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运动所酿造的首支部队,实际上是由弗兰芒人,弗里斯兰人以及英国人构成的,这些人在1147年的4月乘船出征,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渡地中海,在这一段海上航程中,他们在葡萄牙遇到了风暴,于是就停泊在了波尔图,这是一个葡萄牙的港口城市。

在波而图,这些人遇到了由葡萄牙的亨利所派遣的一位特使,这位亨利事实上是一位法国爵士,而他将在以后成为葡萄牙的首位国王。亨利劝说这些十字军参与围攻里斯本的战役,因为在当时里斯本尚在穆斯林的手中。

十字军们接受了这个提案。

我们现在来分析这些十字军为何从出征到巴勒斯坦,中途转向,开始准备参加里斯本的攻城战,基本上可以找到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基本上也是目前的公认看法,因为除了这两个之外,基本上很难找到合乎逻辑的其它理由。

首先,十字军们获得承诺,在城破之后,他们可以参与劫掠。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劫掠敌方城镇是一个惯例性质的补给方案,应该说,这也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远征军获取补给的一个重要来源,当然劫掠衣物食物的时候,放着珠宝钱币之类的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现实的,所以这种劫掠通常是相当彻底的。这意味着如果攻陷了一座富裕的城镇,军队中的每一个士兵的战利品都将会相当丰厚,而里斯本就是这样一座城镇,这是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所以显然,这种巨大的物质利益,是很有诱惑力的。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一位葡萄牙的主教对十字军们说,他们在这里进攻穆斯林,将得到同他们老远的跑到巴勒斯坦去进攻穆斯林完全等同的精神及信仰方面的满足以及授权。所以我们看到这种逻辑再次出现,而且这一次的表现相当典型,既然进攻中东腹地的穆斯林和进攻里斯本的穆斯林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放着这里不动,非要固执地跑到埃德萨或者大马士革去呢?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最终,这支十字军队伍参与发动了里斯本的攻城战。从这场战役的结果来看,十字军们的援助,是这场战役获胜的关键,而攻陷里斯本,则成为中世纪的葡萄牙王国最终得以成功建立的决定性条件,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这支十字军队伍,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葡萄牙王国,至于会不会有现代的葡萄牙,这就不大好说了,历史很难假设。

攻陷了里斯本的十字军们随后停留在城内度过严冬,严冬过后,一部分人继续向东方进发,要完成他们最初的目标,而另一部分人,据说是更大的一部分人,则要么带着战利品打道回府,要么开始在葡萄牙定居。

那么我们从这个葡萄牙事件中仔细品味一番的话,还是能体会出明显的,如前所述的,变形的味道。十字军里的一部分人,据有关资料的说法,是大部分人,显然认为获得战利品以及在离家不太远的葡萄牙成功击溃穆斯林,是等同于艰苦远征到圣地,去解救埃德萨以及十字军邦国的,我们都不难体会到这是一种取巧的做法,但是这个做法在逻辑上是找不到漏洞的,远征我们参加了,异教徒穆斯林我们也打了,也成功击败了,那么我们的承诺岂非,也就完成了?还有别的什么吗?

确实没有了。

那么教皇和直接发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国王以及贵族们,对此又会有何感想呢?我想他们在感性上,是无法认同这种做法的。因为教皇的演说说的很明白,再一次东征的原因,是因为埃德萨悲剧啊,是因为十字军邦国处境艰难啊,怎么你们搞了搞,在葡萄牙打了一仗,就结束了?你们的任务还没做完哪,其实甚至还没开始啊......

