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播客和邻居的区别

“播客”,又称“会说话的博客”,是Podcast的中文直译。用户可以使用“播客”将自己的“广播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上,与广大网民分享。

它是一种数字广播技术,最初是通过将一个名为“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式播放器相结合来实现的。播客是一种录制的自助广播或网络广播,用户可以将这种广播节目下载到他们的iPod或其他MP3播放器上,与他们一起收听。

Podcast,中文翻译还没有统一,但最常见的是翻译成“播客”。它是一种数字广播技术,早期是通过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和一些便携式播放器结合起来实现的。播客记录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音频节目。网民可以将在线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携式数字音频播放器上,随身收听,而不必坐在电脑前或实时收听,随时随地享受自由。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

正如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书面信息的方式,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让听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有人说,播客可能会像博客一样,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次革命。

目前,播客的定义仍在争论之中,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播客的发起人Doc Searls给出的定义是:

播客,个人可选数字广播.播客是自助广播,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在听传统电台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听我们可能想听的节目,而播客是我们选择听什么,什么时候听,如何给别人一个听的机会。Dave Winer的早咖啡笔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所以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播客。

2.戴夫·舒舍在他的文章《播客的定义》中的定义:

他提出播客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它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

2.该文件的发布格式为RSS2.0 enclosure feed;

3.接收器可以自动接收、下载和传输文件到所需位置,并将其放入播放器的节目单中。

他认为可下载的MP3不是播客——这是一个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能下载固然很好,但自动出现让你玩而不用你看管才是关键。这就是播客。”

三。维基百科的定义:

维基的定义是开放和动态的。直到2004年6月65438+2月65438+3月才被定义为:播客起源于iPod,既指广播,也指网络直播。播客类似于TiVo,只是播客用于音频节目,目前是免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可以“拉取”任何文件,包括软件更新、照片和视频。(作者:郑·)

“博客”这个词是从英语单词Blog翻译过来的。BLog是WebLog的缩写,Weblog是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的组合。网络日志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运行记录,通常简称“Weblog”或“blog”。

博客作者是写博客的人。Blogger经常被翻译成“博客”这个词,写博客的行为有时也被翻译成“博客”。所以,中文的“博客”这个词可以作为名词来分别指代两个意思,Blog和Blogger,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写博客的行为,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思。

博客(Blog)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频繁更新的帖子组成(post,作为动词,表示发帖的意思,作为名称,指发布的文章)。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作为博客的内容,可以是你纯个人的想法和经历,包括你个人对时事和国家大事的看法,也可以是你对一日三餐和着装的精心烹调等等。,也可以是一群人基于某个主题或某个领域集体创作的内容。它和“网络日记”不一样。作为网络博客,它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而博客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不仅仅是纯粹的个人思想的表达和琐事的记录,而且它提供的内容可以用于交流和对他人的帮助,包容了整个互联网,具有极高的* * *精神和价值。

简而言之,博客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简单、快捷、方便地发布自己的经历,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交流,然后融合丰富多彩、个性化展示的综合性平台。

BLOGGER的概念被解释为网络发布、出版和张贴文章(Post这个词——当用作名词时指张贴的文章),这是一种迅速增长的网络活动,现在甚至有了一个专有名词——weBlog,或Blog,用来指代这种网络发布和出版文章。

博客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频繁更新的帖子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是按年份和日期排列的。博客的内容和目的非常不同,从到其他网站的超链接和评论、关于公司、个人和想法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出版或张贴。

许多博客是人们所想的出版物,而另一些则是一群人基于特定主题或相同兴趣的集体创作。博客似乎是网络的实时信息。博客作者这些博客被称为博客作者。

在互联网上发表博客的想法始于1998,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2000年。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发展迅速,但表现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中国人才开始了解博客并使用博客。2005年,国内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起初,博主们把自己每天浏览网站的经历和看法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供他人参考和效仿。但是随着博客的迅速扩张,它的目的已经与最初相去甚远。目前,互联网上有成千上万的博主出于不同的目的发布和张贴博客。然而,由于沟通比电子邮件和讨论组更简单和容易,博客已经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中越来越受欢迎的沟通工具,因为它逐渐应用于内部网。目前BSP商家风起云涌,大型博客网站数十家。

