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

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仅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依赖性弱,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独立生活和思考,这也是父母非常欣慰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论纲第一部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由于幼儿年龄相对较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家长照顾的现象较多,为了鼓励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更应该注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自理和自立的机会。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以“做好自己的事”为主题的幼儿自理能力竞赛,竞赛内容是“叠衣服”。目的是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0 6月14日下午,幼儿自理能力大赛在欢呼声和鼓励声中开始了。比赛过程异常激烈。每个参加比赛的孩子都尽了最大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围坐观看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为参加比赛的孩子们加油。欢呼声震耳欲聋,整个比赛如火如荼。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孩子们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他们的“工作”。看,孩子们飞快地把衣服一件件叠好,不一会儿就叠得整整齐齐,迫不及待地把结果一件件向老师汇报,小手高高举起,小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

这项活动不仅锻炼和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了自己劳动的快乐。整个活动非常成功。孩子良好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相信在他们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自理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论纲第二部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很重要,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很重要,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如何?开学以来,通过对这个班幼儿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在家里做的机会少,依赖性很强。另外,有些着急省事的家长,在如厕、吃饭、喝水、午睡方面都制造了一些问题。在家访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对孩子进行了专门的如厕训练,同时,大部分孩子还不能独立如厕。大多数孩子在家里穿没有鞋带的鞋子,分不清左右鞋。个别孩子自己穿不了鞋袜,根本没有穿的感觉。在玩具的摆放上:大部分家长会提醒孩子在家里玩完后整理玩具,有的孩子可以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怎么整理自己的东西。通过这些,不难得出结论,2 ~ 3岁的孩子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比如现在我们要求孩子入园要自己走楼梯,但是总有一些家长会帮着走。有一天,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抱着侄子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就那样看着她。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对她外甥说:“凯,奶奶好累啊。以后宝宝会自己上来吗?”冷无他奶奶说:“宝宝太累了,走不上三楼。”听了她的话,我简直哭笑不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强调孩子应该做自己的事。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就把一切都给孩子安排好了。这怎么能培养孩子的独立处理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清楚地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正确把握孩子三岁前的黄金时间,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首先,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建立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放开手脚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机遇是学习的前提。有了机会,孩子就有可能去实践。

第一,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安全、温馨的学习氛围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人们喜欢说“我能行”和“我自己来做”,喜欢自己去尝试和体验。所以,在晨间接待中,坚持每天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或温暖的拥抱,消除孩子紧张的心理,鼓励孩子主动用语言向老师表达上厕所的需要。对大声说出的孩子给予及时的表扬。并且,创建相关的早间谈话内容。

第二,在一天的生活中进行教育

以生活活动为切入点,帮助孩子解决洗漱、如厕、吃饭、午睡等生活问题。根据2-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在生活游戏中创作了一首“擦点肥皂,捏捏手掌,捏捏手背,握捏拳头,用水洗,把手洗干净”的洗手歌。孩子很快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针对这个班孩子穿鞋难的问题,我深思熟虑,写了一首儿歌:小鞋在一起,做朋友开心,小脚快来,住肚子里。训练孩子们的技能,大班观看孩子们穿鞋的示范,开展激烈的“小脚找家”穿鞋比赛,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服务意识。现在的孩子午睡起床都可以穿小鞋,还有穿得快的孩子帮助穿得慢的孩子的动图。

第二,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做好家庭教育,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的自理问题,商讨相关措施,让家长个体认真认识到孩子虽然小,但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饭前可以放碗筷;擦桌椅;倒垃圾;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坚持让孩子自己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千万不要替他们做。面对幼儿不可避免的失败,千万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幼儿园和家庭要建立激励机制,及时奖励孩子的进步,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孩子的成长档案来表达。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目的不是为自己、他人乃至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创造多少价值,而是通过劳动培养全面的社会人。由于孩子做事的坚持性较差,需要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及时鼓励,增强孩子学习做事的兴趣,让孩子初步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好习惯。

总之,教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事,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这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刍议第三部分:自理能力的培养

1,吃的方面: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明显可以独立吃饭了,但是吃饭的速度和数量会稍微差一点,而且总是喜欢先吃白米饭再吃菜。有时候我边吃边玩;所以我们制定了一个方案,贾加可以一口饭一口菜地独立吃饭。刚开始我们会以小贴纸的形式给予奖励,但是因为家里有很多贴纸,这种形式渐渐没用了。我们还利用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区分男孩和女孩来引导她。我们会叫她“小公主”,如果能吃一口菜,而且吃的速度还不错的话。听到这些,她很开心,也很敏感。直到现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很明显我已经能用筷子独立吃饭了,而且改掉了边吃边玩的坏习惯,食量也挺好的。

2.在午睡方面:

