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限制孩子玩游戏,会不会导致孩子无法融入小群体?
首先是孩子缺乏耐心,希望快点解决。一旦事情不尽如人意,很容易陷入烦躁。第二是容易陷入信息焦虑。过多的信息会让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决定或者决定改变。举个例子,为了养一只甲虫,我看了几乎所有关于甲虫的资料,然后一下子就想养这只,看了一段时间其他资料又想养另一只,经常陷入不断寻找类似资料却又担心如何抉择的焦虑中。请抽空给点意见,谢谢。
回答:你说家里的孩子依赖快速获取信息,导致面对大量信息时急躁焦虑。首先感谢你的细心观察。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认知超载”,是指当输入过多的信息,阻碍了信息处理和清晰思维的能力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想要培养在虚拟世界茁壮成长的孩子,不仅要看他接触到多少信息,更要教他们如何用大脑思考,把简单的数据变成知识、洞察力、专业知识和智慧。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在洪水猛兽的信息流中停下来思考。
然后,你必须负责孩子信息流输入的“接口”。负责控制孩子获取多少信息,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你的“甲壳虫”为例:
1.你可以让你的孩子说说他所知道的关于甲虫的所有信息。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孩子其实很清楚地意识到,他也在为找这么多信息而烦恼,但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么多信息。了解他的现状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
2.接下来,你要扮演“界面”的角色,专门帮助孩子明确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可以和孩子逐项讨论,甲虫的哪些特性是他最喜欢的,哪些是可以抛弃的。这个时候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和孩子达成一致。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喜好,知道如何优先处理自己的事情。
3.对信息接口进行合理的限制,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如果孩子还是无法选择,那么就向孩子演示,他发现的很多信息只是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实际上会浪费他的时间,损害他对甲虫的爱。
这样和孩子一起规划,有助于他把投入降低到可管理的水平,孩子也不会那么焦虑。
2.孩子不玩手游,会不会无法融入群体?问题详情:现在的小学生如果不玩流行的手游(比如王者荣耀),很难融入群体。我很担心孩子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形成不良习惯,耽误学业。我不想让孩子玩手机,但也担心孩子和同学相处不好,被排挤。我该怎么办?
回答:电子游戏的双重性确实会引起很多家长的焦虑,尤其是近几年电子游戏的发展势头很猛。我的原则是放松。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盲目禁止。他们只是一个高科技的育儿工具。
那么如何尽量减少电子游戏的缺点,利用它的优点呢?在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后,可以适当让孩子玩游戏。但是注意把虚拟世界和现实联系起来,就是把他对虚拟游戏的兴趣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比如允许孩子玩王者荣耀,但规定孩子玩完一个游戏(15-20分钟)后要一起玩一个相关的真实游戏。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刚刚用了英雄项羽。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项羽的历史典故。”如果游戏和历史知识自然挂钩,孩子会更感兴趣。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英雄角色,来一场“实战”。当孩子们模仿这些角色时,他们也在锻炼他们的心智能力。你们可以一起制作服装,锻炼孩子精细的运动技能。有很多这样的方法,总的来说,帮助孩子链接虚拟和现实。
3.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有什么区别?问题细节:宝宝在创作的时候真的很可爱,很神奇。他们总是给我们惊喜。宝宝吃饭的时候有时候会用筷子飞,然后跟我说是蝴蝶,然后做个角度,然后说是三角形,平时都是自己观察学习。刚才看文章的时候,孩子正好在听英文童谣。我随口问“那只蜘蛛长什么样”(动画里),他不假思索地说“蜘蛛妈妈”,因为蜘蛛头上戴着蝴蝶结。那么联想思维就很像之前说的发散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吗?
回答: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点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多种答案,而不是一个常规的答案,比如可乐罐除了喝还有什么用?另一个最近的例子:家人决定端午节去北京旅游。除了加入一个团体,你还可以让孩子想想在北京周边还可以做些什么。
例如,北京有许多博物馆,所以你可以去参观博物馆。有胡同,可以来个胡同游;北京还有烤鸭可以来一次美食之旅,这是旅游上的创新思维。
联想思维就是寻找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比如用两个不同的词造句,找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你的宝宝把蜘蛛和妈妈联系起来,因为蜘蛛头上戴着蝴蝶结,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联想思维。
所以,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模式,但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