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人看过!“李焕英”是在消费母亲?还是无助的“痴心妄想”?
贾玲导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突破45亿,观影人次达到了1亿!这个上映前曾经被认为是“加长版小品”的电影只用15天就冲到了中国影史的票房第4,口碑票房比翼双飞。也开始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有人说“贾玲在消费去世的母亲”,这部电影是一个“取巧的作品”。
我采访过贾玲,也经常在综艺的录制现场见她,她永远带着笑,没心没肺的样子,看了电影才第一次发现她笑容背后隐藏的悲剧人格。走出电影院擦干眼泪,我突然就很想抱抱贾玲。
她在用一场“痴心妄想”的美梦纪念逝去的母亲,试图抚慰丧母的心灵创伤,而这种痛只有我们这种失去妈妈的人才会懂。母亲早逝的孩子人生是不完整的。她走了,你的一切美好都无法分享,你的所有承诺都不能兑现,这种遗憾和伤痛会伴随终身,很难治愈。
我嫉妒贾玲,她的母亲真的叫李焕英。这部最快打破45亿票房的电影注定会被中国影史记录,所有人都知道有个女工叫李焕英,她曾经来过。
《你好,李焕英》里每一个笑点背后,都是贾玲的真实伤痛,母亲弥留之际病床边的“穿越”于她而言是一种奢望,因为她没能见到自己母亲最后一面。电影里晓玲为了让母亲高兴,做了假的录制通知书,她为自己的不争气内疚,这时母亲出了车祸。
现实生活中,贾玲也出生在湖北的普通工人家庭,18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落榜,复读一年后,终于考上中戏,可刚到北京上学,就传来了母亲车祸去世的消息。当时贾玲父母一起去通稻草,因为车上的稻草堆得比较高,妈妈从翻斗车上失足摔了下来。
贾玲那时没有手机,她不相信母亲走了,在长途车上向周围的人借手机,想打电话问母亲的消息,甚至下跪哀求。即便到了殡仪馆门口,还是不肯相信妈妈没了。多年之后说起这一段,贾玲泪流满面,情绪失控,显然母亲的早逝是她内心无法愈合的伤痛。
每一个丧母的孩子心里都有缺憾,因为最爱的那个女人在时,我们不够优秀,甚至可能是个“熊孩子”,没让母亲高兴,可这种缺憾永远都弥补不了,随着时间推移会愈发折磨。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的一场治愈之旅。晓玲穿越到母亲的少女时代,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开心,还总是不放心地反复确认,“我来你高兴吗?”而妈妈的回答永远都是“高兴啊!”
晓玲自以为是地想改变母亲的命运,却被对方轻而易举的掰回原位,李焕英的那句,“我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你怎么就不信呢?”早已说明了一切:她也是穿越者,晓玲以为自己在让母亲开心,其实母亲更想让女儿高兴。
贾玲母亲在世时,没有给自己买过像样的东西,全家节衣缩食供她上学。贾玲挣钱以后,一口气给爸爸和姐姐买了3套房子和两台车,希望弥补家人,可惜这一切妈妈都没有看到。
电影里李焕英说:“我未来的女儿, 健康 快乐就好。”这话是说给女儿晓玲,也是贾玲替妈妈给自己的“答案”。她爱妈妈,而妈妈更加爱她,母亲的爱不会因孩子的平凡而减少半分。
当晓玲用红色敞篷跑车带着母亲高兴的兜风,整个画面被温暖的眩光笼罩,这一幕应该是贾玲的“心结”,母亲从来没有享受过女儿提供的舒适生活,她给自己圆了一个梦。
如今天下无人不知“李焕英”,现实中的李焕英在襄阳化工厂上班,加入过排球队,是厂子里第一个买电视的人。而这个电影也回答了很多人的疑问,贾玲明明是湖北人,为什么总有一种“东北老妹儿”的既视感?电影里胜利化工厂所有人都是东北口音,贾玲就是在这样的东北氛围里长大的。
李焕英所在在的化工厂是当年三线建设中的一个。因为 历史 原因,上世纪国家便提出了三线建设,东北的各大工厂迁往祖国各地。三线厂里车间、宿舍、医院、电影院齐全,就像一个封闭的小 社会 ,里边几乎都是东北人。李焕英就是一位三线工人,电影中的大厂生活也是贾玲的童年记忆。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李焕英是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过的普通三线工人,可在女儿心里,她是最好的妈妈。贾玲用《你好,李焕英》记录了母亲的青春,也为自己打造了一场与母亲重逢的美梦。
天上的李焕英看到这一切,一定很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