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科学游戏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既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又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科学始于好奇。达尔文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年轻时就开始的兴趣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一,提供多种经营资料。

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具体的形象,而操作材料是儿童思维的基石,没有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句空话。作业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材料的选择和传递尤为重要。

其中,自然角、科学区、科学发现室、墙面装饰常被用来让孩子尝试探索,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一角,不仅养着小朋友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来了,种各种小植物,养蝌蚪,捉蚂蚁,挖蚯蚓;秋风一吹,收种收果,去抓秋虫;展示各种贝壳、标本等。此外,还有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册,引导孩子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供儿童操作。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关于光的游戏素材;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与沉浮有关的游戏材料;电珠、电池、金属线、塑料棒、碎纸等电动游戏材料;还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风车、降落伞、风扇等关于风的游戏素材;放入各种关于速度和路面、垒高、纸桥等等的游戏资料;还有很多“动手科学”实验台,让孩子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原理。孩子们从不厌倦玩耍,充满了兴趣,从中他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在专门的科学室里,设置了标本世界、有趣的哈哈镜、木工、皮带屋等与光、声、电、力、化学、人体、动植物奥秘相关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更好地引导孩子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欲望,让每个孩子都能以多种感官和方式进行探索。

在墙面装饰方面,根据教育目标、主题活动、季节特点,更新墙面装饰内容,由孩子们整理自己收集的图片、精美的绘画、剪贴、彩绘、粘贴作品。* * *感受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第二,创造自主探索活动的机会。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是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人的知识只有作用于对象后才能获得,经验只有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超常的大脑抽象才能形成。这说明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没有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孩子的学习。

创新、丰富、现代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满足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又要反映时代的信息。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我们特意选择了“有趣的文案”、“我们的好帮手”、“遥控器”、“公益广告”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孩子参与热情高,思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只有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认知情绪的机会,才能发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儿童在独立参与科学活动时,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变色”活动中,小班、小板子的孩子通过现成的活动材料(透明彩纸或彩笔等)进行游戏。),而中大班的孩子开始用颜料调试,记录和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尝试设计小实验。当孩子欣喜地发现变化或学到东西时,会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更积极地去创造和玩耍。教师给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向,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了独立活动的机会,更有利于孩子独立发现和研究新问题。

第三,关注孩子科学探索的过程。

儿童科学教育过程的本质是儿童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在科学活动中,应该让孩子动手动脑,在探索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发现,而不是静态被动地吸收知识。

1,在探索中发现。

作业活动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孩子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好奇心不断被激发和满足,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例如,在搜索“空气在哪里?”,有的孩子用手抓,有的用衣服盖,有的用塑料袋。原本扁平的口袋瞬间鼓起。“哈哈,看!我找到空气了!”于是,他们高兴地发现,教室里、花园里、大树下、花坛旁都有空气,到处都充满了空气。他们明白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但它确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再比如,在平时的喂食角,他们发现可爱的蚂蚁在蚂蚁工坊里分工、挖洞;蚯蚓有很强的钻土能力;同样的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会有不同的生长;几颗小豆子的根居然能打破坚硬的蛋壳,都是因为根的生长...发现问题后,他们还会自己去百科和网上找相关资料,然后拿来和同龄人分享。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发现,在收获。

2.在运营中沟通。

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探索思路,启发联想,把个体的经验变成集体的经验,让他们共同学习。例如,在“旋转”的活动中,儿童尝试旋转周围的各种物体,同时获得相关经验——旋转与力有关,物体可以通过扭转、摩擦、投掷等方式旋转;转动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方法。风车也可以用嘴吹,人可以带着风车跑,还可以用手拉。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经验,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轮换现象,从而更辩证、更科学地获得轮换的相关经验。

第四,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有趣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让他们在和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自由探索和发现。

其次,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的源泉,孩子真正的旋转探索是从问答开始的。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应该随意解释搪塞或断然拒绝,而应该耐心解答,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操作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少一些权威,少一些预设的结论,少一些追求学科的统一。比如在“影子有多长”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测量工具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的用绳子,有的用画纸,有的用书包里的笔。在最后的讨论中,我们都得到了两个经验,一是阴影会随着光照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不管用什么工具,都是用端到端的方法,但是这些测量结果不一定准确,测量的最好工具应该是直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无论孩子的行为多么荒唐可笑,只要是安全的,就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支持和理解。

另外,老师要利用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去感染孩子,启发孩子去操作和思考。对爱提问的孩子要有耐心,认真正确的回答;对于“打破”材料的孩子,不要急于训斥,而是要弄清“来龙去脉”,引导他们改正和掌握方法,甚至在某种科学意义上给予支持,不要挫伤他们探索的主动性。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索本身必然会失败,只有正确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成功才会更加珍贵和精彩。

第五,培养孩子坚持探索的精神。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否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和毅力才能成功。教师不仅要在孩子成功的时候表扬他们,还要在他们遇到失败的时候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实践,让他们知道通过不断的尝试他们最终会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坚持的良好意愿。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材料、时间和伙伴。淡化了大人的权威后,孩子可以放开手脚去自由地做,自由地创造。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孩子,怎么做,怎么想,怎么找,不必一味追求结果。比如在“落体”活动的最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样的纸摔出和同伴的纸不一样的东西?”简单的问题,孩子好像没有更多的办法。此时,我仍然继续静静地鼓励他们,同时观察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的精彩瞬间。当我发现一个孩子的方法有突破时,我会故意夸张地介绍给其余的同伴,引起他们的注意。不一会儿,他们的思路如泉涌般被打开,各种有趣的方法被陆续发现和尝试。最后在交流中获得了很多相关的经验。那一刻,是老师的耐心、敏锐的捕捉和孩子们的坚持、大胆的尝试,让活动最终精彩纷呈。

第六,注意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儿童的发展不仅存在年龄差异,还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前者,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但对于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的能力有强有弱,发现的内容很多,但只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的,就应该肯定。比如“上下”活动中,一个不爱动手,遇到问题经常哭的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玩着东西。最后她只能说什么浮在水面上,什么沉在水下。虽然很多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挑战,比如“让沉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的东西沉下去”,但她才刚刚开始。但这对她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身边的同伴都为她高兴。再比如“找影子”的游戏。对于能力强的孩子,问他们:“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能力弱的孩子帮助他们发现和发现阴影,让他们以感情为主。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探索机会和表现,满足了各自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和体会。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儿童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他们发现身边的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对科学充满好奇。老师正确引导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会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科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