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人类的进化史:为什么动物只在人类结婚时交配?

虽然有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但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人类婚姻的主流形式。这种情况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男女性别比例决定的,是合作养育后代的最终博弈结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一步。

石军(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安徽科技大学副教授)

婚姻表面上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但本质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简单的逻辑就是,一年内,一个男人可以和十个女人生十个孩子,他们可以从更多的交配中获得更多的基因回报。

而且一个女人就算和十个男人在一起,一年也只能生一个孩子。

她们无法从过多的交配中获得成比例的回报,所以她们对更多伴侣的兴趣远没有男性那么明显和迫切。

这就决定了男人沉迷于风流韵事,总是想多找几个女人,同时保证自己的女人不被别人碰;而女性则相对保守。她们需要找更靠谱的男人,想尽办法让他们不要继续前进。

去与留之间,男女各用各的手段,足以让人感到迷茫。这种不断博弈的结果,最终形成不同的婚姻制度。

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来说,婚姻制度都不是火花的随机碰撞,更不用说简单的排列组合游戏,而是两性的生育状况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结果。

制约婚姻制度的因素

养育后代的困难是制约婚姻制度的第一个因素。当后代不需要男性照顾时,一夫多妻制尤其适用。

比如一只公海豹可以有上百个妻妾,但它对后代的责任只是提供精子,养育后代的任务完全由母海豹来完成。但是后代的意外死亡率很高,很多后代在雌性嫉妒的争斗中被活活碾压。

对于公海豹来说,只要占据足够的海滩,有足够的体力赶走竞争对手,妻子越多越好。

这时候公海豹的逻辑就是:越是沾花惹草,后代越多。

当后代需要父母双方的照顾时,雄性不得不考虑一夫一妻制。

企鹅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两只企鹅组成的联盟正好可以轮流完成孵蛋和寻找食物的任务。雄性企鹅不可能再找到哪怕一只雌性,它们最好的选择是坦诚相待,彼此忠诚。

雄性企鹅的逻辑是,一点点不忠诚就意味着没有孩子。

许多鸟类在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之间徘徊:当食物匮乏时,雄鸟会变得非常专一,否则后代可能会饿死;一旦春暖花开,食物丰足,雌性可以独自哺育后代的时候,雄性就会毅然离家出走,哪怕雌性哭破喉咙。可见,粮食是制约婚姻制度的第二个因素。

另一个制约因素是获取食物的方式。

如果一只鸟的主要食物是草籽,而草籽不需要在固定的地方找,特别是在成熟的季节,草籽的供应量迅速增加,那么雄鸟就有理由另寻新欢。

但对于食虫鸟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昆虫不像草籽那么好找,一个大地盘能产多少昆虫基本是固定的。这个时候保卫地盘就相当于保卫食物,一只鸟保卫地盘的能力永远比不上两只鸟,所以食虫鸟大多是一夫一妻制。

由此,制约婚姻制度的第四个因素——场地。

在雌鸟看来,一块优质土地等于一只有钱的雄鸟。

当森林中的某一种公鸟出现较大的贫富差异时,母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富贵鸟的怀抱,不管富贵鸟有几个老婆。

当贫富差距较小时,雌鸟私奔需要权衡得失,是做穷鸟身边唯一的伴侣,还是做富家的小妾之一。

人类基本遵守动物交配的原则,受到同样因素的制约,并不超出自然选择的控制。这就是不同地区实行不同交配制度的原因,是当地自然资源分布的结果。

不能说人类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也不能说人类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动物。其实人类实行的是伪一夫一妻制。

这种尴尬的地位是由人类的生殖特性决定的,因为男人照顾后代的任务是在公海豹和公企鹅之间,所以男人的行为也是在忠诚和花花公子之间:当条件具备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实行一夫多妻制,就像所有的国王和大多数富人一样,在向公海豹学习的时候;当条件没有达到的时候,比如没有赚到足够的钱,甚至连谋生都成问题,那么他就应该是一只谨慎的雄性企鹅,照顾好他勉强找到的伴侣和孩子才是他们最现实的任务。