显然十字军士兵们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或者说,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们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看成了一种契约似的应尽义务,那么所有的契约都有责任和利益获取两方面的内容,啊,所有的正常和公平的契约。那么这个契约是和谁签的?和教会和教皇签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攻击穆斯林,获取相应的物质以及信仰两方面的回报。显然里斯本一战,让他们完成了他们的责任,那么他们就可以带着战利品,和精神上的荣耀感,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或者定居在葡萄牙。

但毕竟还是有一小部分人,继续踏上了他们的远征之旅,去面对前路上漫长的艰苦和血腥。那么对于这些人,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猜测,比如动机之类的,正如我们此前对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将士们所做过的分析,这些分析也同样可以放在这一批坚持远征的人身上,首先他们显然有更完备和忠诚的信念和责任感,其次他们也可能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利益动机,比如在中东获取更多的领地或者财产之类的想法,这些我们以前分析过,这里不再重复。这里需要重复的可能是这样几句话:

长时期以来有些论调习惯于把历史人物或者什么什么人物简化成皮影戏,据说现在改名叫辽剧了,每个戏中的人物都只有一个平面,这个平面要么是永远正确不食人间烟火,要么是超级全宇宙无敌的卑鄙无耻,比如说你看京剧,曹操一出来就是个大白脸,刘皇叔出场那就是英明神武满面红光外带儒雅风流,你要问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刘皇叔他是皇叔啊,套着汉天子的亲戚关系,起兵逐鹿据自称是为了把天下再还给老刘家,当然皇叔自己就是老刘家的一份子,按老百姓被儒了好几千年的习惯思维,自己家里人起兵造反怎么也比让老曹家弄过去合理合法啊,再说人家刘皇叔说是要驱逐汉贼的,起兵不是为了当皇上搞暴乱,是忠臣,这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是多维的,不是能够简单平面化的,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他的正义感和良知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战胜自己的私心。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恐惧感,而是因为他能因为良知,而克服自己的恐惧。

所以我们假设当年的十字军们,在信仰理想的动机之下,还有颇为复杂的现实利益的动机,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人性的正常体现。当然那些唯利益说或者抢劫说的支持者,可能整天日思夜想目不暇接的都是大白脸,或许还有小白脸,于是以己度人,这个并不奇怪。

我只能说,人和人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信仰,是造成人和人之间的不同的根本原因。当然这问题还可以问下去,比如说,为什么人和人会有不同的信仰?如果你把问题问到这个程度,起码说明你很会思考,再次说明你有思考是非的能力,当然,这不意味着你一定会有一个正直的是非观。

从理性回答这个问题无非两点,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这个回答其实并非回答,只是一个敷衍,因为接着会引发一个实际上重复的问题:为什么基因和后天环境不同?这个问题,理性已经无法回答了,无非随机性,偶然性那套东西,那套东西本身还在等着,和期待着其它更聪明的回答,就像达尔文在等着和期待着生物考古学的惊天大发现一样,好接上他想都不愿想的中间代无敌大黑洞,到底是等来了,比如生物大爆炸......所幸老达死的早,不然真的看到了会很痛苦的,人最艰难和痛苦的,莫非面对着自己的信仰的全面崩溃,所以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是老达极力反对的突变论现在一跃成了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反正打扮打扮,多大岁数长得如何就别说了,最关键的是能让进化论的信仰者继续美滋滋的躲避着信仰崩溃的危机,捂上眼睛,世界就是清静的,那个,观测结果不是和观测者有关吗?你既然能一下用波的方式观测电子,一下用粒子的方式,而且你立刻就得到了和你观测的方式有关而且完全符合的观测结果,我为什么就不能一下闭眼一下睁眼?或者一下闭嘴一下张嘴?这叫量子态,简称量子态度。

这个逻辑,其实符合逻辑,你说是吧?态度这东西,是可以变滴,是可以量子化滴,是合理滴,而且实际上是唯一合理的,逻辑方式。这东西要是不合理,那科学家们在电子观测室里都变成了精分,那个很不好玩,逻辑是无论如何要延续下去的,我们用量子态度,来解决电子的问题,逻辑需要的是不断的统一,再发散再统一,电子这东西实在在实验室里统一不了,但我们还有量子态度,这就可以统一了。

