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
一位著名的金融编辑曾经问卡尼曼,为什么他的理论被称为“前景理论”。卡尼曼说,“我们只想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记住。”
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期待理论”或“前景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卡勒曼完善了原有的传统经济理论——预期效用理论,并解释了其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赌徒信条》一书中,作者孙维维将前景理论总结为五句话:
1,“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些利益和“赌博”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某些利益。俗话说“当你好的时候,你就会安全。”它被称为“确定性效应”。
2.要在一定的损失和“赌”之间做出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赌”。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效应”。
3.100元白拿带来的快乐,很难抵消100元损失带来的痛苦。它被称为“避免损失”。
4.很多人买过彩票,这叫“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是基于参考点。比如在“别人年薪6万,你年收入7万”和“别人年薪9万,你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这就是所谓的“引用依赖”。所谓确定性效应,就是在某些收益(收益)和“赌博”之间做出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某些收益。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也就是所谓的安全袋。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肯定能挣到30000元。
b:你有80%的机会赚到4万元,有20%的机会一无所获。
你会选择哪一个?
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a。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这时候就会跳出来批判:选A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期望值大于30000。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对“1原则”的印证:当大多数人处于盈利状态时,他们倾向于谨慎,厌恶风险,喜欢拿好的东西,害怕失去现有的利润。Kahneman和Veschi称之为“确定性效应”,即大多数人在收益状态下都是风险厌恶的。
“确定性效应”在投资中表现为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回吐倾向,喜欢卖出正在赚钱的股票。
投资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表现是“输了就拖,赢了就走。”在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卖出效应”,即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票的意图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图。这与“坚持正确,纠正错误”的核心投资理念背道而驰。面对两种伤害,你会选择逃避还是勇往直前?
当一个人面临两个两败俱伤的选择时,会激发他的冒险精神。要在确定劣势(损失)和“赌博”之间做出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赌博”,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效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 .你肯定会损失30000元。
b .你们80%可能亏4万,20%可能不亏。
你会选择哪一个?投票的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愿意“花钱消灾”选择A,而大多数人愿意与命运抗争选择b。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跳出来说两害最少,所以选B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风险大于-30000元。
现实情况是,当大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他们会极其不愿意,宁愿冒更大的风险去赌博。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在预期会遭受损失时,会变得愿意冒险。卡尼曼和韦斯基称之为“反射效应”。
“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喜欢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要比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长得多。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大部分都是不愿意“割肉”的“套牢”股票。如何理解「避免损失」?用一句话来说,比如就是“白捡的100元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
前景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是,当我们做出关于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是不对称的。对此,即使是传统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保罗·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承认:“增加100元的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损失100元所带来的效用。”
这其实就是前景理论的第三个原则,即“损失回避”:大多数人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度是不对称的,他们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远大于面对收益的幸福感。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一个赌博游戏验证了这一论断。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扔一个统一的硬币,正面表示赢,反面表示输。赢了可以拿5万,输了就赔5万。你想要赌博吗?请做出你的选择。
A.心甘情愿的
B.不愿意的
总的来说,这场比赛的胜负几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场比赛结果的期望值是零,这是一场绝对公平的赌博。你会选择参与这场赌博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种现象也可以用损失回避效应来解释。虽然双方概率相同,但人对“失”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得”。一想到输了5万,比赢了5万的幸福感还要难受。
因为人们对亏损的敏感程度远高于对等量收益的敏感程度,所以即使股票账户涨跌,人们也会更频繁地遭受每日亏损,最终抛掉股票。
因为这种“避免损失”,一般人会放弃原本可以获利的投资。买彩票就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就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个罕见的事件,但人们对它们非常热情。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类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什么是小概率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比如天上掉馅饼,这是小概率事件。
掉馅饼是好事,但如果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是小概率事件。
面对小概率的盈利,大多数人都是风险爱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大多数人都是规避风险的。
其实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的钱可能很少,你99.99%的钱可能都支持福利和体育,但还是有人侥幸对抗小概率事件。
同时,很多人都买了保险。虽然运气不好的概率很小,但他们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心理基础。
面对小概率事件,人类对待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是风险爱好者和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个名字是运气。运气就是求好运,请天道的运气。孔子对这种事情很反感。他说,“小人物冒险才能走运。”庄子认为孔子是一个“灯下黑”,他用偷脚来评价孔子:“他是一个孝顺的哥哥,却有幸成为一个财主。”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对小概率事件的迷恋免疫。
前景理论指出,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当谈到收益时,我们是风险厌恶者,但当谈到损失时,我们是风险爱好者。
但是到了小概率事件,风险偏好会发生奇怪的变化。因此,人们并不厌恶风险,他们非常愿意赌一把,如果他们认为合适的话。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讨厌的是亏损,而不是风险。
这种厌恶损失而非厌恶风险的行为在股市中经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没有在高点卖出,然后一路下跌进入一个完整的下跌通道,那么卖出这只股票是明智的,交易成本和预期损失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扪心自问,如果你持有现金,你还会买这只股票吗?你很可能不会再买了,那么为什么不卖掉它,买其他更好的股票呢?或许,卖了之后,亏损就成了“事实”。假设你面临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个选择:
A.当其他同事年薪6万的时候,你的年收入是7万。
B.当其他同事年薪九万的时候,你年薪八万。
卡尼曼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
其实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来自于同行之间的嫉妒和攀比。
我们对得失的判断来源于比较。
嫉妒总是来自于自己和别人的比较。培根曾经说过:一个皇帝通常不会被人羡慕,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就有一套绝妙的理论:“只要你一年比你嫂子的丈夫(姐夫)多赚1000元,你就富了。”
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的效用是绝对的,而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和幸福之间的悖论。
到底什么是“得”和“失”?
你的收入是20万。你应该高兴还是失落?如果你的目标是654.38+万元,你可能会觉得幸福;如果目标是654.38+0万元,会不会有点失落?
所谓的得失,一定是相对于参考点的。卡尼曼称之为“参照依赖”。
老张最开心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万元户”的时候。虽然他所在的村子已经被改造成了城市,拆迁补贴也让他成为了“万元户”,但他并没有当时那么激动,因为他的邻居都是“万元户”。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也不难理解,就不再做复杂的论证了。得失是比较的结果。
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假设人们的选择与参照点无关。行为经济学证实,人的偏好会受到个体评价、联合评价、交替比较、语义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依赖理论: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参考点来决定的。
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结果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变化来完成的。人们看到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最终结果与参考点的差异。
一件事可以说是“得”也可以说是“失”,取决于参照点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1,大多数人在面对盈利时都是规避风险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都是厌恶风险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参考点来决定的。
简而言之,人们在面对利润时不愿意冒险;面对亏损,每个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和收益是相对于参考点的。评价事物时改变参照点,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虽然前景理论比原来的经典模型期望效用函数理论能解释更多的现象,但它仍然不能解释随机优势等现象。后来,为了改进前景理论,人们分别提出了累积前景理论和秩相关效用理论来解决随机优势现象。秩相关的效用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连续和无穷的结果(例如结果是任意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