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沉迷网络案例_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案例?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案例分析1:
王强* * *,别名* *,200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学习之初,他充满了抱负和希望,但后来他发现他无法达到他的期望。他虽然学习不好,但是网游技术进步很快,他在游戏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和同学老师的互动中,我也失去了中学的中心地位,感觉被冷落了。他在网络里交了很多朋友,网络让他摆脱了现实的孤独。一段时间后,他对网络和游戏的使用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和冲动,与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减少。性格变得内向,有时会自卑抑郁,甚至与父母对抗,对数学知识、体育等事物的兴趣下降,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经常逃课熬夜。被同学和班主任劝过一段时间就不玩网游了,但是上课感觉身体不适,烦躁,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困难。后来他又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了他逃避问题或者排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案例分析2:
唐笑,男,1992出生,攀枝花学院0级学生,2012年3月开始沉迷网络。经查,从2012年6月到3月底,唐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他自称每天只想上网,上网占据了他全部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期末考试五科不及格。新学期开学后,他的上网时间逐渐增多,无心学习。虽然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责怪自己没有这样浪费时间,并且要求自己明天不要上网,但是第二天情况总是适得其反,反而更加严重。他说,如果不上网,他会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心情抑郁,而上网是他逃避和缓解现实痛苦的唯一途径。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案例分析3:
小李,男,青海人。政治经济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高考成绩不错,第一学年必修课和综合评价成绩排在班里中游。大二下学期开始,该生因玩网络游戏而缺课,文科系辅导员老师也对其进行了谈心教育。大三上学期,小李刚转到政治经济学院。他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到很新奇,暂时离开了网游。2011从2月份开始,当他逐渐适应了学习生活的新阶段,他又开始玩网游了。“我们见过痴迷网游的人,但没见过如此痴迷的。下午两点半就要考试了,他可以玩游戏到2点。”他室友说他玩网游《穿越火线》《征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每天都出去上网,一玩就是八个小时,没停过。有时他缺课。即使去上课,也是在课堂上“补觉”。另外,小李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买过个人电脑。因为定期上网和给游戏角色买装备都需要钱,他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了游戏上。他只用免费师范生的补助一日三餐,很少给饭卡充值,冬天很冷的时候才穿薄鞋。小李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游戏,开始拒绝参加学院的学生活动。从2012年4月开始,他发现自己的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满脑子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情。他遇到什么事,会先用游戏里的规则考虑。他开始觉得不习惯现实生活,陷入深深的焦虑。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案例分析4:
高中毕业后,朱亮考上了万州的一所大学,主修电子商务。”在朱亮的姐姐朱小倩眼里,朱亮原本是个听话的孩子。但从2006年开始,朱亮每个月都在向父母、姐姐和哥哥要钱。”他说要买学习资料,换手机。”朱小倩说,她每个月给哥哥寄600元钱,但不到20天,他就花光了,还会再向她要钱。朱亮频繁要钱,逼得朱小倩不得不重视弟弟。”我从他的同学和老师那里了解到,我弟弟喜欢到外面去,喜欢在网上玩游戏。他很长时间不回宿舍,甚至不上学。“2006年6月底,朱小倩得知他的弟弟没有参加期末考试。得知此事,朱小倩打电话给弟弟,让他退学,先回老家工作。”主要是想让他不要再沉迷游戏了。”朱小倩告诉记者,当年8月,她在青岛的一家酒店为哥哥找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但他觉得太累了,只做了一个月就辞职了。2007年3月,朱亮说要返校,于是从家里拿了一万多元的学费回到万州。但在那之后,朱亮突然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再也没有回过山东老家。2014大年三十,远在山东的姐姐朱小倩突然接到万州警方的电话,询问她是否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哥哥。原来,万州刑警在追捕犯罪嫌疑人时,因为朱亮与一名嫌疑人长相相似,才“意外”发现他在外面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