于是我们看到,远征巴勒斯坦,在量子态度面前,基本上变成了攻打里斯本,波粒两像都能统一到电子身上,攻打里斯本和攻打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有何不能统一的?它就是一回事嘛,这只是个量子态度的逻辑问题而已。

逻辑,真的很精彩。它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你从来都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把你带到荒谬的那一面,残暴的那一面,邪恶的那一面,而且万劫不复。理性是无法论证良知的,我想这就是根本原因。当然你未必真的看得懂这句话。

很久之前我曾经看过一篇讲述一个期货交易高手的文章,这个人做期货很久了,从白手,做了几年,做到富翁。如果说他从白手做了几个礼拜做到富翁,那么他后来的惨败,就丝毫不值得惊奇了.......这句话可能还是有不少同学不懂。但是他做了几年,做出了很大的名气,识货的人还是有的,所以他出名并不奇怪,但是在如此的高手面前,有一笔交易,这笔交易让他迅速回到......三年自然灾害期,他最终在剩下几百万的时候离场了,所以他的确是高手,有人说这个人,还可以卷土重来,因为他还有重新来过的那一点点剩下来的资金,卷没卷土,这个我不知道,文章里没说,文章里说的,是他留下来的一句话:

当我回头去看的时候,我发现我一直在一个上涨的趋势里做空,我真的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那样去做。

同学们明白吗?

回答明白的,都不明白,思想简单,不知所谓,你可能想说贪婪?那是新手错误,这个人在期货市场活了几年,而且惨败前.....回头仔细读读。

回答不明白的,还可造就,仔细读读波粒两相性的相关资料,不难读懂。逻辑越过界线,叫做杯具。

界限是什么?是你从懂事开始就开始朦胧意识到的,良知,那个最淳朴,无法逻辑其来源的,是非标准。

上涨趋势一目了然,是非,也常常如此,可是,这两件事情,都经不起无限深入的逻辑。你知道深入的时候你会缺少什么?你会缺少最简单的,“回头去看”。

古人云:蓦然回首。

首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在无限逻辑面前,造就了葡萄牙,那么第二次东征会失去什么?你想到了没?

“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怎么说,可是这件事情就是不对,绝对不准你去干。”这是祖宗正史里,一个忠臣对天子说的话的白话译文。难得一见的洗具。

好吧,懂也好,不懂也好,对于接着阅读历史记述,并无碍,真相都是简单的,诡计才复杂,诡辩也复杂。所以下一章,我们接着看一看国王们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力部队的经历。

当然正如我说过的,看到这些历史事实,只需要识字能力,思考历史,需要很高的修养,逻辑嘛,祝大家在逻辑中好运。

作者:andyty2009 提交日期:2011-09-30 23:50

更新一章,显示错误,现在没出来,能不能出来不确定,所以等等看,回头还没有,再补发。

作者:andyty2009 提交日期:2011-10-12 04:39

康拉德国王在德国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从他的整个国土上召集的,总人数大概在20000人上下,我们知道在欧洲的中世纪,这是一支极为庞大的军队,事实上在现代欧洲,这同样也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1147年的5月下旬开始启程,遵循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行军路线,沿着莱茵河进发到雷迪斯本,再接着进发到多瑙河畔。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少年,随同康拉德国王一同出征,这位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未来的腓特烈一世帝王,腓特烈一世此时还未成年,但已深得其叔父的赏识和信任,并于此已授其正式官职。

德国人最终在9月抵达了君士坦丁堡,此前他们一路和平的穿越了匈牙利,但是在进入拜占庭帝国边境之后,开始同帝国军队发生冲突,这些冲突规模不大,没有演变成全面的战争,但是多有发生。这个情景我们似曾相识,因为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历程中,同样的事情同样多有发生,于是拉丁人和希腊人之间再次出现了摩擦,这个摩擦甚至在德国人进入君士坦丁堡之后继续延续,最后甚至发展到康拉德公然威胁说,他要中止十字军东征,直接派军队把君士坦丁堡攻下来,当然这事没发生,我们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实发生,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最终经过商谈,德国人同意尽快启程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因为在后面,法国人的东征先遣队已经开始进入拜占庭的领土,而这支队伍同拜占庭军队之间同样麻烦不断。