具体实行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当然要看具体情况。

包含在一夫一妻制中的进化之谜

男女出生比例大致维持在1∶1左右,新生男婴略多于女婴。但由于种种原因,男性死亡率略高于女性。成年后,只要不发生战争等意外,比例仍会维持在1∶1。

数学上,一夫一妻制是合理的社会制度,是满足两性交配需求的最低配置。有时候一夫一妻制有最简单的解释。找不到更多老婆的时候,当然要采取一夫一妻制。

这种理想的制度可以保证所有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大大降低男性竞争的强度,是能耗最低的婚姻形式。

所以,虽然有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但一夫一妻制仍然是人类的主流婚姻形式。这种情况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男女性别比例、合作育儿的最终博弈结果决定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非常罕见

客观来说,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是非常罕见的。就像买股票一样,把所有的钱都押在一只股票上,肯定是有风险的投资。

这个道理很多动物都懂,人类不可能不懂其中的奥妙,所以一夫一妻制本来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除非人类能从中获得更多的进化利益。

有人从理论上推测,一夫多妻制只能保留更强的基因,而一夫一妻制可以使人类保留丰富的基因多样性,比如艺术气质和数学能力,以及善良和诚实,这些都可以遗传,从而保证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这是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基础。只有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发展出伟大的文明,最终使人类摆脱强者为王、胜者为王的动物时代,为道德和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进步反过来促进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上升的重要渠道。

如果不是一夫一妻制,很多哲学家可能根本找不到女性,在婚姻市场上不具备强大的男性竞争力。

结论是,总体来说,一夫多妻对个人有利,一夫一妻制对社会有利,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个逻辑虽然很美,但表达的是群体的长远利益。问题是,从纯进化的角度来看,自然选择往往以个体为单位,只考虑眼前利益,从不考虑未来会发生什么。任何进化都没有理由为未来社会做全面的安排。

因此,保存遗传多样性不能成为一夫一妻制的重要理由,也不足以成为一夫一妻制的根本动力。

真正的进化力量必须直接对自然选择做出反应,没有任何为了群体利益的计划和远见或道德感。

基因的多样性和文明的进步只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另一些激进派认为,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的错误选择,只有一夫多妻制才是应对自然选择的有效策略。激烈的雄性竞争有助于筛选出更强的赢家,获得更好的后代,但一夫一妻制似乎无法发挥这一作用。

这一观点似乎得到了实地观察的证实。很多一夫一妻制的动物濒临灭绝,然后得出结论,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可能不符合自然选择的需要。

必须指出,一夫一妻制并不完全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也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任何违背自然选择的人为意图都必然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自然条件下的一夫一妻制动物更容易灭绝,这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几乎所有的一夫一妻制动物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一是食物资源的缺乏,二是养育后代的困难。正是这两个因素限制了他们的一夫一妻制。

换句话说,灭绝不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果,而是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一夫一妻制是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措施,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罪魁祸首。

一夫一妻制里还是有雄性竞争的,它们必须竞争得到更好的雌性。

更重要的是,女性也因为一夫一妻制而陷入激烈的女性竞争,这是一种双重竞争,是比一夫多妻制更有活力的婚姻制度。在相同的物理条件和相似的环境下,必然会带来更高的基因回报。

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南美狨猴身上进一步窥见一夫一妻制的奥秘。

亚马逊丛林中的南美狨猴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成年狨猴只有人类手指那么高,重量还不到一个鸡蛋。当它握在手中时,就像孙悟空在如来的手指间来回跳跃。

只是因为它们太小,所以面临着和人类相似的出生困境。他们狭小的产道很难生出大小合适的婴儿,所以他们不得不采取非常巧妙的策略——将胎儿一分为二,生下两个更小的胎儿,每个都只有花生大小,从而避免出生困境。这样,它们的后代就像人类的婴儿一样,需要长期小心翼翼的养育才能存活。

但由于母亲太小,她很难承受额外的能量消耗。所以,她只有在哺乳的时候才会抱抱孩子。他们必须节省能量来生产更多的牛奶。

这对雄性压力很大,如果偷懒,孩子就完了。

两个孩子对它们来说已经足够了,雄性不可能同时养活更多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寻找更多的雌性。

