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什么?

心理暗示是什么?心理暗示一般有两种:一是别人对你的心理暗示会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者其他的东西来引导你的思维,你会按照他的方法来思考;另一个是我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这种是通过思考给自己一个信息。这种信息一般是往好的方面想,也可以说是自欺欺人,但这种不会伤害自己。

望采纳

心理暗示是什么?心理暗示是指人们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和态度的影响的心理特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传递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来说,它是一个被主观意志所肯定的假设,可能并不有理有据,但因为它已经被主观肯定,所以它在心理上尽力倾向于这个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不知不觉中,广告信息就会进入人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在人的潜意识中不断重复和积累。人们在购物的时候,人们的意识在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你的购买倾向。每个人都会被暗示。暗示是人类的心理特征。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人处于陌生而危险的境地时,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环境中捕捉线索,并迅速做出判断。这个捕捉的过程也是一个被暗示的过程。所以人的暗示性不能用好坏来判断,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了追求成功,逃避痛苦,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来了,人会互相安慰:“快完了,快完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在追求成功的时候,会想象目标实现的时候,会有一个很美好很刺激的场景。这美丽的风景对人构成了暗示,给人提供了动力,提高了挫折承受力,保持了积极的精神状态。催眠是一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冥想都是心理暗示技术。对此,要有科学的态度,正确解释人的暗示性。

[编辑此段落]类别

暗示有两种: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你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和意志发挥作用。例如,有些人早上上班或出去做生意前照镜子,穿衣服,剪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不太好看,感觉上眼皮肿了。“偏偏他们昨晚没睡好。这时,他们立刻感到不快。他们怀疑是不是得了肾病,然后就觉得浑身无力,腰痛。于是他们觉得无法上班,甚至去医院就医。这就是有害健康的消极自我暗示。而有些人不是。当你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苍白,因睡眠不好而感到有些沮丧,眼睛发黑时,要立即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向自己暗示,到户外去,做做运动,练练太极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你就会精神焕发,愉快地去上班。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益于身心健康。

[编辑本段]功能

暗示对人的影响很大。1.负面影响:有时会给人体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假怀孕”,就是有些女同志婚后真的很想怀孕,又因为焦虑非常害怕按时来月经来潮,导致怀孕失败。因为这种迫切的心情,以后月经过期就觉得怀孕了。很快我就感觉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欢吃带* * * *的食物,于是去了医院。但是经过医生的检查化验,发现并没有怀孕。这是因为强烈的怀孕欲望和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展,特别是影响了下丘脑和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孕酮增加,排卵受到抑制,造成暂时性闭经。2.正面作用: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正面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分别读同一首诗。在大声朗读之前,第一组试图告诉他们这是一位著名诗人的诗,这是一种暗示。对于第二组,大师尽量不告诉他们这首诗是谁写的。要求学生朗读后立即默写。结果表明,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65438±0%。这说明权威提示对学生的记忆影响很大。