如此这般,西方佬们再一次成了拜占庭所厌恶的野蛮的敌人,而希腊人,则再一次表现出了他们的背信弃义以及卑鄙无耻,当然,这句话是从他们当事双方的角度所分别阐述的,对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各位同学对这件事情又有何看法呢?这个情景直接就是第一次东征的翻版,所以它必然存在着其内部根源,这个根源究竟是什么,其实早就分析过,那么到了第二次东征,这种相互厌恶和仇视显然更为剧烈,因为我们知道自十字军邦国建立之后,拜占庭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其敌人的面目出现的,既非友方,甚至都不是中立方,这显然会让双方的嫌隙更为加剧。那么拜占庭为何仇视十字军邦国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邦国建立在原拜占庭帝国的地盘上,当然这是希腊人的想法,那么拉丁人的想法是,他们的邦国是建立在原穆斯林的地盘上,和你拜占庭有什么关系?你拜占庭的地盘是丢在穆斯林手里,而且丢了很多年,你们自己也正被穆斯林打的嗷嗷直叫,连君士坦丁堡能守住多久都不好说,我们来了把你们的危局解了,还有义务把那些地盘还给你们吗?还了那是莫大的情分,不还那是正当的本分,你有什么可不满的?我们东征难道是为了光复你拜占庭帝国的荣耀吗?我们东征是为了攻击穆斯林夺回圣地,你不出力,还背后下绊子,你算什么东西?你不正是卑鄙无耻的背信小人吗?

所以双方各自表述,这件事情显然会延伸到其它方面,因此在拜占庭境内的冲突,几乎难以避免。领土争端这东西历来都是本烂账,各说各的理,那么在西方佬同拜占庭帝国这件事情上,大家又会不自觉地对谁更同情些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个人不想在这里表述太多我个人的观感,因为针对领土问题,这种烂帐事情,任何轻易表述都是不成熟的,但我想如果你正在决定自己的立场的话,不妨多想一点,想这样一个问题:

十字军东征,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危机,这一点,拜占庭和西方佬们负有同等责任,这不是西方佬自己的任务,但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的东征中,拜占庭基本上是阳奉阴违以及拉拉队政策,甚至经常连阳奉都没有,拜占庭人对十字军怎么看,这个一目了然,去看看那位安娜公主的传记,应该说这个传记还真不是一文不值的狗屎演义,它至少毫不犹豫的清晰表明了在当时,拜占庭皇室到民间对十字军的立场和看法,显然是非常敌视的。那么西方佬们在亲身经历过之后,一致地对拜占庭痛骂不止,这个并非无理取闹,安提阿那件事情,皇上就做的极不光彩,而且事后对安提阿邦国,那是念念不忘无所不用其极,这些我们从前面关于安提阿的记述中可以见到一些,但不是全部,因为那个不是历史主体,至少和我们现在这个记述主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我没有做更多地论述,因为安提阿的首要敌人,依然还是穆斯林,所以拜占庭在背后的捅刀子下绊子,这些烂事不值得花费太多笔墨。

我们不要忘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在拜占庭帝国皇帝的殷切呼吁下,产生的,乌耳班教皇的那段演说词,清清楚楚的表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简单说,亚历克修斯把事情搞出来之后,自己立刻躲在后面扮起了拉拉队,以及黑手,让傻呼呼的西方佬们在前面冲锋掠阵,流血流汗,他跟在后面找便宜,甚至在一开始就搞出了一大段借西方佬之手,还帝国风采的算盘闹剧,你还真把西方佬当傻子了,帮你解了危局不够还要全部无私奉献?

