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五种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失明比恶作剧可怕得多。
几年前,大学生中流行一种“心理测试”游戏。把被试者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荒芜的沙漠、神秘的幽林、长满青草的草原,通过各种预期情境向被试者提问,让他们做出选择。最后,通过逐一分析被试选择的答案,可以总结出被试的态度和兴趣。虽然这是一个游戏,但至少说明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很多选择。
以前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听话,听父母妈妈阿姨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然而,当我们经历了许多曲折,当社会进步的步伐进入商品经济时代,我们突然发现,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面对社会不可预知的变化,仅仅强调孩子的顺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一些能力。我想,在这些能力中,孩子最需要的一种就是选择的能力。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我认为他们是思想和活动被父母严格禁锢的“小奴隶”!
有一次一个幼稚的人对我说:“别人说我们是‘小皇帝’,我不这么认为。凡事皇帝说了算,家里我说了算。虽然他们总是做我吃的穿的,但是说到攒钱买大件,我也是有贡献的。在讨论买什么的时候,我说我应该买一台录音机。我爸我妈我姐六眼瞪着我说:‘这是大人的事,你怎么说话?’太不公平了。我是人,为什么不说话?“可见,孩子缺乏选择的机会,大人根本不给他们这个权利。
在孩子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选择在三个方面,朋友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工作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否恰当,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第一,朋友的选择
没有快乐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朋友的童年更是不幸的。
作为中国青年报的“知心姐姐”,我们经常有机会在全国各地主持和接听“知心电话”。从青少年打来的电话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朋友和友谊的渴望。
孩子经常会问:“怎么才能找到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
在交友问题上,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原则:求异。
很多人都愿意和性情、兴趣等各方面都相同的人交朋友。这样交朋友其实是很有限的。雨后的彩虹会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绚烂的颜色,更不用说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了!如果你总是和志趣相投的人相处,你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你会遇到很多和你气质和兴趣很不一样的人。当你和他们相处时,你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发生摩擦和冲突。
所以在选择朋友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做朋友。差异意味着有互补的可能,你的优点会被对方吸收,你的缺点也可以被对方的优点补充。两个彼此不同的人相处久了,互相影响,同时也会变得完美。
说到求异,异性同学能相处在一起成为朋友吗?
有一次,一个男生说:“我上课跟一个女生说了一句话,她们说我们在做爱。”于是,我在这个班里开了一个研讨会,让孩子们分别说说男生和女生的优点。男生说:“女生细心,守纪律,学习好,会做家务。”女生说:“男生身体强壮,胆子大,声音大,能抗委屈。”我告诉他们:“男生有男生的优点,女生有女生的优点,一起玩会互补。”
有个女生还告诉我这样一个小秘密:“我们蹦极的时候,只要有男生看着,我们就跳得很用力。”一个男生说:“每次打架,只要有女生在身边,我们就越打越狠。”
学生时代,男女同学之间天真无邪的友谊,有时会给人的一生留下甜蜜动人的回忆。
我提倡交友求异的原则,男生女生交朋友,好学生交差生,城市孩子交农村孩子交朋友等等,因为我希望让不同类型的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相处,让他们更全面地成长,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广泛接触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独古怪的人。
第二,对象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孩子未来生活中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回避这个问题,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如何选择终身伴侣,用什么标准来选择终身伴侣。
在选择对象的问题上,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你要懂得尊重对方,要有奉献精神。但是,一些年轻人总是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或者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不道德的。
很多年轻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不仅没有正确的原则,还站错了位置。在选择伴侣时,要求过于苛刻,往往导致双方不欢而散,甚至抱怨终生。
我曾经对一些大龄女青年说:“找一个喜欢你的人,而不只是你喜欢的人。如果你一味的想找一个你想象中的理想人物,恐怕你永远也找不到!”我也曾对一些男青年说过:“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人,就不要对她太挑剔。”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喜欢上一个人,就要能包容对方的缺陷或不足,也要真心陪伴对方,走完这一生的路。