这种奇怪的小动物只能严格一夫一妻制。是生育方式决定了婚姻制度,而不是婚姻制度决定了生育方式。

这是理解一夫一妻制的重要逻辑。人类面临的繁殖困境与南美狨猴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类似的婚姻制度,否则我们将无法成功哺育后代。

这些是一夫一妻制的进化基础。只有存在进化基础,相互忠诚才有生物学意义,人类的各种美德才有科学依据。

爱情也是一种生理需求。

婚姻制度和后代的成熟也有一定的关系,结果影响原因。看似不可能,但其逻辑极其清晰:后代越早熟,雄性越容易腾出手来出去找花。

所以,后代早熟的动物必然会远离一夫一妻制。当然,那些动物的父母没有理由一出生就能独立征服世界,因为他们缺乏长期在一起的情感纽带。

单靠母亲所能供养的后代,对婚姻制度的影响是一样的,不足以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

只有成熟晚,需要父母照顾的后代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成长的时间越长,家庭关系就会越牢固。

由于生育困境的影响,后代依赖父母的时间最长,所以晚熟现象最为典型,在婚姻关系中起着直接的作用。

稍微有点责任感的男人都知道,在孩子成年之前,他们不能离开家庭,但往往到那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这就是很多男人感到“身不由己”的原因。他们被困在自己的围城里,无法自拔。

针对养育后代造成的困境,雄性的解决办法是争取更长的寿命,后代成年后仍有机会寻花问柳,做爱。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寿命和繁衍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一般来说,生育越早,死亡越早。

有一只公螨,在母螨肚子里就开始和姐妹交配,一出生就死了。

似乎繁衍是生物的终极任务,生存只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途径。

问题是,当涉及到某一种生物时,它们会想尽办法延长寿命,而完全不在乎生命的物种必然会被大自然淘汰,繁殖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生存和繁衍两大任务之间形成了博弈。

早期繁殖和更长的寿命是所有生物面临的两大选择。

折中方案是尽可能推迟生育时间,有意识地实行晚婚晚育。当然,这不是由舆论或法律决定的,而是由生物体固有的发展机制决定的。

当雄性有足够的生长时间来强健身体时,就意味着它们有强大的力量来击败更多的竞争对手。

男人是延迟生育的典范。当许多哺乳动物在1岁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交配时,男性会将交配年龄推迟到10岁之后。

与雄性对延迟性成熟的浓厚兴趣相对应,雌性则有相反的表现,她们更倾向于早熟,因为在性选择游戏中她们是选择者,早熟显然有利于获得更好的雄性,这是先动者最强的原则。

男性倾向于推迟生育年龄,女性倾向于提前生育年龄,这就是雌雄同体现象,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结果导致了人类婚姻实践中女性比男性年轻的情况,实际上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从而出现了典型的情感专一现象,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忠诚和爱情。

真正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女人生理进化的目标是绑一个男人,那么她如何绑一个特定的男人,而不是每晚绑一个不同的男人?

这就涉及到男女为什么要相互忠诚,尤其是没有完成繁衍大业的青春期男女。他们一旦相爱,就有为对方而死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凭空编造的神话,而是某种世俗现象的写照。

除了人类饲养的宠物,很少有动物像人类一样如此离不开另一个身体,其根本原因是直立行走带来的繁殖困境。

早产儿要长期期待和妈妈在一起,必须进化出相应的生化机制,对妈妈有很深的依赖。他们很难在情感上离开母亲。

当你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你必须找到一个人来填补情感空缺。这个人当然是未来的生活伴侣——人类通过延伸依赖强化了配偶关系。

已经证明,人脑在适当的激素刺激下,确实会产生情绪特异性。这些激素统称为爱情激素,包括多巴胺、内啡肽等小分子,是人类情感生活的小粘合剂,也是爱情专一性的生物学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一夫一妻制的恋爱行为可以起到交配前选择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盲目的精子战争,或者避免滥交。

因此,恋爱阶段会不断刺激身体分泌催产素,进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因此恋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

也是双方在沟通阶段相处的重要策略。它是对爱人人格的一次反复探底,其作用类似于动物打闹游戏。一旦婚后出现真正的矛盾,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解决,而不是直接提出离婚。事实上,小打小闹对于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至关重要。

