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有了卧龙凤雏没有获得天下呢?

刘备卧龙凤雏兼得而未平天下,原因有三。一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之说并不公允客观;二是凤雏早逝,“得”相当于“未得”;第三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当然这与第二个原因存在因果关系。

一、“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并不客观

卧龙与凤雏两个称呼,首先是由荆州名士庞德公提出来的。除此之外,司马徽的“水镜先生”之谓,同样出于庞德公。这一段《襄阳耆旧记》在讲庞德公时曾引《先贤传》中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而“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之语则出于《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口中。先是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中司马徽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是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司马徽再次为诸葛亮“call”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三国志》中说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历史上司马徽也的确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但“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这句话却是《三国演义》的再加工,也就是说,庞德公、司马徽只认为卧龙凤雏很强,但是不是强到得一而可安天下就另说了。

就算“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真是出于庞德公、司马徽之口,也很难说是客观公正的。三国时期的名士很讲究地域出身,基本是一个地方的人互相推荐,比如荀彧向曹操推荐的几乎都是颖川人士,周瑜推荐鲁肃、吕蒙,三人也都是安徽人——庞德公、司马徽都是荆州名士,费心推荐的自然也都是“自己人”。正因为如此,“卧龙”、“凤雏”甚至“水镜先生”,多多少少都有些打广告的成分,只能说他们很强,但还不一定强到国士无双的程度。

二、凤雏早逝,“得”相当于“未得”

“卧龙凤雏”的名号虽有长辈为晚辈“打广告”之嫌,但庞德公、司马徽都是一时名士,他们重点推荐的人自然与郭嘉、周瑜、鲁肃等人大致应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诸葛亮与庞统二人绝对可以跻身于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士之列。然而对于刘备来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还真的是不成立的——刘备想安天下,必须两者兼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如欲安天下,最好的路线就是诸葛亮所定的“隆中策”,而“隆中策”中最重要的一句战略构想便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一战略构想可以总结为十个字:占荆益、和孙权、两军并出。刘备真正发家是赤壁之战后乘势夺取了荆州为根本,但是有荆州还不够——他必须要同时拿下益州。那么问题出来了:刘备手下只有一个诸葛亮,他守荆州则无军师平定益州,他平益州则无军师协防荆州,任诸葛亮再有谋略,也是分身乏术,更何况正如陈寿《三国志》中所言,应变将略,非诸葛亮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