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是谁

荀彧自文若,···的翻译: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氏。祖父荀淑任朗陵令。荀彧父亲荀绲,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担任司空。荀彧小时候,南阳何颙感到荀彧与众不同,说:“此小孩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

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跟从太祖。太祖大喜说:“荀彧是我的张子房啊。”太祖虽然在外征战,军国大事都与荀彧筹谋。当初,荀彧举荐谋士,推荐了戏志才。

志才死后,又推荐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所推荐的人都称职,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兵败逃亡。袁绍已经吞并黄河以北地区,天下都畏惧袁绍强大。

太祖正在东担忧吕布,往南抵抗张绣,而张绣在宛城打败太祖大军。袁绍更加骄横,写信给太祖,其言辞怠慢无礼。

太祖大怒,出入举止失于常态,大家都认为是被张绣打败的缘故。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是不会追查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就去见太祖问之,太祖于是把袁绍书信给荀彧看,说:“如今我将要讨伐不义之师,而力量不敌,怎么办?”

荀彧说:“现在与您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表面上看似宽容而内心妒忌,任用人才而怀疑其心,您明理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是以度量取胜。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应变任何变化,这是以谋略取胜。

袁绍统帅大军松弛不严,法令没有执行,土兵虽然众多,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定执行,士兵虽然少,却都争先拚命效力,这是以武力取胜。

袁绍依靠祖上的资历,依靠仪表扮演聪明,沽名钓誉,所以那些能力差不懂装懂的人大多归依了袁绍,您以最仁义的态度对待人,推心置腹不讲虚情假意,以身作则谨慎俭朴,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所以天下忠勇正义的人都愿意为您真心效力,这是以仁德取胜。

用此四种优势辅佐天子,匡扶正义征讨不义之师,谁敢不追随呢?袁绍的强大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大喜。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进爵封为魏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太祖特殊功勋,暗自咨询荀彧。

荀彧认为太祖本是兴举义兵以匡扶朝政使国家得到安宁,秉承忠贞的心里,保持退让的真诚;君子用仁政爱人,不应该这样。

太祖于是心中不太舒服。太祖大军至到了濡须,荀彧生病了,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年龄有五十岁,追封谥号为敬侯。

原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朗陵令,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官令。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以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妾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荀或传》)

扩展资料: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

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百度百科--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