明明可以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还会叠衣服(有时候有点懒不叠)。睡眠时段有时候需要打个盹,希望能和明明的年龄独立睡眠。

3.在卫生领域:

通过对孩子的体能测试,我们发现明明的平衡能力很好,但在单脚跳、来回跑和投掷方面有所欠缺。希望家长配合我们,促进她的进步。这样的活动可以在家里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论纲第四部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按照“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欲望。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孩子最初的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然而,作为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各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却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小班作业从这里开始。

按照“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欲望。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孩子最初的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然而,作为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各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却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太宠孩子,什么都代替做,这成了他们独立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幼儿园后,很多孩子不会独立吃饭,不会洗手洗脸,不会大小便,不会穿简单的衣服。因此,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自理能力,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2-3岁幼儿自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第一,父母管的太多,很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习惯了被父母包办。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宠儿”。家里很多他身边的大人逗他们开心,以为只要孩子吃好,身体健康就好。所以很多孩子要喂饭,有的爷爷奶奶要跟着他们好好吃一顿,或者让孩子边喂饭边看电视;帮他们排尿,穿衣服,大人认为是义务。但不知道孩子对独立的渴望会逐渐消失,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发展缓慢。

第二,我觉得孩子年纪小,能力差,以后读书也不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的要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答案往往是:“不行,你太小了,做不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学会自己穿衣吃饭了。现在孩子还小,没必要急着让他们自己做,而且越小越难教,越大学得越快。所以,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得自己做,几乎都是大人安排的,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落后于其他孩子。

第三,怕麻烦,觉得孩子反应慢或者吃脏。

因为孩子小肌肉发育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经常在桌子上和地上。父母嫌脏,觉得还不如赶紧喂。有的孩子想自己洗手,结果手不干净,衣服湿了。父母后悔没帮他洗。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耽误了工作时间。所以很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既省时又省事。事实上,父母拒绝让孩子自己做,自己一个人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了孩子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培养2-3岁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和必要性。

2-3岁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孩子的学习参与、训练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孩子的行动发展。2-3岁的孩子也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生活能力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因此,结合2-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明确:

1)培养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孩子们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新的环境和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但是他们不会洗手,吃饭,穿衣等自理问题,以至于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培养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行动教育是日常生活实践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2-3岁孩子的自理能力,会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群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比如吃饭,孩子不仅学会了手喂奶的运动技能,还发展了孩子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所以,孩子每学习一个动作和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3)培养2-3岁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独立于大人的人格。

2-3岁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学会用勺子独立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穿简单的衣服裤子等。但是,刚开始孩子穿不了衣服,袖子进不去,扣子扣不好,都是家里大人帮忙。幼儿园就该学会自己穿了。按钮孔没有对齐。只要对齐一次两次,直到对齐,裤子就拉不起来了。用力拉直到你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技能的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如何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独立做事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是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人格品质。

4)将生活能力的培养与父母的工作联系起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和训练好孩子离不开父母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训练目标写在家里的联络柜里,并说明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服轻便,便于孩子操作,要求家长在家进行同步训练。举办家长论坛,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的进步,传授一些教学技巧。我们还专门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一只漂亮的小鸟,里面有孩子的照片。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时,他会在自己的鸟身上贴上相应颜色的羽毛,看谁最漂亮。这既关注了儿童的个体差异,也充分肯定了儿童的发展。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一目了然,可以督促家长积极配合老师提高生活技能。不少家长表示:“入园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强,很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做。老师们帮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身有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罪。”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可以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基础。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如何进一步提高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完成托幼任务。

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刍议第五部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小班孩子年龄小,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尤其是在智育的今天,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被家长忽视;尤其是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牵挂很深,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做不好。他们在教孩子做事的时候,会提前替孩子做。

然而,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几十个孩子。如果他像爷爷奶奶一样,怎么照顾他们?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有一天,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有小朋友在蹦床上玩,很多鞋子都掉地上了。我马上意识到“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可以通过玩耍来培养的”,那为什么不办一个鞋子比赛呢?于是,我忙着和孩子们打招呼,给他们解释游戏规则。

比赛开始了,只有几个有能力的孩子迅速穿上鞋,高兴地跳起来,欢呼庆祝胜利。最后,只剩下了侯的孩子。他哭着说:“我不能穿,我不能穿……”别的小朋友也跑来跟我说:“老师,侯穿不了鞋,他哭了。”我说,“没关系,智汉很棒。我肯定能穿上它。”听到我的鼓励,他说:“我可以穿。”我表扬了他,孩子们喊着:“加油侯韩志,加油侯韩志……”他在我的鼓励和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慢慢学会了穿鞋。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呼和老师的鼓励下,韩志终于穿上了鞋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每个人都为他欢呼鼓掌。我向他伸出大拇指,他笑了。

通过许多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毫不吝啬鼓励、表扬和赞美,既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