当你恋爱时,人体内的睾丸激素含量会发生奇怪的变化。

在谈恋爱的男性中,睾丸激素含量会急剧下降,但在女性中会明显上升。

换句话说,恋爱中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女性化,而女性则倾向于男性化。这让男人更体贴,更容易讨好女人,而女人为了赶走情敌而冲动。

双方性格互补更有利于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对彼此更加忠诚,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激素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交配系统不受干扰,南美狨猴也进化出了激素保护机制。

当有意想不到的雌性诱惑时,单身雄性狨猴体内的睾丸激素水平会迅速上升,而已婚雄性狨猴则没有反应,从而保证了一夫一妻制在激素水平上不会轻易崩溃。

人类也有类似的生化反应机制:当单身男性面临桃花运时,其睾丸激素水平也会迅速上升,而已婚男性的反应则没有那么明显,但仍达不到雄性狨猴冷漠的程度。

有贼心而无贼胆,是已婚男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必须权衡一时冲动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证实出轨不会对后代的养育造成严重影响,部分男性还是会冒险出轨。

出轨越安全,越受男性欢迎,所以妓女在很多国家已经合法化。

这种生化机制其实就是对男人的保护,蠢蠢欲动的男人肯定不会有好下场。中国有句老话叫“朋友的老婆不要被骗”,也是类似的机制在起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一个男人面对朋友的老婆时,睾丸激素的分泌水平并没有明显上升的迹象,因为那些一看到朋友的老婆就流口水的变态早就被朋友割到床下了,活下来的男人当然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他们一直坚守江湖古训,这是道德层面的自然选择。

人类的道德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被血腥的自然选择淘汰的。

一夫一妻制,简单明了的婚姻制度,让所有人都没有必要吃醋。理论上讲,你的后代就是你的后代。不能推卸,一定要负责。

但千万不要忘记,男女关系注定是一个双向防御系统。

当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捆得紧紧的时候,也必须拿出极大的诚意来感动一个女人不要有外遇,否则滚他的头是小事,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养别人的孩子才是大事。

为了维持稳定的配偶关系,男女双方在相互奉承和相互警惕的双重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性感,猥琐和丑陋很难找到市场。

就这样,人类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高昂的头颅,光滑的皮肤...人类的配偶关系成为动物界的一朵奇葩。

正是这种稳定的配偶关系,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文明,这种文明将永存。

虽然文明偶尔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甚至让大规模屠杀成为可能,但文明之花依然会在废墟上一次次绽放。

这一切追根溯源,都得益于几百万年前的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使人类具备了长距离奔跑的能力。为了散发跑步产生的多余热量,人类全身脱去毛发,露出光滑的皮肤,呈现出不同的肤色。

我们通过狩猎获得了更多的营养,进化出了更大的大脑,但这也给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育困难。

为了解决养育后代的问题,他们不得不发展出隐藏排卵和持续发情期的策略,以此来留住男人并与之组成家庭。然后通过不断的博弈,出现了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社会,但最主要的婚姻形式仍然是一夫一妻制,这为人类文明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隐蔽排卵是留住男人最有效的方法。男人不知道自己的女人什么时候受精,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一直陪在她身边,保证女人生下孩子,她才会有信心把孩子养大。

可以看出,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性状都不是原始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动物身上,而很多动物只是一些零散的能力和琐碎的片段,比如有的直立行走,有的隐藏排卵,有的繁殖困难。

这些碎片并没有汇聚成文明的洪流,所以还停留在动物层面。

只有人类,在短短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在直立行走的触发下,以雷霆万钧的气势积蓄力量,最终被自然选择之手塑造成万物之长,成为自然界唯一具有文明精神的动物。

文明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和文化延伸,如今已经成为引领人类进化的又一重要力量。它正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推动我们成为真正的人,使人类不断抵制自然选择的盲目驱动,不断通过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

所有这些限制都会产生新的进化压力,不断塑造人类的未来。这一切都与几百万年前人类直立行走的第一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顾人类走过的艰难历程,可以说文明的进化发展是直立行走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