[编辑本段]应用程序

在临床上,暗示也可以治疗疾病。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和某些情境等。)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隐性和间接的影响,引导其服从咨询师的意见,从而达到一定的咨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运用。举个例子,一个女人因为丈夫在车祸中突然去世而悲痛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结构并无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很多方面都没有根治。后来催眠治疗的时候,催眠师暗示她的视力恢复了,对她说:“我数到五,数到五,你醒了就能看见了。”催眠师慢慢地数到一、二、三、四、五,病人醒来后发现视力已经完全恢复了。1.别人的暗示和自己的暗示别人的暗示:即咨询师给来访者的暗示。它主要是利用咨询者的威信,向来访者含蓄地传达某种观念,从而增强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整其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咨询和治疗的目的。自我暗示:即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暗示。在心理咨询中,一方面,咨询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非常重要,应谨慎使用,避免负面暗示;另一方面,咨询师必须启发和引导来访者发挥自我意识调节能力,消除那些增加其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其朝着符合治疗要求、有利于消除疾病的方向发展。2.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直接暗示:是指咨询师运用娴熟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对来访者进行诱导和暗示,使患者改变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的目的。间接暗示:是指借助某种* * *或仪器,将寻求治疗者置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然后将寻求治疗者的言语态度与暗示相结合。3.警示建议的效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和挫折,而消极的暗示则会对被暗示者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我没想法,我怕我考不上”变成“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在别人的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建议的实施者要有很高的威望和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暗示越含蓄,效果越好。所以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以命令的形式提出要求。如果能够用微妙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暗示要有艺术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活动匹配适当的艺术形式,如有趣的故事、竞技游戏等,通过形式、色彩、节奏和韵律以及非理性的直觉,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在刑事侦查学中的作用:犯罪嫌疑人会利用人被暗示的一般心理特征来实施犯罪。心理犯罪比实际行为犯罪更可怕,尤其是通过心理暗示控制他人思维以达到犯罪目的的行为更令人不寒而栗。但心理暗示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受害者必须是那种心理暗示强烈的人;二是突发的事情对他起到了暗示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第三,被害人一定是内心积累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刑侦科学的发展,刑侦专家也会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对案件进行细致的甄别,从而在侦破中发现线索,巧妙还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过程。从而大大降低此类犯罪对人类的危害。4.心理暗示的逆向运用很多人之所以有心理问题,并不是自己有心理问题,而是受到了别人的暗示,从而向暗示的方向发展。比如两个关系很好的异性同学,本来是不想追求对方的,但是在周围同学的不断讨论下会逐渐成为男女朋友。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原始状态——讨论、讨论——主体思想的变化——思想倾向的讨论——实践的讨论——行为与讨论一致,第二步是由一个外部暗示引起的内部暗示。同样,内部暗示也会产生或加重某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内部暗示原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去想,这样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那种心情的加深,达到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效果。

[编辑本段]心理暗示的奥秘

关于心理暗示,《心理学词典》是这样描述的:“以一种含蓄而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会使他人不自觉地以某种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某些观点或信仰。”可见,暗示本质上是人的情绪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潜意识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人会不自觉的接受别人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事实上,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求和环境限制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被称为“意见”。一个“自我”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制力”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己,也没有完美的自己。这样看来,“自我”并不总是对的,也不总是“自以为是”的。“自我”的不完美和“自我”的一些缺陷,给外界的影响留下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但是,外部影响空间的存在,容易被暗示的机会,并不意味着你会被暗示。暗示的成功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被暗示者必须对外来的暗示者有一种自卑心理——他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自己比自己强,觉得应该向暗示者求教,觉得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觉得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建议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优秀的人的智慧来代替或者简单地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然,这样的自卑、自嘲,以及对暗示者能力的崇拜和夸大,被暗示者很少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发生在潜意识中。所以暗示通常是无意识发生的。而且我们会发现,人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崇拜、信任、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独立判断的部分放弃,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对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有足够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只能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从表面上看,一些积极的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正面暗示对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运动员的成绩非常接近世界纪录,这时,他钦佩的老师就委婉地暗示:“你能行的,你一定能拿第一!”“正是这个暗示,激发了他所有的潜力,让他真正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这样的正面暗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一个末流的运动员,由于力量有限,即使暗示完美和更好的成绩,也无法创造奇迹。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极的一面,就是容易被操纵和控制,成为他人或异端的牺牲品。正如我们刚才讨论的,心理暗示的前提是自我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小我非常弱小和幼稚,这个人的小我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据和统治。这种人的性格本身就有严重的依赖倾向。甚至可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接受暗示、控制和操纵的欲望和需要。因为这些人有着严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他们常常通过幻想制造各种神话,幻想有一个强大的神可以接管,主宰他们的命运,给他们带来好运。这种心态经常和国外暗示一拍即合,好像有默契。所以,那些没有主见的人,那些听从别人建议的人,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人,那些比较幼稚的人,那些生病的人或者受过精神打击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接受不良暗示群体中的一员。这些人更愿意相信各种灾难或者迷信的神通和神奇功效的谣言。创造者或者制造各种迷信的传说,要么是深知人性弱点的超级骗子,要么是自欺欺人的神经病,拥有因为变态而畸形发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艺术。需要“神”来接管和奴役的创作者和群体,是一对病态的心理互补情结,彼此需要。当两种需求汇合时,就会形成各种迷信现象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此时,不好的负面暗示可能会流行。因为暗示的人格基础是脆弱的,而暗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虚假的幻想之上的,所以暗示总是有失败的危险,那些寻求暗示来支撑自己的人不得不经常更换自己崇拜的对象。所以,那些信誓旦旦相信某一种功法的人,有一天可以突然攻击它,拜倒在另一种神奇功法的脚下。我们可以断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信仰或宗教的虔诚信徒,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真正的主见,他们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会相信任何神奇的东西,任何能满足他们依赖需求的东西,任何流行的东西。由此我们无法理解,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所谓的“神技”真正流传,而且几乎都是昙花一现。因为创造“神奇功法”的人和他们的追随者都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当然,他们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更不用说坚定的信念。综上所述,暗示的本质就是人会因为自身的弱点而受到他人的影响,能够认真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不去分析批判,甚至是异端邪说。一个人越是依赖,人格就越幼稚,越是不自以为是,就越容易被别人暗示、控制、奴役,相信异端邪说,被“附身”。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暗示过于敏感,愿意相信各种奇迹,其实是一种弱点和缺陷,标志着一个人的幼稚,意味着一个人的不成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很容易就只是从修行中走出来,重新入魔,从“火”步向“占有”。