1.培养选择的能力——人生的三个选择(2)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机会接触大学生。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十个有九个是关于爱情的。他们说,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常事,相当比例的同学都有恋人。每当夜幕降临,原本书声喧哗的校园,就变成了情侣们相约的“街头公园”。
厦门某大学,一男生因追求女生失败,跳楼自杀。这件事让男同学们大为震惊。他们组织了一个“五草研究会”,一起梳理总结恋爱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了恋爱的“五草精神”:第一,“好姑娘遍地都是,男人不必太担心;二、“兔子不吃窝边草”——找不到身边的女生做对象,目标过于集中;三、“疾风知劲草”——不要听女生喝几句“迷魂汤”就上当,要经过长期的考验;第四,“好马又不吃草”——不谈恋爱就算了,不要勉强;第五,“老牛啃嫩草”——男人只有年纪大了才能找个好女人,不要过早涉足爱情。这些男孩说,“自从我们有了五草精神,我们的精神得到了解放。"
这些大学生总结的“五草精神”听起来难免有失偏颇,但毕竟说明一部分年轻人已经开始自觉、认真地面对恋爱、择偶等问题。这不免让我们感到惭愧:为什么我们这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早点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呢?选择对象是年轻人迟早要考虑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年轻人的父母长辈,要有责任感,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引导,以免走弯路!
三、工作的选择
如果说过去因为封建意识的束缚和“左”的思想禁锢,当时的年轻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有能力掌控一切。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提供了无数的发展机会。只要你愿意努力,任何理想都可以实现。
对于青少年来说,引导他们正确选择“未来做什么”的途径是进行生动的“理想教育”
一位老师曾经在学生中进行过这样的教育。她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题为“当我长大后,我会做……”的作文。
一个小女孩说:“我长大后想当一名老师。”老师告诉她:“老师要和很多学生说话,所以你以后不能用‘以后’和‘这个’这种口语化的词语说话。而且讲话的声音要大,样子要好看,手势要适中。以后回答问题请到讲台前面来。”
一个粗心的女孩说她将来会成为一名医生。老师说:“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你需要非常小心,否则会对病人造成伤害。所以,以后不能因为粗心而犯错。”
一个淘气的男孩说他想当警察。老师说:“嗯,我们班刚刚发生了一件事。不知道是谁毒死了班里养的几条金鱼。请解决这个案子。”结果不出两天,小男孩就破案了,因为他自己也参与了犯罪。老师得知真相后,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认错方式:“老师,我闯进‘敌人’了。”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孩子们许下了未来的愿望,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追求,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有些家长习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但其实孩子自己也不一定喜欢。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兴趣的权利,让孩子自由选择和发展。
选择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重要,盲目比调皮可怕得多。如果一个孩子只知道听话,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平庸中肯定不会有发展。而那些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怎么做的孩子,一定会成功。
在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时,要注意以下方法:一是多选择选择题;第二,多做活动,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三,回答问题不要太满,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
比如一个孩子问:“你觉得有飞碟吗?”不要不假思索地告诉他“是”或“不是”,你可以说:“我不是自然科学家,所以我无法回答这个自然之谜,这需要你长大后去解开这些谜团。”有一次,一个小孩打电话问:“世界上有恐龙吗?”当时在报社实习的大学生肯定地回答:“世界上没有恐龙。”结果孩子马上反驳道:“世界上有恐龙!11个月前,澳大利亚发现了一枚恐龙蛋。如果它孵化了,怎么能说它不是恐龙呢?……"
从我的经历中,我明白了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觉以苦为乐。我从小就想当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做一个人人喜欢的“知心姐姐”。当我实现我的愿望时,我尽力工作,并把工作当成我的生命。
我最喜欢马克思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最能为人类福利工作的职业,负担就不能压倒我们,因为它是奉献给每个人的;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贫穷、有限和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无闻但永远存在,高尚的人们将面对我们的骨灰流泪。"
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选择。
2.培养宽容——承受挫折和不幸(1)
困难和挫折是成长中的孩子最好的大学。
居里夫人是全世界妇女的骄傲。她面对挫折和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令人信服。她曾说:“我从来没有幸运过,将来也不会奢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绝不向任何困难屈服!”"
