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脑的关键是什么?有脑子有情绪的业余青年自有流量。

导读:《超脑》早已是现象级电视节目的知名品牌,从节目前五年的脑洞例子数不胜数。业余爱好者的创造力,科学的想象力,创新的吸引力...让科学这个看似被忽视的“高冷”话题变得更温暖、更普及,真正实现“让科学普及”的初衷。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从“知青”到“青春智造”,回归荧屏上的《超脑烧脑》新一季,用什么“杀手锏”延续荧屏上的火热姿态?

文|霓虹星

《超级大脑》作为一档现象级的N代节目,一个灿烂的IP,陪伴观众走进了第六个年头。《大脑少年》超凡、科学、专业的视角和优质的节目内容,让其人气和口碑始终如一。2019,节目再度回归荧屏,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新一季《燃烧超脑的大脑》定下了“青春智造”的基调,再次掀起了一场创新中的头脑风暴。

从现有的播出情况来看,这一季的节目,也就是3月的第三期,正在持续升温,收视率不错,话题热门。与此同时,节目的参赛人数也从最初的100人减少到了32人。随着比赛的深入,这档走过五年的节目再次勾勒出新面貌:不仅仅是关于节目,更是全面印证了“业余节目+科学传播”走向大众化的落地轨迹;也和现实有关。节目中逐渐清晰描述的中国当代青年绘本及相关的科学教育路径,释放了节目文本之外更多的想象空间。

发现年轻榜样的力量

时尚是结果,科学是背景。

一路走来,《超脑》一直在求变,节目的创新从未停止;然而,也有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个节目一直坚持的科学背景。随着一线卫视和各大视频平台对科学综艺节目的引入,总有很多节目在“求新”的过程中忘记了“正”的价值:在加入更多大众化、大众化的元素固然可以升级节目的可看性的同时,作为内在线索的科学传播机制也逐渐脱离了很多同类节目的本质——科学与可看性的平衡是一个老问题,总会带来新的思考。

这恰恰是《超脑》烧脑难得的特点:对科学的坚持和严谨态度从未动摇。从名人堂、人机大战到百人赛,每一季的节目都力求形式上的创新,但这种“颠覆”中始终弥漫着对科学传播的敬畏。这一季的目的结构更具代表性:每一关的安排,每一个细节的设定,都贯彻着“让科学普及”的目标——普及是结果,科学是底色。

第三期播出后,我们可以看到节目符合科学的“铁律”,从最初的选手选拔,到赛制中的考题设置,再到电视元素的运用,无不体现出科学精神的多维发散。在整个赛程的安排上,节目也在努力寻找最能激发选手潜力的方式。前三期100进80,80进60,60进30的调查以及复活环节,让观众从多方面看到了选手的尖子生魅力。

说到细节,这个不变的心意还是有迹可循的。新一季《超脑烧脑》不局限于“天赋”技能的呈现,更侧重于全面考察选手的情商、智商、抗压、心理素质、创造力等综合素质。包括节目中设置的百人统考项目“数字拼图”,A室“龟骨痕迹”,B室“稀有足迹”,C室“走虚线的拼图”,D室“颜色拼图痕迹”...观察力、记忆力、空间力、计算力、推理力都被纳入考察能力的范围,可以说是从“偏才”到“稀足迹”。

科学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给大众“润物细无声”。将竞技游戏与知识内容相结合,有趣的《超脑烧脑》新一季不仅为心智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实力的舞台,也为电视机前的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从普通人的努力和正面的荧屏人物中走出来的年轻人,也能点燃学生观众的斗志,进而会爱上他们。苗是一名初赛排名很高的选手,在比赛的最后一刻非常累,但仍然不停地说“一条笔直的中线”。他的来回奔走感动了陆宝和郭采洁,他终于“复活”了。

教会青少年面对挑战、成功与失败,以巨大的正能量传递青少年榜样的价值观,让他们完善自身的人格和行为,获得成长,既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也是电视作为“第一媒介”应该践行的责任和使命——创新在路上,变与不变都是这个节目继续稳步前行的重要线索。

谁说业余节目不好?

