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古淮河大桥
在淮安市区北部,古淮河(又名废黄河、古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在市一院东侧淮海北路古淮河上一桥贯穿南北,此桥名为淮安市城区段的古淮河大桥。近日有空,得以近观此桥全貌。
据说,该桥景观设计出自于我母校淮阴师范学院的顾卫国教授团队之手。在景观设计中,他们主要围绕“古淮河”这个主题来做文章,以淮鸟、水波浪、镇淮铁牛和稻麦谷穗等“淮”字元素来充分展示淮安地区古淮河的地域特色。
走近古淮河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立于桥梁南北四角的四根大景观浮雕柱,以及这四根浮雕柱顶端的四只金光闪闪的“淮鸟”。
这四只淮鸟均由贴金青铜雕塑而成,每只高3.5米,呈展翅飞翔的雄姿,寓意位于古淮河两岸的淮安市如金色淮鸟,一飞冲天。
据考证,在甲骨文中,"淮”是由飞鸟与河川的两个图形构成的,"淮"的字源含义为水边的鸟。相传,在淮河之畔有一种鸟鸣叫时发出悠长的“淮"字声音,俪音婉转,响彻水岸,因此这种鸟便被人们称之为"淮鸟"。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淮河流域,他就以此鸟名称来给淮河命名,称淮鸟聚集的这条大河为“淮”河。大禹治水成功后,"淮鸟"便也成为了淮河水边的吉祥鸟。
四根景观柱分立于大桥南北两端的两侧人行道的四角,每根景观柱高六米、宽两米,每根景观柱正方体四面分别设置有花岗岩材质的主题浮雕,四根四组,***十六幅。这四组浮雕主题分别是:源远流长、黄淮水患、千年治淮、古淮新貌。
“源远流长”主题浮雕位于大桥东北角景观柱上,这组浮雕主要表现的是淮河文化的历史源脉,以及淮河流域中古淮安地区的灿烂文明。内容呈现出了周幽王淮水边钟鼓宴乐、周王子乔在钵池山炼丹得道等历史传说故事,以及古淮河流经盱眙县、洪泽区、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等区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
“黄淮水患”主题浮雕位于大桥西北角景观柱上,这组四幅浮雕展现出了黄河夺淮入海泛滥成灾的民族悲歌。画面再现了黄河决堤、泛滥夺淮给苏北平原上老百姓带来的凄惨景象,主要描绘的是水漫泗州城那场浩劫。
“千年治淮”主题浮雕位于大桥东南角景观柱上,这组四幅浮雕展现了淮河儿女千年治淮的民族史诗。画面展示了两淮先民修筑高家芦苇堰;汉代陈登修筑捍淮堰;明代陈瑄开凿清江浦,潘季驯修筑高家堰;清代靳辅护堤,张鹏翮铸造镇水铁牛;新中国成立后,沿淮群众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千军万马“上河工”,修建闸坝、水库,扩大入江、入海水道等重大治淮历史事件。
“古淮新貌”主题浮雕位于大桥西南角景观柱上,是当今淮安河清海晏、日新月异的真实写照。这组四幅浮雕依次展现了现在淮河流经盱眙、洪泽、淮安城区、淮阴区、涟水县的沿岸秀美风光,以及淮安水上立交、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船闸、杨庄闸等淮安境内的控淮闸坝等景观。
除了大景观柱上刻有栩栩如生的浮雕外,观桥两侧的栏杆,这上面也刻有浮雕,每根栏杆柱上的浮雕都有三部分组成。桥中线南北两侧栏杆柱上的浮雕又有不同,南边两侧的上、下两部分浮雕为稻穗图案,北边两侧栏杆柱的上、下两部分浮雕为麦穗图案,栏杆柱中央部分间隔设置有“淮鸟”和“水波浪”的图案。
桥南北两端栏杆柱上的浮雕分别采用“稻穗”、“麦穗”两种不同的图案,这大概体现了淮安地区以及古淮河桥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在我国,南方农植物以稻为主,北方农植物以麦为主,而淮安地区处于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河两岸,这里是天然的鱼米之乡,这里既有稻,也有麦,淮安人一日三餐带有明显的南北交融特点,中午喜食米饭,早晚爱吃面食。因此古淮河大桥上这种“南稻北麦”的装饰形式,也反映出了淮安地区特定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和植被文化。
除了桥上的金色淮鸟和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外,站在桥两侧中间的半圆形观景台向桥下看去,还会看到两个主桥墩东西两侧的临水平台上“蹲”着四头镇水铁牛。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河督张鹏翮于公于1701年端阳节午时在洪泽区高良涧着工匠铸造铁牛16头,将这些铁牛分别放置在洪泽区的夏家桥、茆家圩、高良涧、龙门坝,以及涟水县茆良口、淮阴区高堰坝、响水县马家港(原废黄河入海口处,又叫大通口)、清江浦、清水塘、中河(康熙25年靳辅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的新河)、谈家庄、戚子堡、清口、郭家嘴、高邮市马棚湾的清水潭、江都市邵伯更楼等险要工段,以镇淮河、大运河和洪泽湖的水患。置于废黄河和里运河堤岸的7头铁牛,现在只剩下里运河邵伯古镇和高邮的两头了,而置于古淮河上的铁牛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也只能从这古淮河大桥上的仿制品中依稀可见了。
这置于古淮河大桥主桥墩上的四头镇水铁牛象征着淮河两岸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治淮精神,并带有淮水安澜的美好寓意。
如今,近观古淮河大桥的瑰丽景观,我在赞叹母校老师这精美的古淮河大桥设计的同时,更为作为淮河儿女具有这些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愿淮鸟常鸣送吉祥!愿淮水长流永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