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孟达
孟达,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小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都对孟达的一生有过记载,斩杀徐晃是小说虚构情节,多次谋新主则是事实。孟达在真实历史中的结局,是在228年的上庸之战中被司马懿斩杀。
一、孟达人生悲剧的根源:性格反复往常,见利忘义
人们都知道,三国时代的吕布因为反复无常、轻于去就,被人称为“三姓家奴”。其实孟达的禀性与吕布高度相似,都是见利忘义、朝秦暮楚的小人,心中从来没有忠义二字,一切以利益为唯一判断标准。
孟达最初是益州军阀刘璋手下武将,刘备进占益州,孟达马上改弦易辙投降刘备。刘备对孟达颇为看重,让他和刘封一起镇守上庸三郡。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出兵北伐,陷入魏国和吴国的前后夹攻中,曾向孟达求救,但孟达却为了保存实力,拒绝援救关羽。
孟达在上庸期间,与刘封闹矛盾,加之担心因为不救关羽受到刘备惩罚,于是起兵叛乱,驱逐刘封投降曹魏。魏文帝曹丕对孟达极表欢迎,继续让他镇守上庸。
但曹丕死后,孟达感到自己在朝中没了依靠,于是再度起了反叛之心,与诸葛亮频频联系,想要再度叛魏降蜀,尽显反复无常的小人本色。
二、孟达的人生结局
公元228年,孟达秘密与诸葛亮联络反叛事宜。诸葛亮看孟达一直犹豫未决,难以下定决心,于是故意把孟达图谋造反的消息泄露给魏国魏兴太守申仪。申仪马上上奏朝廷,魏明帝曹叡立即派太尉司马懿领兵前来平叛。
司马懿老奸巨猾,一面写信稳住孟达,使之麻痹大意不做防备,另一方面却带领兵马星夜兼程,突然把上庸团团围住,孟达走投无路拼死反抗,但因为实力悬殊最终兵败被擒,被司马懿斩杀。
由此可见,反复无常的小人之辈,从古到今都难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