有脑子有情绪的业余青年自有流量。

《青春与智能》,《超脑烧脑》新一季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这一次,玩家的圈子不再固定为有特殊技能的天才少年,而是聚焦于大家身边的尖子生少年,聚焦于年轻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标准。

正因为如此,本赛季的球员选拔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作。据悉,节目开播前,对国内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院校的知识青年和尖子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选拔,充分照顾了多元化的个人特点,从而形成了我们在近几期节目中看到的对“青春”的多维度解读。

“青春”是什么意思?是王敏庆,一路逆风翻盘100位。在获奖荣耀一栏,她写道“从13岁开始的每一步都在接近超脑,这一刻无比荣耀”;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音乐制作人周凯翔最终在《色块之谜》中胜出。那句“我不怕大师,但我不怕挑战”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是王对与男友继续“战争”的寄托和希望。游戏的残酷让她哭了,但她还是顶着压力继续前进...

在这幅中国当代青年的生动画卷中,有身材单薄的可爱男生,也有内心强大的女生;有清北等名校高分状元,也有留学精英人才;有数学系的建模冠军,也有艺术专业的学生,更精英,更有激情,更顶尖的学生,他们聚集在这里,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新时代智力和脑力的青春活力典范。

在这些青春的面孔背后,还有一个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一集父子档组合为舞台注入了亲情的力量:父亲范光宽,40岁,初始排名32,儿子范正阳,13岁,初始排名55。令人意外的是,范光宽在百人统考项目中落败,而儿子范正阳却一路高歌猛进,强势晋级。小小年纪的generate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带着父子俩的梦想一起前行,这也让观众在享受科学竞赛之余收获良多。

在第二期节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心中的“脑王”余来对抗1。他说:“我一路跟着他,他是我的榜样。”虽然白玉川最终未能赢得比赛,但他们之间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友谊不能不让人钦佩。

也正是因为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才让《一百个业余爱好者》的群像更加立体饱满,也更有直达人心的温度和力量。如果说传统的科普节目经常把“人”刻画成“神”的话,《超脑烧脑》新一季需要做的只是一种回归:把“人”变成“普通人”,让观众看到身边平凡却不平凡的心智少年和他们的真实感受,进而看到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成长之路。正如韩雪出场时所说,“每一个看得见的优秀背后,都有永无止境的努力”——《超脑燃烧你的大脑》让更多观众看到,业余节目本可以做到这一点,却还能做得这么好。

“全面N代”的魔咒很难破除吗?

先进的品牌和创新是常青之道。

新一季《燃烧超脑的大脑》是江苏卫视《超脑》系列的又一力作。这一季与上一季不同。三位“女神”,戚薇、韩雪和郭采洁,都深入参与了节目的制作过程。如何组队,如何处理与搭档的分歧,如何面对团队成员不可避免的淘汰,成为这一季节目的新亮点。他们的女性视角和情感表达很好地中和了船长们的理性。

更具颠覆性的是,节目采用了剧情真人秀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真人秀的比重,首次将玩家备战的场景和交流讨论的环节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可以在每个房间30分钟的准备时间里看到不同球员的真实状态。比如《龟骨寻踪》的准备室里,小二聪和刘这两个“记忆之神”引得其他玩家纷纷求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和“面面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思考解题技巧。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为发掘玩家的性格特征和综合素质推波助澜,进而塑造更为丰满、全面的人物形象。

作为中国科学竞技综艺的开山之作,《超脑》这个品牌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陪伴节目进入第六年的蒋昌建感慨道:“每次录制《超级大脑》,感受都不一样。”N代的坚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超脑应该怎么做?

回顾过去几年的创新之路,不难感受到这个节目的生命力,它一出现就深受代际观众的喜爱。即使在各种花式综艺的现状下,依然站在最前沿,持续升温。从普及“让科学大众化”的命题,到通过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展示对人性和存在的哲学探讨,如何让N代人顺势崛起?如何让超级大脑成为科学竞技类节目的最强品牌?如何经受住市场和流量的考验?这些挑战都一一化解,形成了新的转型契机。

面对观众是否会产生审美疲劳、科学能否继续流行等问题,《超级大脑》的每一次回归都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要让一个节目真正成为品牌,需要不断创新的助力,也需要电视人和电视平台不断的初心。至此,《超脑烧脑》新一季无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个“常变常新”的节目,每一次变化都给行业和观众市场带来不同的启示,未来也势必会有更多的新创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