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规则教育?

幼儿期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规则意识将促进儿童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孩子家庭成员,因为教育观念的问题,往往倾向于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进行智力投资,往往忽视了道德品质、社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行为散漫,不愿意被束缚,不能很好的配合,容易发生争执,有攻击行为。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以及更长时间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我们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对他们进行规则的训练,树立规则意识,逐渐明白规则是为了方便他人和自己。新大纲提出,幼儿应当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和理解基本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孩子快乐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意义重大。开学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陪他们上课,玩游戏,吃饭,睡觉。在观察和了解他们的行为后,我发现我班上的孩子有几种情况:第一,大部分孩子对规则漠不关心。这些孩子脑子里还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或者说对规则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的行为多是基于情绪或利益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幼稚。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孩子上课到一半就站起来往外走,因为他要尿尿。当我阻止他批评时,他仍然很自信。可见他并没有意识到未经老师同意就走出教室是不对的。第二,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的孩子控制能力差。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控制言行,所以虽然“明白道理”“知道”一些要求,但也做不到。尤其是说出来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有道理。做的时候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和家长很头疼。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但是一高兴就什么都忘了,越玩越开心。再比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向老师认错时,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过多久矛盾就产生了,他还是挥起了小拳头。第三,逆反心理和人格气质的影响。现在孩子的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他们不愿意接受成年人的指导和意见,常常要求自己做自己的决定,决定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大人提出要求,有些孩子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并以此为乐。此外,由于气质、性格和性别的差异,儿童也有不同的表现:安静内向的儿童遵守规则的能力更强;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行为较多;男生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生。以上情况对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就是把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我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儿衔接工作意见》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园新的《大纲》,我为这个班的孩子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如:遵守公共场所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地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明辨是非等。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1 .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活动环节,与活动的开展、进度、效果密切相关。比如课后第一件事就是解手,然后把不用的书、作业本等收起来。,然后在玩之前准备好下节课需要的书籍和学习工具;加餐、加餐时从左到右排队的规则,可以让孩子做事、生活有条不紊;睡在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脱衣服,不能带尖锐玩具到幼儿园的规定可以保证每个孩子的安全;所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1。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总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个规则,它带来了什么好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如果我不违反交通信号灯,我会通过玩游戏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意图,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大家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让孩子们思考如果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闯红灯会撞上车,撞上车会伤到人。”“如果堵车,你上学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同理心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表示要监督父母,让他们不要闯红灯。所以,只有让孩子明白规则的含义,才能很好的接受。2.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参与制定规则不仅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遵守和执行规则。比如新学期开始,我们在区里放了很多新的操作资料。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同龄人发生了争执,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制定出了既符合我们意愿又不影响伙伴关系的规则。我们从场地、材料的使用、进入区域的人数等方面制定了区域活动图解规则表。因为孩子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非常愿意遵守和维护规则,这有非常积极的作用。3.用规则结合游戏活动教育孩子。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抓住了他们的兴趣,我们通过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活动,让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许多相应的规则和要求,从而避免脱离现实。比如玩“电影院”游戏,重点培养孩子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在电影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制造噪音,以免影响他人。此外,我们还重视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孩子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有的孩子有打人的问题,我会通过讲故事、比较正反等方式和他们讲道理,从而引出正确的规律。各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和诱导,可以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二,给孩子一定的权利,限制自己的侵犯。孩子理解规则的含义,接受规则的存在,但这种理解要想内化为习惯性的动作,还需要练习和强化。很多规则都很详细。孩子只是知道,不去实践,不把思想变成行动,都是“纸上谈兵”。比如,在和孩子们制定好洗手的规则后,我从日常值日生中挑选了一名“洗手检查员”。在朋友们的相互监督下,孩子们行动迅速有序,不再拥挤,也有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另外,我也经常请那些容易违规的孩子做督察。比如XX小朋友经常随地扔纸擦鼻涕,污染班级环境。于是,我找他谈话,请他做“卫生检查员”。从那天起,他可以自觉地把擦完鼻涕的纸扔进垃圾桶,同时也可以认真督促别人逐渐改掉乱扔垃圾的习惯。第三,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则的快乐,明白违规的后果,并对其承担一定的责任。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的相对限制和约束。它们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们的活动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享受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时候,不应该感到压抑、不开心或者难以忍受。为此,首先要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宜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素材,能让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力有限,行为反复。要尽量让孩子知道违规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玩体育游戏时,有些孩子经常因为过度兴奋而违反游戏规则。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小朋友讨论“小朋友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怎么办?“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过程中违反规则,他们将停止游戏三次。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孩子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四、仔细观察孩子因人而异,孩子因时而异,差异很大。气质、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外界刺激,使孩子的意识和行为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和了解每个孩子,采取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比如有的孩子只需要老师看一眼,有的孩子就要坐下来认真谈。在一天的生活中,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在课堂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要采取一些小动作来提醒或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一个凝视,声音强弱的变化,或者自然地走过去,拉回一只一直在动的手...第五,讲解规则时,要注意简洁、凝练、清晰、便于记忆,一定不能让孩子话多。记得我在一次活动上提要求的时候,什么都想好了,说了一大堆注意事项,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们似乎忘记了我所说的一切。之后我每次都要把规则定在三条规则里,用的词汇也容易让孩子理解和记忆,非常有效。6.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孩子以身作则是非常积极的。有一次吃午饭,我让孩子们保持安静,不要说话。但我和何老师在吃饭的时候聊到了班级,孩子们也跟着聊。提醒他们几次都没用。后来,我们注意和孩子们一起遵守所有的规则,以身作则,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七。规则的长期坚持和巩固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日积月累,巩固规则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需要每一位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随机渗透和积累,才能巩固效果,让我们的孩子更积极地适应小学生活,更自信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