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都是为了孩子好”:中国PUA家庭要消灭多少人?
PUA是一个热门词汇。
其原意是指渣男压制和控制女性心灵的一套方法。
后来逐渐延伸到职场的PUA,老板和领导压榨员工。
但你有没有想过,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用PUA来对待你?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这样的家长。
就因为孩子犯了一些错误,她被罚思考三个小时。
想想就觉得残忍。
要知道,大学生军训站1小时的军姿,都是累死的。
更何况一个10出头的孩子要站三次。
这不是简单的体罚,而是一种折磨。
图|泉_
长期以来,为了让孩子记住并服从,中国的父母一直想尽一切办法。
他们乐于听到别人称赞“你的孩子真听话!”
看来“听话”是一种优秀的性格。
在我看来,凡事听从父母的孩子会逐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
所谓的服从,不过是在情感的名义下,对儿童进行PUA和精神控制。
图|泉_
压抑的教育摧毁自尊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就是个废物。”
PUA有一招,通过压制让对方自卑,从而被驯服。
中国的父母有一种类似的教育,叫做“看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为什么人奥数学得这么好?”“你,你,你真笨。看看别人的钢琴。他们已经过了10这一关。”“我怎么生了你,一件令人失望的事?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好好学习,听话,别让我家担心。”看着它。看看它...
有很多“看一下”。
这就像一个咒语,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父母的指责和评判,尤其是比较,会让孩子陷入不自信的境地。
图| coji _ n
综艺《少年的故事》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很难过。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指责她的母亲:
“你为什么总是拿我和其他学生比较?为什么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
结果,她母亲冷冷地回应道:
“事实上,我一直在不停地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就飘。”
当女生抹着眼泪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攻击的时候。
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你强壮时,我觉得我需要尝试一下。当你虚弱的时候,我觉得我需要推动你。”
女儿发现无论说什么都说服不了妈妈,就流着泪走下了舞台。
图| coji _ n
这段对话迅速上了微博热搜,很多网友表示:
“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有多少孩子从小被父母打过。
也许父母的初衷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努力。
但是,肆无忌惮的攻击、嘲笑甚至谩骂,只会让你显得狰狞,让孩子变得懦弱自卑。
心理学的暗示作用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攻击、批评会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转化为孩子的“内在批判声音”,形成强烈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的批判和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就算成年后批评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评的态度还是会留在心里,经常批评自己,久久不能摆脱。
图|泉_
以爱的名义,模糊行为的对错
——“我是为你好。”
在PUA的套路中,压抑通常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
因为会让接受者无法抗拒。
许多父母都对他们的孩子说:
“我是为你好!”“不要随心所欲的选择专业。出来就找不到工作了。你选个靠谱的,比如会计,计算机。你听我的没错!”“你现在给考证,不要总想着出去玩,以后可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多稳定啊!我这么说是为你好!”“我告诉过你,不要总是跑出去玩。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等着以后努力吧,不听我的,看你以后后悔不!”
这么多“为你好”充满了束缚和压力。
卡伦·霍妮曾经说过:
“爱情是施虐者的伪装!”
这种“情感暴力”只会让孩子成为他们的奴隶。
整个成长过程会很沉重,不知所措。
图|泉_
曾经在微博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9岁的孩子在游戏《我的世界》中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城堡。
他非常自豪地把它给父亲看。
最近因为疫情,学校都停课了,孩子们早上总是赖在床上。本来他们要7点起床去上学,现在一般都睡到9点。
几次警告没有效果后,父亲删除了电脑里他最喜欢的《我的世界》一年存档。
得知这个消息后,孩子哭了又哭,很伤心。
我相信这位父亲的初衷也是为了改正习惯,为了孩子好。
但是这样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虽然只是一款游戏,但也是1全年努力的结晶。
想象一下,做了一年的项目瞬间清空是什么感觉。
图|泉_
在有些家庭里,家是牢笼,爱是枷锁,血亲成了刽子手。
一味的给孩子所谓的好东西,其实是家长的一种自我满足,只是不愿意听从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上把这种“单方面的付出”称为“不爱的行为”。
对最亲近的人只有掠夺,没有平等和尊重。
听到“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几个字,孩子心里会特别纠结,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同时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
毕竟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公然反抗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除了听话,似乎别无选择。
图|泉_
夸大努力,道德绑架
你知道这对我有多难吗?
在PUA的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苦难的绑架。
“我为你这么努力。”“我放弃了多少本属于我的东西?”“我每天早起,给你做早饭,送你上学,容易吗?”
