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任性?微软终于模拟出了整个地球,加载所有地图需要7000万GB。
我这两天在整理电脑硬盘空间的时候,发现《使命召唤:现代战争》占用的空间已经达到了186G之多,是整个《使命召唤》系列以来最大的一部作品,而且随着未来新地图的不断更新和添加,突破200G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记得我弟弟接触的第一款游戏是1984在FC平台推出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当时这个游戏的大小只有24KB,足以让我沉迷其中。然而37年,谁会想到游戏的容量可以提升800万倍?
然而纵观现代游戏产业,虽然游戏容量在不断翻倍,但带给玩家的欢乐却未必成比例增加。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游戏给玩家带来的乐趣是否和他的容量有必然的联系。
有哪些「养肥」现代游戏?
老游戏玩家应该会发现,从2000年开始,游戏的内容就在短时间内不断增加,就像吃了增肥剂一样。其中,互联网的兴起和大容量存储硬盘的普及功不可没,还有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游戏产业的扩张。
当游戏没有了空间限制,游戏设计师开始“放开自己”。以前为了节省空间不敢放的高清音频,高清视频,高清地图,都被塞进了游戏里。在这些要素中,高清贴图是游戏“增肥”的罪魁祸首!
2015发布的《杀戮空间2》,游戏安装后大小为36GB,但其高清音频占用1.1GB,环境网格和地图甚至达到17.4GB。
微软飞行模拟器2020更是极端。仅从卫星获取的地图数据就高达2PB,约200万GB。再加上游戏中的一些实际操作和气候变化的内容,据说整个游戏达到了恐怖的70PB,差不多是7000万GB。
当然,游戏越大越好。有时候太大了,不是因为游戏内容丰富,还因为只是修复bug。例如,辐射76在PS4上的大小为45GB。结果由于bug太多,第一天补丁55GB,几乎把整个游戏都换掉了,真的很神奇。重点是修复后还是有很多bug。难怪有玩家吐槽“这是修复的bug不够多的错误吗?”
日本的游戏好像不太一样。
但是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巨作都是欧美工作室制作的,甚至像《最终幻想15》这种170GB大小的日式RPG也是欧美团队做的。另一方面,纯日本团队制作的《怪物猎人世界》,作为开放世界游戏刚发布时只有14.3GB。虽然后来有更新,但也只有30GB。
这就是日本厂商和欧美厂商在制作游戏理念上的区别。欧美厂商总是习惯用极其震撼的游戏画面来吸引玩家的注意力,而日本厂商更倾向于追求游戏的玩法和体验。
比如NS平台的《马里奥赛车8》只有6.75GB,《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也只有6GB,《塞尔达荒野》也只有13.4GB,相比欧美一系列的“大手笔”游戏,都是很小的游戏,但这些作品的销量都是“千万俱乐部”的成员。
但有趣的是,在2009年前后,随着欧美游戏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很多人看到了日本游戏市场的衰落。当时,《洛克人》的制作人稻船敬二甚至直言“日本游戏已死”。但在10年,欧美游戏似乎已经误入歧途,辐射76、圣歌等大而不合理的游戏给玩家敲响了警钟。游戏不仅是画质,更是玩法。
所以,当宫崎英高突然拉出《狼》,卡普空拉出《鬼泣5》,任天堂抛出《动物之友》的时候,玩家们不禁感叹这是游戏界的一次复兴。当然,日本的游戏厂商并不是说有什么特殊的魔法可以让区区十几GB的游戏展现出近100 GB的游戏内容,这还是得益于游戏素材的合理安排。
以狼为例。虽然游戏的体验并不逊色于一款3A游戏,但如果玩家认真玩的话,会发现《狼》的建模、贴图、音效与欧美的3A大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SE可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的打磨游戏中的格斗技巧,琢磨如何让玩家吃亏,让只有17GB容量的游戏发挥出最大的魅力。
小弟和你说: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游戏的容量和游戏带给玩家的乐趣并没有直接关系,这还是取决于游戏设计者的创意和玩家的个人兴趣。当然,弟弟作为一个“颜值明星”,玩游戏首先看的就是画质。哈哈。
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你玩过最大的游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