也可以说Blog是weBlog的简称,有两层含义:一是Blog,即日记/日志,是每天记录的日记/日志,其写作是在时间上进行的,按照时间的顺序,包括我们写的任何东西;第二,博客是以Web的形式展示和发布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人们可以相互分享他们的经历、想法和感受,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和人际交往。

对外,博客是一个独立的网站,相当于个人主页,但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不需要学习任何技术软件,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记本开始写作一样简单。

博客的出现取代了以前的个人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风格,记录自己的生活琐事或工作经历,而不需要了解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技术...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也是博客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博客?

2004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之一——博客及其发展历史

(网络营销教学网站www.wm23.com 2005-01-03)

“什么是博客”成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之一(相关搜索关键词包括“什么是博客”、“博客意味着什么”、“博客中国”等。),而博客也被很多机构和媒体评为2004年最热的互联网现象。博客,网络日志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网络日记。国内外许多媒体和网站都将博客视为2004年最热门的词汇。网上有很多关于博客的文章。下面是一些介绍的简要摘录。

相关概念:什么是博客营销(冯瑛剑对博客营销的定义)

相关研究:博客与网络营销专题研究(网络营销新观察)

以下节选自中国博客创始人、“博客”中文译名创始人方兴东博士关于博客发展的简史和基本史实。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一下。原文的发表日期大约是2002年8月,就在博客中国网站发表之后。

博客发展简史和基本史实(方兴东,www.blogchina.com)

博客之父是谁?

博客的出现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要写博客的历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史料都要考证为“古董”,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比如,谁是“博客之父”?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牵涉到很多名人。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最早的博客网站是哪个?很明显,最早的博客是作为网络“过滤器”出现的,也就是挑选一些专门的网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因此,有人认为浏览器发明者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en)开发的Mosaic的What's New page是最早的博客页面。贾斯汀·霍尔的黑社会链接页面(/weekly/Gibson 2961014 . html):“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替你浏览互联网,挑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确实有这样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戴夫·怀纳(Dave Winer)在1997开始运营www.scripting.com,真正开始具备博客的基本和重要特征。而他将这些功能集成到了自由软件“前沿脚本环境”中。然而,这是否真的是最早的博客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从形式上来说,是Jorn Barger在1997(网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原貌:/)的结尾确立了今天博客网站的基本面貌。

网络管理员用log(日志文件)来指代“系统日志文件”,所以在几年前,如果你用google搜索weblogs,大部分都是Seacloak等网站流量分析软件,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s。

“网络日志”这个词第一次被使用。

1997 65438+2月,Jorn Barger运行的“机器人智慧weblog”(/netlit/index . html)首次使用了weblog的官方名称。直到现在,他仍然是博客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他把日志的意义从接近航海日志的非个人化的、准客观的、机械的写法,变成了接近旅行日志的自由写法。马特·豪伊(Matt Haughey)发起的社区博客网站Metafilter虽然广受诟病,但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其他博客网站更有趣。

“博客”这个词第一次被使用。

目前最流行的“博客”一词,一般公认是由彼得·默霍兹(/Archives/00000205.html)在1999中命名的。2002年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一篇题为《词汇游戏》的帖子中回忆道:

我一直很喜欢词汇,每当遇到生词就喜欢去查字典。我喜欢词汇游戏,词源更有趣。没想到这个爱好会有影响。1999(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四五月份,我在主页上发了一个帖子:“我决定把weblog wee'- blog发音,或者缩写为' blog '”。我也没多想,就在帖子里用了这个词,后来大家也开始用邮件了。基思·道森把博客归入“行话查询”。但是,如果Pyra没有在8月份发布Blogger,1999,这个词可能就白说了。