其实苦教育的本质就是控制欲。
为了让孩子听话,听话,好管理,不允许他走出画好的圈子。
背后的潜台词是:
“我不能控制其他的事情。我能做的就是控制你。”
图|泉_
电视剧《带爸爸去留学》里,莎莎的父母送她去留学。
刚出国的那段时间,莎莎很难受,满腹委屈,困难重重。
晚上睡不着,和父母视频电话,一边哭一边说:
萨沙:“我连英语都说不好。谁想和我交朋友!”"妈妈:"你在国外这么久了,英语还是说不好,说明你学习不努力!”“莎莎:“太难了!作业也难,融入更难。我真的很郁闷。”妈妈:“你还抑郁呢!我和你爸都快抑郁了。你要记住我们全家都靠你来改变我们的命运。你要挺住,听见了吗?”爸爸:“我和你妈妈送你出国不容易,知道吗?”你要理解爸爸妈妈。妈妈:“好了,赶紧睡觉吧。”你哭什么?哭也没用!记住我们的话,好好学习!"
说完这些,妈妈直接关掉了视频,留下萨沙一个人在大洋彼岸哭泣。
图|泉_
很多人看到这个片段都哭了。
面对女儿在国外的不适应、挑战和困难,自始至终,父母没有给予一句安慰、鼓励和关心的话,只是表达自己的难处,然后责备、命令。
我们不禁会想:很多父母努力赚钱,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真的对他们的孩子好吗?
曾几何时,豆瓣上有一个叫“父母是恶的”的群体,里面的很多网友都经历过来自父母的压迫。
“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不听话就没良心!”
他们经常用道德绑架来激发罪恶感,约束孩子的行为。
这种情感绑架比“为你好”更难挣脱。
甚至很多人到了中年还会有负罪感。
图|泉_
儿童私有化,精神捆绑
——“夫妻不如父母亲。”
有人说,PUA的最终目标是私有化和相互宠爱。
不要让其他人得到它。
曾经有一段时间,“马宝男”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雨辰,他在斗争中扮演了“华子”。
朱雨辰母亲令人窒息的爱可以说牢牢地包裹住了她的儿子。
她说她每天凌晨4点起床帮儿子熬梨汁,坚持了十几年。
儿子在北京工作,她就搬到北京陪他。
我儿子想自己做饭。她说太难了。她宁愿累也要帮儿子做饭。
母亲朱陪伴儿子几十年。
她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儿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图| coji _ n
然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朱雨辰并不快乐。
41岁了,还过着单身生活。
他没有选择单身,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要求很高的母亲。
母亲朱说,儿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每一段感情她都干涉。
“这个女人一定是个贤妻良母。她既然进了这个家,就必须承担责任。”
虽然朱雨辰也试图反抗,但最后她还是打不过妈妈,渐渐被同化成了宝。
在母亲朱眼里,儿子是她的私有财产,这辈子怎么过,应该由她自己决定。
有多少父母像朱妈妈一样,从来不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只按照自己的意愿盲目控制。
让孩子没有自我空间,甚至迷失自我。
图| coji _ n
李爱玲说:
“有多少中国家庭六个人睡一张床?”
在一个家族中,亲情的顺序往往是:子女>;父母>配偶。
这就注定了夫妻不和,只能从孩子身上寻求满足。
疯狂的PUA在他身上榨取情感补偿价值。
因此,很多时候,中国PUA家庭的困境往往源于害怕与子女分离。
图| coji _ n
最好的家庭关系就是把孩子当“外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托马斯曾经说过: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分离。”
他们的爱太重,没有自我,他们依附孩子,剥夺孩子的生存空间。
直到最后把孩子吸干,我还是觉得自己无私伟大。
但实际上,父母给孩子带来生命,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主宰他的生命。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帕克说:
“懂得分离的爱情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分开并不意味着断绝关系,而是在给予爱的同时坚定地告诉孩子,你是你,我是我。
就这样,关系依旧亲密,但两个人都有健康的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真爱,从来都是体面而温暖的出口。
图|滨田英明
因此,远离PUA家庭的最好办法是把孩子们当作“外人”,夫妻是亲戚。
想想自己在和外人打交道时是否有一定的界限感,是否会倾听对方的感受和理由。
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
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的世界,从他的行为背后理解他的想法和动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建立一种可以真正沟通的关系,真正的去引导和帮助他。
请记住,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别人看到我们做得有多好,孩子有多乖多听话。
培养孩子的目的是让他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