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一、把握课堂常规,落实教学过程。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和器材,做好上课准备。在课前组织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把握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课间活动兴奋状态的特点,运用有趣的游戏,如:请跟我来做这个,高手和矮子或反密码训练,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稳定其兴奋情绪;基础部分是体育课的关键部分。教师应尽量讲得更精,练得更生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引入竞技游戏、不同形式的小组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束后,有些学生很容易放松。这时,教师不应该忽视教学的组织。应采取一些放松练习来调节情绪,恢复体力,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如跳舞,放松心情,同时对课堂进行总结。二、把握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组织同一教材的教学。体育课上,不同班级对同一本教材的复读难度要求不一致。比如三年级投掷教材第一节课的要求是教学生投掷方法;第二遍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每次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如果老师每次都重复练习同一本教材,学生自然会感到厌烦和分心。因此,对于同一教材中的重复练习,教师应根据动态模式的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的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随着课时的变化,老师可以用射击等有趣的游戏或比赛来激发兴趣。不同教材的组织与教学,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能、武术、体操等教材,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单一刻板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步的特点,利用比赛和跑步游戏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第三,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显性兴奋和无意注意、好奇、好动、模仿和竞争。同时,在一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意志、情绪等心理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在前半节课达到最佳,意志力在中后半节课达到最强,情绪在后半节课达到最佳。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在前半节课安排新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新教材;后半节课要安排一些竞技性、游戏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做好主辅教材的搭配,特别是要把握主辅教材的内在联系来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一节课,准备部分(热身)设计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克服传统的慢跑,集合队伍,做操。基础部分(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为: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运动的魅力,感受活动的乐趣,陶冶美好的情操。结尾部分设计为:舞蹈放松(配音乐)和心灵放松(拼图)。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