困难和挫折是成长中的孩子最好的大学。不管是谁,没有尝过饥渴的滋味,就永远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甘甜,不知道生活是什么样子。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不会感受到什么是不经历苦难的幸福。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后的应变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培养吃苦的能力,不屈服于挫折,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话题中,挫折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让孩子改掉在艰苦环境中娇惯自己的习惯,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学会“黑暗中见光明”的信心和技能,培养孩子的韧性、抗挫折能力和挫折后的应变能力,让他们不仅学会从他人或外界获得快乐,更能激发一种从内心深处寻找快乐的本能。这样,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时都能保持冷静和乐观。这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作为父母,我们不希望孩子经历磨难。我们总是尽力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然而,生活是无情的。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灾难在等待一个只有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害怕这些灾难的人永远不会幸福。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就像洪水,不遇到岛礁,很难激起美丽的浪花。”顺利成长的孩子很难创造人生的辉煌。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古代就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落,年轻男子要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接受,就必须通过近乎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考验;大人们将这些男孩置于无人居住、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学会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只有努力奋斗回到部落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是一个成年人,一个真正的男人,才能享有一个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测试可以看作是早期人类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难免不人道。
现代社会,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更加注重对下一代的挫折教育。
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学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求知、体验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名为游学,一直沿用至今,体验生活的内容类似于我们现在开展的挫折教育。
近年来,日本流行定期为学生提供用清汤、萝卜和小米煮的“饥饿午餐”,以让他们了解父母的辛苦生活。学校还规定穿短裤短裙的日子。这一天,即使气温再低,全校学生都会换短裤或裙子。在学校规定穿长衣的那天,不管天气多热,学生们都必须穿上长衣长裤...
每天都有一些日本富人花钱让孩子来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让他们背着沉重的背包在草原上散步,品尝艰苦的滋味。他们有时会把孩子放在荒岛上,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饥饿,让他们学会独立生存。
一位老师告诉我,前不久,他们学校的小朋友和日本小朋友搞了一个活动。老师们发现,日本孩子有一种不怕困难的韧劲和毅力,他们有很强的忍耐力。孩子发烧的时候,尽量不去找老师。他们的领队说,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告诉他们,爱护身体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应该对自己的事负责。
在韩国,父母也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他们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孩子在冰洞里呆一会儿再出来,让孩子知道“冷”的滋味。
然而,在我国,挫折教育是不够的。由于父母的娇生惯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脆弱,一点挫折或失败都可能酿成大祸。
一个9岁的男孩,在家里很受欢迎,在学校是中队长。有一天,他向哥哥要糖果,哥哥说糖果是给他爸爸的,但没有给他。一怒之下,孩子用红领巾上吊了。心理是多么脆弱啊!
原因是现在孩子的生活太幸福了,很多家长怕孩子再吃苦,把自己能为孩子承担的都“承包”了。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快乐。有些生活环境差的孩子,因为生活的磨砺,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好的品质。
黑龙江省有一个叫季洪波的男孩。他的父亲只有一条腿和一只胳膊。他的妈妈没有腿,只有一只胳膊和两根手指。从小爸爸妈妈就没抱过他,学走路的时候摔得鼻青脸肿。从3岁开始,他就自己照顾自己;到他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帮他父亲做饭了。
后来,爸爸去世了。母亲不吃饭,不起床,她不想活了,因为她不想牵连她的儿子。萧鸿博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能死!你死后,我就是孤儿。你好好活着,我一定能养活你!”
