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一个名字叫“牧童”
在农耕社会,水牛是用来拉犁耙的劳动工具,和农民一起在田里劳作。也是不会说话的“农民”。这是因为水牛曾经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是农民生存圈的重要成员。臧克家说:“你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那是一头牛。水牛没有这么吉利的名字。在农村,水牛是用来种田和干重活的,对生活要求极低。有草就吃草,没草就吃干草。我小时候是个牛郎,对牛有很深的感情。文学上一直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名字叫“牧童”,其实就是俗称的“放牛娃”清代袁枚有一句诗,“牧童骑黄牛,其歌震动林岳。他想抓蝉,突然就闭嘴了。”(《我所见》)早年上学的时候,真的很羡慕这首诗:当年放牛真舒服!不仅可以悠闲地吹蝉,还可以唱歌吹笛子。真是个天才。但后来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古代的牛郎能比我们现代的牛郎强吗?虽然我还是个孩子,但我只够温饱。毕竟我九岁上小学,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就算我不认识那些高端乐器,至少,竹笛还能是“但它们粗糙而-刺耳,在我的耳朵上发出刺耳的声音”,我没有看到它像诗一样飞舞。当然,我后来才知道,有牧童参与的古诗都写得很漂亮。其实其他诗人的真正意图并不在牧童身上。这就好比《辞赋》里说的“借巢下蛋”“借尸还魂”。人要的是“卵”或“魂”。顺便给自己的“窝”或者“尸体”留点尊严就行了。
“在夏寒种植春草、秋绿和长松树。牛羊归村巷,孩童不知衣冠。”(唐代王维《七田园曲四章》)大意是:春草青青,巍然挺立,夏日清凉。牛羊不需要驱赶,回到村巷。小孩子浪漫,不懂官员权贵。王维关注的是高职位背后的隐居生活。
“不用担心溪水的深浅,乌牛也能漂起来。孩子踩在牛背上,和船一样安全。寒雨山远,参差烟树晚。当温蒂翁出去迎接他的时候,儿子回到了牛圈里。”(《宋代牛郎》陆路游)大意是:深溪不用愁,骑牛就能过。牧童牛背上,和坐船一样安全。在农村四处漂泊,报国无门,抑郁难寄,只谈情怀。
……?的确,诗人美化了牛郎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觉得这对于读书人来说不礼貌也不公平。其实耕牛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努力、最负责任的劳动者。牛仔是不具备农村劳动力,却承担劳动力责任的“童工”。
在农场动物中,牛的能力最强,力气最大,脾气最好。因此,牛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有效帮手。那时候农村普遍贫穷,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刀耕镰刀种子自然涉及耕牛、耕田、春播夏收、夏秋收。"在前三个季节,牛到处跑."水牛和农民休息差不多。在农忙季节,他们抢着收割和播种,他们和农民一起在田里劳作。“晨起,故凄凉,荷月带家。”那是最休闲的农忙季节,估计陶谦也没意识到。就是那种摸黑收割播种的。
?从我上学的时候到刚工作的那几年,是江淮东南的70年代90年代初。每年夏秋之交,夏收晚稻苗时,称为“双抢季”。每年立秋前,晚稻秧苗必须插好。如果错过这一天,秋收将大打折扣。同时,夏粮要到立秋前十天左右才能收获。于是在这最多两周的时间里,农村的田地成了“双抢”的主战场。
?那时候十多岁的农村孩子连劳动力的一半都达不到。有用的是当“牛郎”,挣半厘米。半厘米,一年下来,能帮家里弄几十斤大米,也算“自力更生”。小时候学过语文和算术。“我能认出大眼睛,数到235”,这是农民孩子读书的目标。不管男孩女孩,只要七八岁,每年春天,家里的大人都会向生产队申请养一头牛,得到了,就成了“牛郎”。所以古诗词中的“牧童”几乎见不到女孩,这是诗词产生的偏见。似乎男孩和女孩就像放牧的牛一样容易喂养。只要能填饱肚子,什么都能吃。老牛在地里犁了半天,终于随着大人们的休息或午餐停了下来,到处躺着,喘着粗气,摇着尾巴或晃着脑袋,驱赶着纠缠的蚊蝇,啃着牛郎早已割下的那堆草。我还记得,这个时候,我总是静静地站在正在一边休息一边吃草的老牛身边,看着它如饥似渴地吞咽,呼出一口浓浓的气息。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遗憾。总之,几年后,我读《城南旧事》,英子说她看着骆驼一只一只的啃草,嘴巴一只一只的闭上。我忍不住想哭...
