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是什么?

1955年,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版了《洛丽塔》。故事描述了一位中年教授亨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楼主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念让他走向了毁灭的结局。因为小说的主题——乱伦/恋童癖——是道德社会的禁忌,所以这本书在岁时广为流传,但却是持久而激烈的。

但是,小说的影响可谓经久不衰。被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世纪图书》选为“现代文学的地标”,在美国20世纪100部英文小说中排名第四。“洛丽塔”这个词甚至已经被收入字典,人们习惯用它来形容有魅力的早熟女孩(有人说洛丽塔这个名字最初是指查理·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未成年女演员莉莉塔·麦克默里)。《洛丽塔》本身已经延伸为一种现象,一种“病”。

另一种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不仅仅是一部性爱小说。暗指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的臣服,或者说欧洲旧文明试图通过说服美国年轻文化来复兴,表达了前者的悲伤与无奈,后者的傲慢狂欢。

在过去的30年里,有两位导演分别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洛丽塔》的书名也被翻译成《海棠上的梨花》,这是宋代张喜安(990-1078)和苏东坡之间文人调侃的例证。80岁时,张喜安娶了一个18岁的女人为妾。在一次聚会上,他的朋友苏轼作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红妆。两宿在被子里,一株梨树压海棠。”可见这里的梨花指的是白头丈夫,海棠指的是少妇。用一个暧昧的词“压力”,可谓浪漫。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这个版本在今天看来过于“保守”,但在60年代初,如此大胆的画面主题却令人震惊,库布里克等先驱都不敢吃这个“螃蟹”。

很明显,库布里克把这个故事当成了“漫画”,所以它的主题更接近文化层面的嘲讽和隐喻,而不是个体层面的悲悯和描写——他想把人物的荒诞和荒诞剥离给人们看。比如这部电影的配乐几乎全是泡泡糖舞曲,还有轻佻的《陈文静》...整部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滑稽”甚至让人怀疑Couch的用意何在。比如在一个场景中,亨伯特和一个黑人服务员拼尽全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肢体语言和与环境/道具的互动直接让人联想到卓别林的桥段。罗已经睡着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可以说是完成了亨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和罗睡在一起了)。不幸的是,这张床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有很多缺点。最大的遗憾是,影片没有解释为什么亨伯特如此迷恋洛丽塔,库伊特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据说150分钟的随机一段,就足以奠定亨伯特少年时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是在假设观众熟悉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必要的“前因”被切断,这使得亨伯特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事实上,小说中的亨伯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没能保留一个完整的我的安娜贝尔阶段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亨伯特总是流连于童年般纯真美好的感觉,于是他第一眼看到草地就穿上了比基尼和比基尼。

其次,演员问题。

选择扮演亨伯特教授经历了许多波折。詹姆斯·梅森是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B·哈里斯的首选。然而,因为这位先生有百老汇表演,库克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利弗。然而,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库克转向彼得·乌斯蒂诺夫,被解雇了。制片人再次推荐大卫·尼文,但他同意了,但考虑到他的电视赞助商“四星剧院”会反对这一决定,这个家伙逃离了现场。最后,詹姆斯·梅森终于下定决心退出百老汇秀,参与《洛丽塔》的拍摄。可惜这个在西北偏北玩的“反派”总是一脸不爽。我从没看过他对亨伯特激烈的情感调动的演绎。影片以故事结尾开始:亨伯特枪杀奎尔蒂。据说出版商想让亨伯特在观众发现他是恋童癖之前变成冷血杀手,这样就没有人会同情他的遭遇(!).

彼得·塞勒斯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作家奎尔蒂。你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第二次提到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因为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即使不篡夺主持人的角色,也至少与亨伯特平起平坐——以至于新导演阿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n)笑称影片应该改名为《奎尔蒂》(Quilty)。他剧本太多,以后会当电视编剧。一个是便衣警察,一个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绑架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知疲倦地与亨伯特合作,口吃的速度像说唱歌手。也许Ku的意思是,他和亨伯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绅士,一个恶棍,一个明枪暗箭的人,一个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美国的低级叛徒。但是Sellers知道。

至于洛丽塔,这个天使和恶魔混合的尤物,她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演员苏·莱昂斯是14(电影1961首映时是15,没有出席;直到1962年英国首映,他才被允许进入电影。以今天的审美来看,他根本不具备“小妖精”的素质。虽然他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还是缺少“致命”的吸引力。我相信,由于电影分级制度没有实施,库伊特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性爱场面,以避免被禁播的命运——事实上,影片中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让《洛丽塔》。

雪莉·温特斯饰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海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庸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伊特没有对人物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写的,但我还是忽略了片中的很多手法。而且,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像《西区》中的柯克一样有着明显的悬疑味道,比如亨伯特策划谋杀海耶斯时的心理活动,奎尔蒂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酒店里背弃亨伯特时两人的对话。还有高速公路上的追车场面,这些都是西科克的精髓。这些让整部电影相当“娱乐化”——但你知道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有“娱乐”是什么意思。

1997年,拍电视广告的美国导演阿德里安·莱恩重拍《洛丽塔》,在欧洲上映。与30年前相比,这个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刻画,可以用“赤裸裸”来形容。毕竟是9周导演,影片整体氛围相当“软核”。

中国粉丝应该对阿德里安·林恩的风格非常熟悉,比如9周的致命吸引和不道德交易,在D市场出现的非常早,等等。其特点是情欲强烈,思想深度不足,长期以来一直纠结于中上资产阶级疯狂恋爱的男女关系。当他放出话来要翻拍《洛丽塔》时,立刻有很多评论回应“太糟糕了”,但林恩依然不为所动。才在拍完之后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格的反儿童色情法(也就是这部法律把《铁皮鼓》告上了法庭)。但是后来在国内影院遇到了红灯。虽然导演的名字很亮眼,影片的演员阵容强大,海外票房也很成功,但没有一个美国发行商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因为美国社会的乱伦题材可谓过街老鼠。所以,这部电影最后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Showtime”首播的厄运。好在塞缪尔·戈德温公司高价买下了这部电影的院线放映权,并于1998年9月25日开始了小范围的部分上映。经过近两年的漫长等待,美国观众终于一睹其真面目。

从技术上讲,这两部电影已经今非昔比了。新版的《霍华德阿泽顿》棒极了,有精致的灯光和服装。配乐还邀请了埃尼奥·莫里康这位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相互呼应,将阴郁、绝望、阴郁的情绪渲染得很厉害。全片预算高达5600万美元,可见林恩重建经典的野心。

尤其是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饰演的亨伯特教授(Professor Humbert),其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肯定比詹姆斯·梅森好。另外,小说的磁带版是艾恩斯自己看的,可惜国内粉丝没听出他杀人的声音。

洛丽塔由多米尼克·斯万饰演,她是一个15岁的女孩,从25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当时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她出现在草坪上,沐浴在阳光和洒水车溅起的水滴中,堪称情色经典。日后她还饰演了约翰·屈伏塔的女儿——吴宇森《两个英雄》中的另一个“洛丽塔”。

梅兰尼·格里菲斯和弗兰克·兰格拉分别扮演海斯和奎尔蒂。

综上所述,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感同身受的黑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刺激,有着不可阻挡的情绪激荡的势头。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本已经在vcd上发布很久了)。我觉得1997版比较原创,人物饱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被怀疑是叛逆者和小偷,

注:塞缪尔·戈德温(1882-1974),美国波兰电影制片人,1917年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与路易·比·迈耶公司合并,成立米高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