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东胜变化的作文和日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年代,人都离不开“吃”,但不同年代,餐桌上的食物却大不相同。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东胜实行向市民发放粮本和自印地方粗细粮票、食用油票的办法,低价供应粮食。面粉和大米各占40%,粗粮占60%,面粉和大米以白面粉为主,配以少量大米,粗粮为玉米粉。
奶奶告诉我,那时候大家生活都很拮据。食物是当地根据人们的头发固定的食物券。每个家庭都应该在生活中小心谨慎,否则就会发生饥荒。我们出去买肉,大家都选择肥肉买,这样回家就可以多炒点油改善伙食。老家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家一共七口人,包括两个老人和三个孩子。因为没油没水,孩子平时吃的很多,一次要吃两三碗饭。当时一年的口粮只有200多斤。每年春天,家里每个月都开不了锅。作为家庭主妇,她非常头痛。她只用土豆和蔬菜煮粥,他们的食物勉强维持到新粮下来。
进入80年代后,老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当时农村已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爷爷家分到土地。一家人努力工作,粮食产量增加了。保证他们吃饱没问题,但是荤菜还是少了。平时中午炒一两个菜,偶尔炒点鸡蛋,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那时候吃饭买东西都得靠票和凭证。肉、禽、蛋等副食品无法完全供应,普通人可以不在乎味道和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奶奶说,她清楚地记得,怀孕的时候,她只是想吃苹果,但是换季前很难买到,最后几经周折才不得不请人从外地带回来。她一吃苹果,就大哭起来。
数据显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胜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和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和支出迅速增加,从“吃饱、穿暖、有零钱”到现在的“有饭吃、有衣穿、有车开”。
我妈说:我姥爷很喜欢喝酒,我妈和舅舅一起捡了一个鲁产的牙膏袋。那时候一个牙膏袋才一分钱,现在才一毛钱。那时候我爷爷一馋就买一斤酒给他。有时候会给叔叔买糖果,可见当时有多辛苦。
东胜最早的路是土路,一点都不平整。街上有马车来往,几辆自行车是稀罕物。与现在的柏油路相比,街上来来往往都是汽车。几节车厢都是稀罕物。
东胜30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回望时间的河流,已经流向30年前的远方...
虽然大部分是材料,但我真切感受到东胜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楼房到高楼;从一分到两分,变成十几二十块,暴涨到一万二;从信件到座机,从座机到手机;从象棋到小游戏机再到大游戏机,最后到电脑。这十年的巨变,不是为了说明东升在前进,而是为了向小康社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