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史铁生?讨论一下。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到陕北延安地区1969“插队”。三年后,他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因为生病回家休养。发表作品65438至0979。
早期的一些小说,比如《午餐半小时》,有揭露“阴暗面”文学的特点。1983出版的《我遥远的青萍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重要的小说创作。它在多个层面上得到阐释:或者说它拓宽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者说它在文学“寻根”中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寻根”和“寻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的观点。一个是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另一个也是为了:我们要去哪里,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到了人生的荒谬,找到了精神的可靠依据”(周日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版)。
史铁生身体残疾的亲身经历,使他的一些小说写出了残疾人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残疾人对命运的怜悯和自怜,从而上升到对普遍存在,尤其是精神“残疾”现象的关注。与其他小说家不同,他对本民族、本地域的感性生命特征没有任何眷恋。他将写作视为对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及其无尽的欲望将成为永恒的歌舞。这种欲望有什么样的人名都可以忽略”(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生存的执着关注,使他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哲学意味。因为他的亲身经历,他的叙事贯穿着一种温情,却又宿命的悲凉;但也有对荒谬和命运的抗争。生活就像一根弦,是一个与荒谬抗争以获得存在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静修笔记》、短篇小说《人生如弦》、散文集《我和地坛》。
《我遥远的青萍湾》和《外婆的星》分别获得1982和1983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老房子》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1951,北京人。清华附中毕业后,1969加入延安,1972因病瘫痪,1971至19865438+回北京。他现在是北京作家协会的签约作家。1979年开始写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遥远的青萍湾》和《外婆的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 165438+10月,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老房子的故事》获浙江东海文学月刊“30万东海文学大奖”金奖(5万元)。这部小说描述了他最初残疾后在一个街头小工厂工作的经历。有人称赞:“怀旧而不感伤,冲淡而绵长,意味深长。”此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陈俊的中篇小说《余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获得第二届银奖(各3万元)。《我的老屋笔记》、《静修笔记》获作家报1996十大小说奖。1997当选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