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战争从古至今主要经历了哪四种战争形态?

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正在形成中的战争形态。

冷兵器战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热兵器战争萌芽于农业社会而形成于工业社会,机械化战争产生于工业社会,信息化战争则与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相联系,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战争形态。每一种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由此呈现出战争形态演进的阶段性特点。

战争形态的每次突变和质变,即战争形态的每次更替,都是军事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和结果。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及战争的刺激下,特别是随着军事科技的重大突破和主导性武器装备的标志性发展,引起了军队编成、作战方法和作战理论等全新变革,导致战争的整体性改变,产生出新的战争形态。

战争形态的演化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越来越快,武器装备变革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发展过程不断缩短,战争形态的嬗变将呈现出加速发展、过程缩短之势。

扩展资料

纵观人类战争史,就会发现,军队武器装备、军队作战方式、军队组织形态构成了战争形态的三个基本要素。战争形态所呈现的稳定形式和状态是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和组织形态基本要素之间矛盾的统一。战争基本矛盾运动既是战争发展的决定因素,也应该是战争形态分代的依据和标准。

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打造机理。武器装备是战争载体和物质基础,是物质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自史前人类第一次把石块当作拳头的“力量倍增器”以来,战争发展重要表现形式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较量。科学技术是以能量或力量技术为基础的理论。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产力,当然也是核心战斗力。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利用能量的历史。一部人类战争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能量发展史。能量作为科学技术推动战争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决定了人类军事活动中基本能量结构。

作战方式——武器装备的运用方式。作战方式是战争中主体和客体之间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其变革是对作战系统或体系结构的调整,因而作战方式是战争形态的结构要素。

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式,一定形式的作战方式及其作战理论只能依据一定的武器装备状况才能建立起来。战争形态发展过程中,武器装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旧形态的作战方式难以适应新武器装备性能的发展和要求,作战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到来。

组织形态——人与武器装备的组合样式。组织形态是军队力量编成结构,是作战人员、武器平台、保障装备等物质要素进行编组配置所采取的组织架构,是战争形态的功能要素。

人类战争诞生以来,当一种新型武器装备发明并初步投入使用后,人们首先花较长时间完善和改进武器装备的实战化性能。一旦武器装备性能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稳定期时,人们开始关注和探索武器装备与人、武器装备之间的优化组合技术或方法。

尽管此时物质形态即武器装备没有什么变化,但其改变了作战系统的功能形态和组织形态,结构决定功能,局部主宰整体,使现有武器装备的杀伤力出现“倍增”直至最大化。正如杜普伊所言:“实践证明,无论兵器的杀伤力有多大提高,新兵器跟军事战术和编制的兼容统一,要比新兵器的发明和采用重要得多。”

装备的优势只有融入科学的组织形态,才能创造出最佳战斗力。总体上看,军队组织形态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形态相适应,基本呈现出冷兵器军队形态、热兵器形态、机械化形态、核力量形态和初步信息化形态。组织形态变革一般不是自发的,而是姗姗来迟。

不仅需要人的自觉活动并找到变革的现实途径,而且需要具备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变革难以实现。技术变革是军事变革的起点,以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结构演变才是军事变革的归宿。

百度百科-战争形态

中国军网-战争形态划分是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