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童年回忆之一——挑水。

我们小的时候,农村没有自来水。无论是喝水还是用水,我们都必须在河里或池塘里取水。

因为大部分是盐碱地,河里的水都是咸的,不能吃,只能用来洗和刷。因此,每家每户至少会有两个大桶。屋外有一个咸水缸,屋内灶旁有一个甜水缸,其实是淡水缸,但喝起来真的很甜。即使是粗粮,无论是粥还是米饭,都会软糯香浓,盐水就不行了,又硬又涩。

我记得我们周围几个村有三个淡水塘,都在老堆根,一个在南于庄村,一个在北贾堆村,都离我家三五里地,最近的是我们村,至少两里地。

我的兄弟姐妹们总是为我的家庭选择正常的吃水。有时候她们在生产队干重活不回来,家里又正好没水,就轮到我和三姐挑水了。

大旱之年,我们村的小池塘就没水了,只好去别的村提水。印象中加堆村挑水的次数比较多,可能是因为沿途人少,所以路好走。

一个大桶(我们称之为大量桶)至少装50到60公斤的水,加上桶的重量,估计有70到80公斤。我当时太小提不起来,三姐就把一大堆水桶绑在自己身上,而且离得太近,桶底砸到了自己的脚。路很难走,她不得不在路上休息几个肩膀。当她回家时,她经常只洒了半桶水。

于是,大人们教我们用草编一个花环浮在水桶上。冬天没有草的时候,我们就用芦苇杆编一个五角星形的浮桶。好多了,但是因为我太小,还是会洒一些。

看着大人们提水,步履轻盈优雅,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没有从右肩往左肩洒一滴。而且一点都不费力,简直羡慕死我们了。

我和三姐差不多高的时候,她又能在生产队干重活了,就轮到我和三姐挑水了。得知三姐在我面前放了很多钱,桶底砸到了我的脚。桶里的水撒了一路。回到家,水剩一半了,鞋子全湿了。

后来开始流行家家户户打井,也就是手压机械井。不需要提盐水,只需要提甜水。那时候的我,力气大得可以挑水,却一直没学会换担子的左右肩。而且大木桶换成了铁桶,挑水比挑水容易多了。

后来每个村子都通上了自来水,打开水龙头都是清澈的淡水,没有盐水和淡水的区别。提水和提水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记忆中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