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童年记忆——摔破锅

对于80后土生土长在农村的我们来说儿时的乐趣总是那么回味无穷。条件匮乏的环境下,电视机是个稀罕物件儿,而电视里的内容也并不那么丰富多彩。虽然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人的电子游戏,但是我们和小伙伴们在大自然中所寻到的乐趣可是现在所没法比的。

还记得童年的那个夏天的雨后吗?我们在土路中心的小水洼边,一起用小手挖着泥,比赛看谁扒的最多。一边挖我们一边叨叨着“摔摔胶泥瓣儿,一根头发两棵线儿……”我不知这泥巴和头发和线儿有什么密切联系,但是我知道这不是胶泥瓣儿,真正的胶泥瓣儿要在光华且粘的大河或者坑滩里才能挖到,那土质粘性大,而且呈现的颜色偏红或者黄,所以容易成各种形状(自认为比超轻泥或者象皮泥要卫生环保)。我想我们那时挖泥或者摔泥时不管是不是胶泥瓣我们都这么叨叨,估计是希望自己挖的或者活的泥都能像胶泥一样粘性好吧!那时是不会想那么多的。

当小伙伴儿们挖好活好泥后,真正的大工程就来了。先找个平坦凉快地儿,把自己的大泥团分成若干大小差不多的块儿,开始起摔破锅赢泥比赛。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泥整成扁圆体,然后从中间扒成一口小锅,锅体要保证周围厚中间薄而光滑,所以有时就把口水吐到锅里,再均匀的抹面。然后拖着小锅底,一个接一个的站起来,使劲往地上一摔,哈哈,破了一个大洞!谁的洞破的最大,另外一个要给他拿自己的泥补破锅。补破锅也有要求,有的要求是团成球来补,这样需要的泥就多;有的则是可以把泥拍成片来补,虽然这样赢的不多,但能保证每个小伙伴都能多玩会儿。赢多了泥,接着小伙伴们又开始用泥捏成各种造型,有时还会用从“”换娃娃”的老爷爷那买来的模子扣出各式的花样,然后晒干,最后又不知怎么捣毁或者丢掉,好像没有心疼过。因为那时觉得随时可以做出来吧。说到模子,最好的模子要属集齐一套《西游记》但印象中我似乎从来没集齐过,就像现在我们过年集福好像很少集齐一样。那时感觉集的最多的,要属孙悟空了吧。那模样有些模糊记忆,好像是戏曲中模样,高举金箍棒……也有仙女,还有大胡子张飞……

浅浅的印象,却这样深深的记忆着,那儿时的乐趣……

17年9月3日晚观朋友圈乐趣视频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