[编辑本段]幸福的几个心理暗示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人们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如实说出结果。这样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让人感觉更放松。对待每一次失败,就像是最后一次。每个人都会有倒霉的一天,试着在自己最不开心最失败的时候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不会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既然“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现在已经到了最低点,该来了!当你在最糟糕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你就会增强安全感,给自己信心。不要总是对自己强调负面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总是提醒自己“我昨天在这里摔倒了”,“这条路上总是发生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就会越紧张。所以,聪明的人应该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使用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走稳了就不会摔倒了”、“过这一段的时候慢一点”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引导,比总是向自己强调消极的结果要好得多。通过“汽车预热”调节心情。司机都知道汽车上路前要预热发动机,这样才能保证汽车良好的行驶状态,做事也一样。周一早上你还没有完全摆脱“周末综合症”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去上班。可以先和同事沟通一下,或者先翻翻上周的工作日志。你把心情“暖化”后,就能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工作状态。在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周期”,有时候人难免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谷。这时候你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负担。我们可以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因为好的心情可以激发充分的工作热情,促进人的信心,产生克服困难的挑战欲望。人们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挑战,可以冲淡困难的心情。不要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真的很差”、“我缺乏灵活的技能”、“大家都不喜欢我”等等。你知道吗,有时候真正能击倒你的是你自己。所以,不要总是给自己贴上“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标签,而是要给自己更多的鼓励和信心,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成功一定会属于自信的人!

