不惜花费巨资,聘请高手来当家庭教师,帮助自己的儿子们攻克科举考试。

在李殿华的全力培育下,他的小儿子李文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江南乡试一举中第,并且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从此,李家开始过上了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日子。

有了这么一个牛的老爹做后盾,不敢说李鸿章是含着金勺长大的富二代,但他的仕途之路绝对比别人的平坦很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二甲第13名,顺利成为一名庶吉士,并且进入了翰林院。

除此之外,在父亲李文安的引荐下,李鸿章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恩师——曾国藩。

考进了翰林院,又有这么一个超级牛的老师,此时此刻,呈现在李鸿章面前的,就是这一条阳关大道,一条前途无量的仕途之路。

但是,伴随着太平天国的动乱,李鸿章最终偏离了这条路,并且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看见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李鸿章跟曾国藩一样,他也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了这个目的,李鸿章鼓动自己的同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劝他上疏办团练,以表示自己的忠心。

工部侍郎,按照现在的定义,就是一个包工头。作为一个包工头,吕贤基怎么可能会打仗!但是李鸿章不管这个,他直接连夜操笔,代吕贤基写了一篇请求办团练的奏折。

按照吕贤基的想法,他只想表示表示自己的忠心,而不是真的想办团练。但是李鸿章代笔的那篇奏折,那是文采飞扬、激情四射呀,咸丰皇帝被感动得龙颜落泪,他立刻委派吕贤基回乡组织团练。

面对这个结果,吕贤基气得直拿脑袋撞墙。

据史料记载,当晚吕大人的府上,举家大小全着素装,哭成一片。面对这种局面,吕贤基被气得语无伦次,他觉得自己就是自讨苦吃,吃饱了没事找事!

到了最后,愤怒无比的吕贤基,对李鸿章说道:“君祸我,我亦祸君。”就是说:“都是你出的这个馊主意,没事让我上前线,我也要把你绑上,咱们一同回家乡。”

就这样,当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的时候,李鸿章也随吕贤基回到了安徽合肥,也干起了团练。

也许是应验了吕贤基的话,同年年末,吕贤基被太平军打死了。

而李鸿章虽然有曾国藩的一腔热血,为了自己的团练辗转奔波、费尽全力,但是他一直没有获得与曾国藩一样的办团练的成就。

面对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李鸿章粗心鲁莽、毫无胜算。他曾有过被太平军一天之内,一连攻破十八个营寨的惊人纪录,真可谓兵败如山倒。幸亏安徽巡抚福济救援及时,李鸿章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李鸿章府邸

三,李鸿章立刻意识到:自己等待的机会,它终于来了。

据说,虽然李鸿章死里逃生,但是生性倔傲的他,还是希望挽回一点面子,他就对福济恭恭敬敬地说道:“声威大震,当以军门之最。”面对这番话,福济不怀好意地回应道:“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

这番对话,不仅成为李鸿章一生的污点,至今也是安徽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虽然被福济恶损了一番,但是李鸿章还是让其成了自己的第二个靠山。有了这么一个满洲大官当自己的后台,李鸿章这下子该不愁吃喝了吧,可惜造化能人,没过多久,福济就因为镇压农民军起义不力被免职。

一个靠山被打死,一个靠山被革职,李鸿章真是不幸呀!可是他的倒霉事还是没完。

咸丰八年(1858年),李秀成率军攻陷了合肥(庐州),李鸿章的家人被杀了一个干干净净。

面对被太平军摧毁的家乡,抚摸着亲人冰冷的尸体,李鸿章真是痛不欲绝、欲哭无泪呀。如今在安徽,已经没有李鸿章一丝的立足之地了。

就在李鸿章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哥哥李瀚章给他来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来为湘军服务。

面对这个邀请,李鸿章没有一丝的犹豫,他直接投奔到了曾国藩的麾下,也开启了这对师生为期十几年的“黄金搭档”。

此后的四年里,从政务到军务,在曾国藩的调教下,李鸿章获益匪浅。而曾国藩也看出了李鸿章是一个好苗子,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主。除此之外,在决策方面,李鸿章的独特见解更是让曾国藩赏识。以至于到了最后,当曾国藩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就会跟李鸿章商量一下,往往能够“速有立决”。

如此师生,一文一武,一快一慢,一急一缓,真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要知道,湘军指挥官大多是湖南人,他们的老乡情谊非常地深,而李鸿章是一个安徽人,即使他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重用,他也无法得到军权,他更会引起湖南帮的嫉妒和不满。毫不夸张地说,在湘军军营的日子里,李鸿章举步维艰,步步惊心。