2.培养宽容——承受挫折和不幸(2)
从那以后,他每天早起给妈妈做饭,熬药,帮妈妈装假肢,然后自己吃饭上学。有一次,他生病咬紧牙关挣扎下楼时,晕倒在地上,被路过的警察送到医院。这才知道自己得了十二指肠溃疡,有穿孔的危险。当医生告诉他要住院时,肖洪波哭了:“我在医院。谁来照顾我妈妈?”
我想,像季洪波这样经历过磨难和挫折的孩子,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才会更爱他人,更爱我们的祖国。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态度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遭受挫折并不断解决困难时磨练出来的。这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
卢梭曾说:“你知道怎么让你的孩子不开心吗?此法服人。”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顺从,只会产生强烈的负面作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让你的孩子一次次错过可以磨练成长的艰辛、失败、挫折,让他们缺乏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一旦遭遇挫折,他们会不知所措,会一蹶不振。
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垫脚石,对有能力的人来说是宝藏,对弱者来说是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受不了挫折,害怕困难。不可能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哪个家长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失意?
3.培养竞争力——告别嫉妒(1)
那些因为嫉妒而分手的人,很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有一种紧迫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过程越来越自动化,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多年前,一位82岁的法国记者来到中国少年报社采访。我问他:“法国孩子在想什么?”他说:“他们想要的是如何占据空间。”
我听得心里一震。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考上重点学校。这也是一种竞争,是更低层次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古语有云:“满盘皆输,谦受益。”总结了与人相处和与人竞争的经验教训,其中也包含了成功后被人羡慕的辛酸。
嫉妒是人与人相处,相互竞争时一种可怕的黑暗心理。特别是对孩子,是有害的。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男生曾经对妈妈说:“我们学校虽然是重点中学,但是学生很自私。我病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人来看我。我错过了作业,没人告诉我。”在一些学校,学习好的学生的书包在考试前被偷了,留在学校的学生在被子里发现了一根大针...这是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
南方某县实验小学召开“甘露落选的是非”班子会。女生甘露,和一个男生竞选大队长时当选,但半个月后,当她当选县少年代表大会委员时,落选了。一些老师和学生觉得奇怪,不理解,于是召开这个团队会议进行热烈讨论。
一个男生说:“甘露当了队长就骄傲了。有个同学在上学的路上玩纸飞镖,本来应该是路队长的责任,但她坚持了下来。她只是想炫耀一下,表明自己是队长。”另一个孩子马上说:“你说的不对。当时路队长不在,甘露怕同学有危险,就管起来了。如果在前线,班长死了,战士冲上去,你能说他是风头正劲吗?”另一个同学说:“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站在台阶上,甘露撞了我们一下,没有说对不起。”对方同学马上说:“不是,我们当时站在台阶上,甘露拿着拖把着急。她见到我们说‘对不起’。”一切都布局好了之后,就不是甘露的错了。
一个女生说:“甘露当了大队长后,我很嫉妒她。她以前是中队长,我是班长,所以她比我多一个杠。现在她比我多了一个酒吧。每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她回答问题,我就冲她翻白眼,希望她答错了被老师批评。”
落选的男生说:“我就是不服气。为什么所有的好东西都是甘露?”于是学生们说:“都是你嫉妒甘露,才在背后搞了这么多花样。其实你就是想当官不想干事,所以我们不会选你。”这件事的对错终于澄清了。
这不是孤立的事情。很多学习好,当了干部的同学,因为其他孩子嫉妒他,在学校被孤立。
我和一些孩子谈过竞争和嫉妒。我问他们,“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嫉妒?”他们对此了解不多。我告诉他们:“假设有两个人在跑步,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后面的人想,前面的人最好现在就被石头绊倒,这样我就可以超过他了。这是嫉妒。嫉妒是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的。但反过来说,如果后面的人想,我会拼命跑,超过他,我一定要超过他。这就是竞争,竞争是靠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