Peter Merholz因此将blog变成了一个动词,后来他又衍生出了blog、blogger或ibolog、Blogsphere等说法。

博客软件工具

1999也是博客开始高速增长的一年,主要是由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自动发布的免费软件,比如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而且它们经常提供免费的服务器空间。有了这些,博客可以零成本发布、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其中Pyra公司8月1999出品的Blogger是最受欢迎和影响的工具。

一位博主写道:“当我第一次使用blogger的服务时,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整个界面可以这么好用,公布的结果同样感人。如果你开始使用Radio Userland并有一定的经验,眼泪会直接掉在键盘上。有点像当年emacs给我的感觉:无所不能,容易上手。我会主要归因(或鼓励)这些软件和服务吗?)CSS和CMS的发展。前者为内容和布局提供了独立的基础,而后者促使程序员开始思考,并提供一个使更新网页更容易的界面。”

当时Pyra有一个网络出版软件的“梦之队”。然而,这种成功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利润。甚至迫于资金压力,公司在2001年10月裁员,一口气裁到极限:只有一个全职员工,伊万·威廉姆斯,是创始人之一。梦之队也分崩离析,另一位创始人是新英格兰人梅格·侯瑞汉(Meg Hourihan)。然而到了2003年,Blogger.com被谷歌收购,终于是苦不堪言了。

博客到底是什么?

最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博客?它和个人网站、社区、网络出版物、微门户、新闻网页等有什么区别?因为博客形式本身就是各种原创网络表达的结合体,所以严格定义这个“混合体”是不现实的,也不应该过于形式主义。随着发展,博客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有人写道:“博客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许多新闻媒体(例如《华盛顿邮报》)经常以blogger.com的用户数量(目前为75万)作为指南来强调博客的惊人崛起,而不管其内容特征是否符合博客。事实上,我们很容易认为,使用weblog工具,如可移动类型,灰色物质,b2,blogger,pmachine等。都是博客。在这一点上,博客有没有特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软件或者服务。我甚至认为,说这些软件或服务助长了博客的疯狂,基本上是真的,但实际上,整个数字和大众因为这些软件和服务,把所有类似的活动(不管你是否符合博客的任何特征)都吸收到了博客的黑洞里,越过了那些试图分类的界限。”

因为博客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逐渐进化的网络应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决定了我们很难认定一个正宗的博客始祖,也无法正式认定谁是“博客之父”。现在,没人敢戴这顶帽子了。否则,你会被打死。

博客的简单编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有什么新内容”页面(根据他自己的记录)。

1998 9月15: Memepool发表,最早的链接是关于“Alex Chiu的永生装置”。

1999:彼得·梅尔霍尔茨用“博客”这个缩写来命名博客,成为了今天最常用的术语。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的个人博客网站Camworld中写道:“Dave Winer创办了最早的博客网站,Camworld表现出无需隐瞒自己是模特,并遵循脚本新闻。”

2000年4月12日:Blogs Egroups的邮件列表被终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创始人之间的争论开始公开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邮件列表上发帖,爆发了一场争论。

2000年6月5438日+10月:雅各布·尼尔森说:“...普通博客网站都不愿意看。”

10 2000年6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脚本新闻是最早的博客网站,然后他优雅地将这一荣誉归功于他尊敬的前任——WWW . com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165438+2000年10月:然而,Winer很快为自己找到了另一个王冠。脚本新闻把网站口号改成:互联网上运行时间最长的博客网站,1997年4月1起。

65438+2000年2月17:UserLand发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为目录创建的事实工具。

2001 9月11: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博客成为重要信息和灾难个人经历的重要来源。从此,博客正式进入主流社会。

博客发展的三个阶段(史前阶段、初级阶段和成长阶段)