?农忙时节,你还可以骑在牛背上,迈着悠闲的步伐走向大山——放牛。在山野放牛是牧童们最快乐的时光。光秃秃的小山,除了杂草几乎没有树,空旷而遥远。我们把缰绳绑在牛的角上,让它们在山上自由地吃草和奔跑。小伙伴们,可以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扑克,玩游戏。有时候挖个坑建起来,捡的干草点燃。把地里挖的花生,红薯之类的放在上面烤,放草木灰里。被拉开后,塞进嘴里。那个味道,哪怕是半熟,大家都吃一半。有时候,突然,有一个声音:又有两头牛打架了——于是,砰的一声,大家都跑去看打架。通常不会像电影里的“斗牛”场景那么壮观。这些公牛大概难得聚在一起休闲,往往过一会儿就跑了。有的公牛精力充沛,喜欢挑战,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样到处捣乱;或者追了很久的异性,结果天黑了只能饿着肚子回家。
所谓放牛,就是农活结束后,放牛的孩子带着它去野外吃草,填饱肚子。"牧童把牛羊和草放在一起."(陆游语)你可以骑在牛身上,也可以牵着它沿着水草肥沃的地方,随着它啃噬的速度逐渐前行。这时候牛沉浸在水生植物的享受中,你也可以放松一下,浏览一下美景,或者看看书之类的。记得小学的时候,上学前给牛割草,放学后放牛,成了我每天的主要任务。那时候好看的书不多。偶尔放牛的时候看“绘本”,忘了动。奶牛吃光了她周围的草。由于缰绳握在她手中,她被猛地一拉,跌跌撞撞。更多的时候,老牛用它呼哧呼哧的大鼻子蹭你,或者用长着草一样黏液的大舌头轻轻舔你的胳膊,这就意味着你该动了!有时候我觉得很脏,就把手掌举起来,让它看起来像是在打它。老牛开始微微侧身,摆动两只长角。看起来又傻又可爱。……
初中的时候,放牛的事渐渐交给了小姐姐。高中离家远,需要早出晚归上学。后来就直接住校了。从此,我摘掉了“牛仔”的头衔。期间偶尔在家,牵着牛下地,但儿时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也许,成长的代价就是不断否定才能有所收获!
?伴随我成长的田野、山川和池塘;那些长满草的田野,鱼在麦田里游来游去;下雨天,走在牛后面,一脚一脚的玩。和那些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放牛娃”一起,不知不觉地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我的视野深处。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鲁迅离开了百草园,对那些覆盆子和木莲念念不忘!
?时过境迁,农耕文明逐渐成为旧迹。就像眼前这头悠闲自在的水牛,早已褪去了疲惫和虚弱,取而代之的是“菜牛”的丰腴和光泽。但是,记忆的尘封之门需要一个重新开启的机会,否则就会锈迹斑斑,无人问津。就像这个童年,你不需要一直记得,有时候记得就好:童年,有个名字叫“牧童”
我想起宋代方回写的一首诗,“儿立岸边观游人,近人多牛。”万株桑树,一缕桑树编织了再续前缘。"(《清溪路行船诗十二首》)有时候我想,哪怕只剩一缕丝,你也织不出罗绮,却能有所成就!
?
?2065 438+2009年9月7日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