[编辑本段]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有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自己“自主”地位的倾向,不愿意被他人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暗示的作用往往大于直接的说服或指示或命令。干脆告诉孩子:“去睡觉吧!”“闭上眼睛!”往往不起作用,但有时会让孩子更兴奋。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小鸭子会出去玩。妈妈告诉他,其他的孩子都睡着了。小鸭子不听。他来到河边,看到鱼都睡着了。当我去树林的时候,我看到小狗们都睡着了。走进田里,鸡都睡着了,睡着了,睡着了,都睡着了,都闭上了眼睛。小鸭想,妈妈是对的,我也想睡觉。所以,他……”讲故事时注意用单调疲惫的声音,同时不断重复“睡觉”“闭眼”,声音逐渐减弱,最后若无其事。你在讲故事的时候闭上眼睛,不停地打哈欠。试试看,很管用!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家工厂,从附近的农村招聘了很多工人。这些工人因为不习惯在车间工作,总觉得车间空气太少,所以忧心忡忡,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工厂在窗户上绑了薄薄的丝巾,一直飘动,说明空气是从窗户灌进来的。工人们因此去掉了“心病”,工作效率提高了。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或行为,还会引起人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里,实验者被反复给予大量糖水。经过检查,发现他血糖升高,糖尿病和尿量增多等生理变化。后来,在没有糖水的情况下,实验者通过语言暗示,上述生理变化也会发生。这个实验表明,语言线索可以代替实物,给人的大脑带来兴奋感。虽然实验者没有喝糖水,但人脑仍然参与了糖在体内的代谢。人们常说“望梅止渴”,也是因为暗示的正面影响。有人做过“人工印记”的实验。把一张邮票大小的湿纸贴在受试者的面板上,告诉他贴上后面板会发烧。过了一会儿,纸被拿掉了,面板变红了。其他人把一枚金属硬币放在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硬币刚刚在火上烤过,会使面板起泡。没过多久,硬币下面真的出现了水泡,有二度烧伤的痕迹。很多精力旺盛的人,一旦知道自己得了一些疾病(尤其是癌症等“不治之症”等。),立即变得抑郁,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短时间内死亡,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暗示所致。瑞典一名老妇人刚刚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一天内三次探望她,她怀疑自己得了绝症。几天后,她死于精神崩溃。读者们,你们会去看望和关爱病人吗?请不要在脸上玩慈悲的表情!暗示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孩子高考,家长总是叮嘱:“不要紧张”;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总是骂他:“笨”;孩子挑食,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告诉:“他不吃白菜”;孩子尿床,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尿不出来”;所有这些都会助长一些不良倾向。反复的暗示会使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取向,产生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效果。

【编辑本段】关于心理暗示的小故事

(1)英国作家索莉安写的心理小说《新鲜空气》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威尔逊喜欢新鲜空气到了无人能及的程度。有一年冬天,他住在芬兰的一家高级酒店里。那年冬天特别冷,为了防寒流,窗户都关得紧紧的。虽然房间非常舒适,但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空气根本进不去就很不安,难以入睡。最后他实在忍无可忍,拿起一只皮鞋朝一个玻璃似的东西扔去。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后,他安然入睡。当他第二天醒来时,他看到的是完好无损的窗户和墙上破碎的相框。索伦的小说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暗示。(2).望梅止渴心理暗示三国时期,曹操带兵讨伐张绣。七八月,骄阳似火,万里无云,战士们口干舌燥,行军速度明显变慢,几个虚弱的战士晕倒在路边。曹操见此情景,非常着急。他认为这样下去,部队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会大大削弱。于是他打电话给导游,问附近有没有水。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沉思了一会儿,曹操抓着马肚子,快步冲到队伍前面。然后他高兴地掉转马头,对士兵们说:“士兵们,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李子都红了。一定很好吃。让我们加快脚步,穿过这座小山,到达梅林!”战士们听到这里,不禁松了口气,精神大振,步伐也快了许多。精神分析:曹操,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心理学中有意无意地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暗示。暗示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传递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罗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使用。比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个权威的建议。老师对孩子的积极期望,领导对下属的适当表扬,可以让被暗示的对象像曹操对士兵描述的“一大片梅林”一样“神清气爽,加速了很多”。不仅仅是曹操,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进行暗示活动。积极善意的态度往往会给予积极的暗示,让别人获得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另一方面,消极、不好的心态会让别人受到负面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漠、气馁、退缩、抑郁。俗话说“一句好话暖三冬,一句坏话伤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可能被自己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程度,尽量让别人接受积极适度的暗示。死刑犯的自我暗示暗示有一个死刑犯。当他被绑起来蒙上眼睛的时候,旁边有人告诉他,你要接受的惩罚是缺血性死亡,然后用一片树叶轻轻拍打他的手腕。当然,这不能造成任何伤口。在犯人的手腕旁边,有一个滴着水的容器。一天后,犯人真的死了。解剖了他的身体,确实是缺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出血。原因是他以为自己的动脉被割了,水滴落的声音就是自己的血滴落的声音。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下,他竟然死了,出现了缺血的症状。

什么是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