据史料记载,效力于曾国藩期间,李鸿章不仅与左宗棠关系不好,与胡林翼也关系不好,还和彭玉麟玩过“摔跤”。这种天天不愉快的经历,让李鸿章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郁闷地写道:

昨梦封侯今已非,四海无家行路难。

戈马飘零为何过,青山沦落十几年。

所以当上海官绅们来哭请救兵的时候,敏感的李鸿章立刻意识到——自己等待的机会,它终于来了。

淮军

四,淮军诞生,李鸿章据此铸就了自己的人生辉煌。

虽然李鸿章很希望得到这个机会,但他没冲动,在静观局势、耐心等待后,在曾国藩的所有将领拒不领命后,李鸿章才立刻主动请缨。他要返乡招募一支军队,自己去救援上海。

面对李鸿章的这个要求,曾国藩认为还不错。要知道,自湘军出省作战以来,由于连年征战,三湘地区的兵源已经枯竭。如果能利用两淮将领组建新军,在某些方面辅佐或者代替湘军作战,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决定。

但是问题来了,招兵的事情岂能儿戏。我费尽千辛万苦才招募了这支湘军,你李鸿章上哪里招兵呢?

而面对这个问题,李鸿章自有妙计。

再说一遍,李鸿章的老家,是现在的安徽。

中国的省份安徽,自古就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个以道路、山脉和放射性河流组成的地方,连接着中国的北部、中部和东部,所以地理位置重要无比。无论中国是南北对峙、东西争雄,还是问鼎中原、统一天下,安徽都是这些英雄豪杰决一胜负,成王败寇之地!

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注定要出现无数传奇的人物。

更神奇的是,这块土地,居然还培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皖南与皖北,那根本就是两种人。

皖南多出商人和文人,如精明世故的胡雪岩,温文尔雅的胡适;而皖北多出军事人才,说白了就是大兵和悍匪,如骁勇善战的刘铭传,等等。

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耕地少。即使有耕地,也比较贫瘠。要知道在中国的古代,田少地贫,可是非常致命的。

土里种不出吃的,在当时旅游业还没有发达的年代,就只能外出找出路,外出也只有两种选择:打工或者当兵。也许是民风温和与彪悍的关系吧,在这个选择上,皖南人多选择前者,而皖北人多选择后者。

最后再说一句,无论哪种选择,在艰难环境中长大的人们,都会更加珍惜生命。

李鸿章最初团练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合肥。

在这个擅长出文人的地方,他的团练部队几乎被全歼。但是在皖北的西乡,当地的团练却办得风生水起。他们不仅消灭了附近的众多土匪,还令太平军彻底胆寒。

在李鸿章的眼里,合肥西乡这个地方,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当地民风彪悍,个个争勇好斗。有点什么风吹草动,这些人就能打起来,何况还是太平军这么大的火药桶。

合肥西乡人好战、好打、好劫之性,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太平军只要敢来,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太平军一走,他们则为了争夺战利品再次开战。即所谓“寇来则相助,寇走则互攻,视为故常”。

对比曾国藩费尽心思挑选不到合适的兵,合肥西乡的民众就是天生的武器。更可怕的是,他们居然还有自己的武装组织。

当地的周公山、大潜山、紫蓬山上,各有一个团练的队伍,那都是身经百战,以一当十,极其凶猛的主。

周公山上的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哥哥善谋,弟弟善战,兄弟二人配合默契,无往而不利;

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经历过大小二百多次恶战,六个兄弟直接战死了四人,手下死伤过千;

紫蓬山

而大潜山的刘铭传,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此人好色爱酒,骁勇善战。他贩私盐,杀大户,抢豪门,天天干着“杀富济贫”的事情。

虽然有这些丰功伟绩,但刘铭传没有去投靠太平天国,反而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最终他成为了台湾首任巡抚,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这些山大王,就是淮军得天独厚的资源宝库;而这些凶猛无比的将领,他们也注定会成为淮军的主要将领,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

三个月后,当曾国藩站在安庆北门外阅兵时,他不禁大吃一惊!李鸿章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变出十三营六千多名两淮官兵。虽然这些士兵衣衫不整,身体精瘦,但其目光凶悍,一看就不是什么善类。

这支部队,在历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支不输给湘军、甚至完全取代湘军的名字,他们叫作——淮军。

未来的他们,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地方武装,他们将演绎出后来的淮系集团,将影响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1862年3月4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淮军正式成立。

李鸿章以后就是凭借者这支淮军武装,剿灭了太平天国、捻军武装,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