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
在悲观论者眼中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膨胀将会覆灭传统文化。在时代转折的关捩点,新生的文化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势抢占下传统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后蚕食传统文化的领地,最终取而代之;经济强国的文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没其他弱势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文化丧失了个性与特点。克罗地亚的文化部长波诺.比什库皮奇就讽刺地说过:“文化,像生物一样,正在濒临灭亡。”〔24〕
乐观者们则认为,虽然“文化消解”现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使它能够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产生抵抗与自我重筑的作用。在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精华会得到存续,并且在新旧之间总能找到***存的平衡点;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媒介技术架构起的世界文化图景和面貌,仅仅是一种欧洲强势文化的虚拟放大,尽管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但与其并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却仍旧在这一框架中生成。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综上所述,悲观论者们看到了现代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呼吁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传统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入了片面的泥沼;乐观论者们发现并重视文化的自生作用,却缺乏必要的促进与维护文化自生与延续的措施,有“放任”,“被动”的嫌疑。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智对待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我们应承认重视“文化消解”的现状。因为,文化作为精神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点: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相适应的。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丧失信心的理由,事实上,对传统文化的构成成分,我们更应进行合理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不失时机地促进文化的发展。
我们不能抹灭后工业社会的现实,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我们还应做出更积极的回应。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正负功能,既看到它营造虚拟环境,麻醉人们精神的不利一面,又看到它整合社会,传递文化等有利的一面,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抑制与减少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引导、发挥它的正功能。例如,进行新闻立法,规范信息的传播,对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进行了清除与严厉的责罚;另一方面培养媒介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充当好“把关人”的关键角色,自觉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既符合大众需求又能提升人的情操思想的精品节目,走好群众路线而不是低俗路线。其次,我们要关注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受众。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与记忆的程度是传播效果大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从这一点出发,保护传统文化,也要从提高受众审美趣味与素质水平出发,力求通过社会、学校等机构教育受众,使受众能自己为自己把好“信息关”,主动避开不良信息,选择、接触与记忆更多符合自己需求的“好信息”。我们要认识到,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挥不同的功效。它既能成就文化,也能消解文化。目前,在大众传播造就的环境中保护传统文化,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s?ie=gb2312&bs=%B6%A1%C3%AE+%D0%C1%BA%A5+%BC%D7%D0%E7+%D0%C1%C4%A9&sr=&z=&cl=3&f=8&wd=%CF%D6%B4%FA%B4%AB%C3%BD%B6%D4%B4%AB%CD%B3%CE%C4%BB%AF%B5%C4%D3%B0%CF%EC%BA%CD%D7%F7%D3%C3&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