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如何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1.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古往今来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可以证明,游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对此,马丁·加德纳曾作出一个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方法是给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谜语、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其他枯燥的老师认为没有意义而避免的东西。”具体来说,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游戏是获取数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为游戏给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通过具体的经历为以后必须要学的东西做准备。比如在折纸游戏中,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叠后,在正方形纸上留下的折痕揭示了很多几何性质:相似性、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同余性、相似性、比例性等等。折纸的过程也很有启发性:用一张正方形(二维物体)的纸折出一个三维(三维物体)。如果新的东西被折叠起来,折纸人会展开立体,研究正方形纸上留下的折痕。这个过程涉及到量纲的变化。从二维物体到三维物体再回到二维,和投影几何领域有关系。当然,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会理解到这个程度,但这已经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

2.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可以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氛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新知识,但无意的、感性的感知很明显,容易被有趣、新奇的内容吸引。但是,他们年纪小,注意力不稳定。他们只知道有兴趣的事情,他们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感兴趣的就是心不在焉,无意的注意多于有意的注意。而游戏可以适应孩子的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变无意的注意为有意的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比如高一“分类”的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个家,把文具带回家,把车开进停车场,把水果放在水果碗里”等游戏,引导和启发学生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心情。

(2)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擅长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弱。他们需要有形的东西来支撑他们的思维。因此,学生学习新知识,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感性认识,让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玩一个“图形捉迷藏”的游戏,让学生触摸图形,思考图形的特点,说出图形的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理解,深入掌握各自的特点。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动手,调动了很多感官,不仅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还促进了大脑思维,把形象思维推向抽象思维。

(3)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儿童的注意力表现为无意注意,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而新奇、活跃、直观、生动的刺激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一般情况下,大三学生只能连续集中注意力15分钟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灵活的游戏来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将注意力长时间保持在学习对象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3.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不同想法和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许多研究者为游戏和许多不同想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大量的例子。例如,当小女孩玩积木游戏时,她可能会尝试观察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将一个积木放在另一个积木的上面,以及可以放置多少块而不会倒下。她边玩边判断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她还可以用从游戏中获得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即使不是有意为之,她也会在不经意间应用这些思路和方法。游戏中使用的不同想法往往是在寻找某个任务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说游戏也是研究的最高形式。爱因斯坦在1954中说:“渴望得到最终的或逻辑的概念,是玩一个结果不确定的游戏的情感基础……”这种组合游戏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4.游戏可以让学习活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大家熟悉的“打电话”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玩“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交谈中交流学习感受,在电话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教“认识11~20的数字”时,老师打了一个电话,对学生说:“我叫小泽。19有多少个十和一?”小泽也打了个电话,回了一句“19有一个十和九一。”然后让学生小组互相玩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现有的生活经验中玩游戏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掌握11~20中每个数字有多少个十和一,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个游戏中数字的构成规律。还可以比较一下游戏中谁叫的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数学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原则

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在“趣”中实践,在“趣”中增长才干,在“竞”中增长勇气。因此,在设计游戏和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思想性和启发性。游戏必须融入教学,以正确的理念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比如在“攀登世界屋脊上的珠穆朗玛峰”游戏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张贴题卡,选出两组学生作为“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当其他同学做裁判时,哪个小组答对一个问题就会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几米,最先登顶的小组就可以赢得山顶的获胜旗。比赛中,选手勇往直前,裁判先默默算出答案,以便正确判断。所有的同学都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了一个中国的世界级项目。(2)多样性和趣味性。游戏新颖、多样、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快乐地学习。如活泼好胜的“数学扑克”、“力争上游”、“取大数”。发人深省的“谜语”和“问号之旅”...;有趣的“猫钓鱼”和“摘苹果”...当这些游戏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个个喜气洋洋,跃跃欲试,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努力正确快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3)直觉和形象化。直观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的“具象思维”和“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数字的构成”、“数字的分解”、“数字歌曲”、“找朋友”、“寄信”等游戏,都是靠学生的表现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4)针对性和启发性。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使用的游戏要因材施教,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学习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①“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水平,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②“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比如“老师手里拿着10的棍子,藏在身后。让学生猜猜他左手有几根棍子,右手有几根?”用这个游戏帮助学生巩固10的作文,显然比让学生反复背诵要好得多。(3)提供“小挑战”、“指桌”等游戏,帮助学生相互学习。

2.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1)使用游戏的目的要“明确”。

教学游戏是将教育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与普通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应用于教学过程并与教学目的相结合的游戏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要服从教学和教材的需要,将抽象甚至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充分具备游戏的特点。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手段是“游戏”;教学是内容,游戏是形式。所以在运用游戏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2)设计游戏时,思路要“精”。

一个好的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换句话说,游戏的设计要树立精品意识,满足学生喜欢惊喜,讨厌死板的心理。所以设计游戏的时候要注意不断推陈出新,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中游戏构思的新意越多,游戏过程就越有新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就越高。其次,一定要善变。同样的东西,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让人觉得累。另外,也要注意生活。在组织游戏时,要强调教师的组织作用,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游戏中要有一个让学生创造和活动的世界,让学生用脑思考,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学生永远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3)严格按照顺序组织游戏。

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对完整严格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的任务提出的,游戏的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尊重行为准则和对行为结果的判断和处理规则。它是控制学生认知活动和游戏的主要武器。教学通过游戏规则正式引导游戏向既定方向发展,通过游戏规则有机结合教学任务。另外,组织游戏的流程要完整,要完整。赛前要讲解相关规定,处理好比赛中个人与团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赛后进行点评。

(4)游戏的时机要“巧妙”。

使用教学游戏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室都是游戏,也不意味着每节课都必须安排游戏。在不同的课堂上,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游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巧妙安排,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