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的角色扮演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同龄人玩各种游戏,游戏也是他们在公园生活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好动,把游戏当作生命。”这是对游戏现象的正确概括。儿童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对儿童的语言、社会交往、知识和经验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我们的孩子从同龄人那里学到了知识,学会了交流,也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自己真正的实践经验。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激发游戏兴趣。

儿童游戏离不开各种丰富的游戏素材,生动的游戏素材会让孩子产生遐想,从而萌发他们玩游戏的欲望。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能力弱的特点,我们主要提供游戏成品材料,主要是动员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废弃的瓶瓶罐罐,经过我们老师的改造后再利用,既现实又经济,从而大大增加孩子玩游戏的兴趣。比如在玩偶之家,我们放入各种逼真的水果、蔬菜、灶具等让孩子自己做饭、做菜,孩子们在玩偶之家百玩不厌。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在娃娃屋之外,结合主题活动,逐步开放了小医院、超市零食店的游戏场景。在医院里,我们放了白大褂和帽子,还有各种医疗用品。这孩子穿得整整齐齐的,真像个小医生。在超市里,我们放手工饺子、荷包蛋、面条、饺子等。,这不仅丰富了超市的商品,也满足了娃娃家庭的需求。孩子们利用了这些场景,游戏情节逐渐扩大和丰富,对扮演角色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

第二,结合主题生成游戏,丰富游戏内容。

我们所开展的“活动融合”课程,主张所有教育元素的融合,各个领域的有机渗透,所以我们通常非常重视将游戏与主题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本学期根据不同主题的发展,抓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小医院”、“超市”、“零食店”等游戏,使游戏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延伸。主题与游戏的紧密结合,使角色游戏的内容更广更深,在游戏中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和知识。

刚上学的时候,孩子不会说普通话,有些内向的孩子不愿意主动参与游戏,没有角色意识。于是我们按照“经营一家”的主题打造了多个娃娃屋,通过温馨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们学会招待小客人,主动参与游戏。随着主题的变化,我们以“汽车嘟嘟”为主题设立了加油站,投放各种公共汽车。素材不断更新,让孩子始终保持对游戏的最高热情;在“果蔬球”主题中,我们设置了零食店游戏,放入橡皮泥让孩子们制作各种简单的果蔬,并开展交易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在和同伴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和老师、同伴在一起的快乐。

第三,强化角色意识,丰富游戏体验。

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在角色游戏之初是非常薄弱的,表现在有的幼儿往往无所事事,处于观望状态,有的幼儿争抢着扮演同一个角色,或者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一会儿说自己是妈妈,一会儿说自己是姐姐,不确定自己到底是谁。游戏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实施了列表游戏,问孩子们:“你们今天要做什么?”“谁愿意和他们做?”“告诉大家你今天演的是谁?”等等,让孩子挂牌子,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比如在一个游戏中,一个娃娃家的父亲韩笑带着娃娃散步,看到别人在玩枪,就把娃娃放在桌子上,自己去玩了。然后我拿起娃娃喊:“喂,这是谁的孩子?谁丢了孩子?”当孩子过来抱娃娃时,我及时提醒他:“娃娃家的爸爸要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孩子走丢了。”对于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我会带他们去参加游戏,比如做娃娃家的顾客和客人。

生活经验的掌握和积累是游戏的基础。小班儿童缺乏的是游戏经验。为此,不仅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还要经常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小班幼儿游戏以“娃娃之家”为主,游戏内容多体现家长对娃娃的关心和爱护。于是,我让孩子回去观察父母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情况。然后,我组织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把观察到的内容移入游戏。慢慢地,孩子们知道如何做父母,知道在家里做什么。比如,任欣的妈妈是家庭主妇,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任鑫来娃娃家演妈妈的时候都很忙。她戴着围巾选菜、炒菜、做饭。她看到旁边有个娃娃,就会抱在怀里,一直说:“别哭,宝贝!妈妈喂你,宝贝,别哭!妈妈喂你,你吃!”

第四,重视游戏评测,提高游戏水平。

评论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点评活动中,师生* * *参与其中,讲述游戏故事,交流经验,共同解谜,分享彼此的快乐。小班的孩子虽然语言表达不是很连贯精炼,但每次游戏后都乐于表达自己,喜欢谈论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因此,在每次活动后,我们都给孩子们机会谈论他们今天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做了什么。比如每次比赛结束后,娃娃家的家长总会有很多想法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的娃娃过生日了!””“今天我们家有小偷来偷钱。”“娃娃尿床了,我和我妈一起洗的被子。“等一下。在一次次的评论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评论中,声音变得自信洪亮,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评论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表扬那些玩得好的孩子来鼓励其他孩子。游戏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讨论,一起讨论,一起解决。比如在游戏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总是把自己的娃娃扔来扔去,有时扔在煤气灶上,有时扔在篮子里。所以在评论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谈谈好不好,为什么。我该怎么办?孩子们马上讨论,“娃娃应该放在床上”,“爸爸妈妈可以抱着娃娃”,“你也可以把娃娃一起带去打保龄球”...通过和孩子讨论,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而改进下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总之,角色扮演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最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的综合性游戏模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可以保证角色游戏教育功能的体现,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及时的引导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流,还可以提高孩子组织活动的能力,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孩子的角色扮演水平,使角色扮演更好,更有教育意义。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