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火把节的习俗和感受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各村都会宰杀牛羊,集体分享,并准备酒肉祭祖。当夜幕降临时,村庄附近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位置设立祭坛,并以传统方式敲击石头点燃火焰,毕摩(彝族民间牧师)会念经祭祀火神。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每个家庭都聚集在祭坛的圣火下,举行各种传统节日。男生要模仿传说中的阿提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模仿传说中的阿什,穿着漂亮的衣服,撑着黄油伞,跳着“Doloho”和形体舞。
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彝族家庭的选美比赛。老人们要按照阿诗巴勤劳勇敢、勇敢善良、聪明美丽的传说标准,从少男少女中选出年度俊男美女。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种。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在这一天夜幕降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举着火把跑来跑去。最后,人们把他们的火把聚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篝火,快乐的人们聚集在篝火周围尽情地唱歌和跳舞。场面极其壮观。因此也被称为“东方狂欢夜”。
扩展数据: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以前就生活在宁洱。哈尼、倪好、碧月、卡多和阿木自称是他们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意志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主要节日是“十月年”和“火把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被定为一年的开始来庆祝。因为长期和汉族接触,我也是和汉族一起过的春节。
在六月火把节(宁洱哈尼族称之为“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庭杀一头牛作为“秋宅”的祭品,将牛肉分给各家各户,煮熟后加入青玉米、花生、黄瓜、四季豆和糯米供奉祖先,历时五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用松木扎火把,用枯死的松木碾黄炒成香面,点燃火把,将香面撒在火苗上发出响声,并焚烧家中房屋和牲畜厩角,有的甚至撒在田角上以示“驱邪”。
然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炬火焰下载歌载舞,狂欢。
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弃妻再婚要向前妻和姑父家赔罪。历史上有表亲优先结婚的习俗,但表亲不准结婚,同姓一般不结婚。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交往,自由恋爱。
结婚需要双方父母同意,双方是相爱的,所以请媒人做媒。女方父母同意后,由男方到女方家参加生产劳动,喝订婚酒,择日结婚。结婚时,男方家要组织婚礼队伍,女方家要有同等数量的人送行。晚上点起了篝火,青年男女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热闹了一夜。
新娘有“哭嫁”的习俗。在她举行婚礼的那天早上,新娘、陪嫁的姑娘和儿媳聚集在新娘的房间里哭泣,出嫁的女人在到达丈夫的房子后教新娘礼仪和规则。未婚女孩祝贺新娘幸福;新娘向他们道别,向长辈询问人生经历,并祝闺蜜们早日成婚。哈尼族允许婆家来,婚姻一般都是门当户对,所以大多是包办婚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表亲族婚姻优先的习俗,自由恋爱婚姻的数量在增加,包办婚姻的数量在减少。
建设
房屋一般分为正房和厢房,有的还有地堂,形成四合院。主楼是木框架结构的建筑,石垫层,土基砌成的墙。屋顶覆盖着茅草或亮片。粮食和蔬菜堆放在楼上,住房在楼下。左右厢房都是用泥做的,平顶作为打谷场,叫土掌房。多生孩子就住右耳房。左耳室是厨房。
与主屋平行的叫地堂,一般是茅草建筑,楼上堆放柴火农具,楼下关牲畜。穷人通常只有一个茅草房,楼上住人,堆粮食瓜菜,楼下关牲畜,堆柴火农具。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哈尼族人都住上了有楼房有豪宅的瓦房。
参考:百度百科-哈尼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