综上所述,准确的说,博客的历史和万维网(WWW,或Web)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他的第一个网站的前身)。这是一家小软件公司。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三位创始人编写了一个小软件,通过博客来保持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玩意对别人也很有用,于是在8月,1999,博主软件在网上免费发布。之前能算博主的只有几十个人。于是乎,就像干柴遇到火一样,很多人把这个软件作为进入博客团队的武器。博客团队开始迅速增加。Pyra也因为这个一点都不在乎的小软件而出名。总之,这个舞台主要是一群IT爱好者,网站设计者,新闻爱好者,无意识,无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某个群体,也不具备某个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无声息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领作用。为博客革命做准备。

第二阶段(2000-2006年前后):初级阶段,或者说上升期。

到2000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地出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在博客发展史上,911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这次恐怖袭击,让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对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一个重要的博客类别----鸣鸟博客蓬勃发展。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里。对事物最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不是来自任何一个著名的记者,而是来自很多普通的博客。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全球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达50万至654.38+0万。虽然与3亿多网民相比,还是微不足道。但是,这些博客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他原本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范畴。开始引起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明显感受到博客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此同时,“雨后春笋”等各种专业领域的博客也相继浮出水面,成为本专业的焦点。除了美国,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了势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也开始感受到博客的脉搏。据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现象之一,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第三阶段(2006-):成长阶段,或称发展阶段。

预测未来永远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尤其是预测互联网。对于博客的未来,现在下结论真的太早了!而且争议很大。然而,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判断,我们仍然冒险同意这样大胆的判断:

到2006年,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博客的影响力可能会超过传统媒体。

博客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博客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将超越电子邮件、BBS和ICQ(IM),成为人与人之间更重要的交流方式。

显然,以上主要是对全球(以美国为中心)博客发展阶段的简单划分。在中国,它和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性”。博客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阶段基本上落后一个阶段。换句话说,博客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进入启蒙期,可能还需要2-3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上升期。

然而,一直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成员从2000年左右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2年,它开始在中国充当推广和倡导“博客思想”的先锋。“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网站就是这样一个产品。

虽然“博客”被正式起了一个中文名字,但它在2002年才刚刚完成。然而,在中国,关注、追踪并系统阐述“博客”想象的却是一直在研究新媒体的孙建华。在1998年和1999年的许多文章中,他开始处理许多博客现象,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理论》是国内第一篇系统全面阐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日前,一家名为“邻里网”的公司在此间宣布,将把一项名为“邻里网”的全新网络概念服务引入中国。这项服务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为人们发送邀请,但邀请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个人,而是相对不确定的群体;神奇的是,它能保证邀请只发送到距离会场1500m到2000m范围内用户朋友的手机上。通过“邻里网”的服务,接收信息的人可以避免点对点发送短信带来的响应压力,可以以轻松的心态选择是否聚会。

据介绍,该服务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社交服务平台,将网络平台、无线手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从而实现线上好友的线下定位。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聚集用户的平台,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活动计划和喜欢的聚集点等。“邻里网”在后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算法计算出各个聚集点的相关距离,然后将用户发送的会场信息发送到邻居朋友的手机上。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种“客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蔚然成风。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年,“播客”从一个概念变成了被网民广泛接受的网络工具。现在,“邻居”接踵而至,闯入每个人的生活。

与前两者侧重于用户的在线表达和交流不同,“邻家”更注重用户的在线定位和通过短信的交流。它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体验。人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城市的地图,每一个邻居都是一个移动的亮点,代表着朋友的位置。这样整个社交生活就变得随心所欲,不用认真地提前计划。

目前,“邻里网”已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宁波、杭州等六个城市开通服务。业内人士指出,人口密度越大,这项服务的商业价值就越大。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大都市,“邻里”服务已经非常普及,如美国的Metrospark、英国的Dodgeball和Playtxt公司都是这一服务的成功供应商,Dodgeball因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可观的盈利前景而被谷歌收购。而中国有31个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以“邻客”服务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商业前景。

2006-07/26/content_7620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