显然西方佬不是傻子,东南西北都不会找到这么傻的,所以安娜就开始痛恨的咬牙切齿啊,这个很自然,人性的正常反应,这些西方佬不肯听父皇的话啊,这不气人吗?你们是不是故意来气我们的?你们来是不是就要搞垮我们拜占庭帝国的?啊?你看,这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以及情绪表现,尤其发生在公主身上,显得更加自然。当然,笔在她自己手里,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还需要顾忌什么历史记载的客观性道义责任吗?她会吗?再说人家是给父皇写传记,顾及你什么西方佬的狗屁道义公正?有必要吗?

没必要。就这么写。

那么反过来说,拜占庭诸位皇上们,有没有道理可讲?有没有生气的正当理由?有没有摆弄政治权谋来对付西方佬的合法公正性?有啊,首先,谁顶着穆斯林妄图一统欧洲的军事扩张的巨大压力这么多年?我拜占庭啊。你们西方佬在干嘛?你们不是在那看吗?你们还和我们搞得剑拔弩张的,这不是正宗的背后捅刀子吗?那么我们背后再捅你们几下,有什么大不了的?扯平啦。你说你们怎么一路东征,我们拉拉队?你还讲理不?好歹我们扛着穆斯林这么多年,现在轮你们扛几年,有什么不对?吃力活都让我拜占庭自己干?

所以要说吵架,拜占庭的声音也一样大,再说你要考虑到,意大利那块地方,确确实实是波西蒙德他爷俩给搞去的,而且是真的直接从拜占庭手里搞去的,再而且波西蒙德就是十字军的一个领袖,更而且还美滋滋的在安提阿做起了领主,你让拜占庭的皇上们看着能不生气吗?

所以两面都生气,生气了就要摩擦,所以这个摩擦只要两面人一见到,就会立刻发生,彼此看着都不顺眼,它能不摩擦吗?

好在摩擦归摩擦,君士坦丁堡这地方还没出什么事,暂时还没出什么事,康拉德也确实很快就带着兵离开了。皇帝曼纽尔则派出了他的瓦兰吉卫队的首领来作为十字军的向导,当然这又和第一次东征时亚历克修斯的举措如出一辙。

大军行至尼西亚,康拉德国王把他的军队分成了两部,一部主要由非战斗人员组成,被指令继续沿着海岸线前进,尽量多的行进在拜占庭帝国的境内。另外一部则由战斗人员构成,由康拉德亲自带领,直接杀进了穆斯林的境内。这支战斗部队在10月15日正式起行,并在几日后,突进到土耳其的疆域内。

这里可能还是有必要不厌其烦的重复一次:十字军并非臆断当中的纯粹的军事力量,十字军这个称呼当中包含着一个军字,这是历来的传统的翻译方式,翻成中文就是这个样子的,当然祖宗历史中打仗无非政治目标,出征的都是军队,不是战斗人员的就是后勤人员,不会有什么非战斗目的的平民,妻妾歌舞团之类的有时候还是有的,但那个也不是非军事目标的平民。刘备逃亡的时候确实带了不少平民,据说这些平民还是自愿的,自不自愿我们先不细说,没多大意思,有点意思的是这些平民后来命运如何,我见过的史书里没有提到的,提到的都是后来刘备如何逃出一劫,孔明如何政治天才促成了和东吴的联盟才有了赤壁奇迹......等等,草民的命运说得少。

时人所论帝王天下思想统一这个问题,一般喜欢归因于始皇帝,我看不尽然,或则不然,列国当年的分分合合,合纵连横,两个口舌游遍列国,以政治利益为诱饵,翻掌为云覆手为雨来鼓动各个大小诸国的政治变迁,对于所谓的思想绽放,实在不是什么有力的注解,当年的百家争鸣虽然灿烂,看来也不过昙花一现,政治争斗的略微间歇里出现的思考机会,转瞬即逝,惜哉儒学这个瑰宝,当时还没有识货的,究其因,不过是走在了时代帝王的前面,过于超前,孔老夫子的悲剧也正如那位著名画家,死前穷极潦倒了一生,死后作品大为绽放......遗憾。

惜乎,据文革中的称呼“孔老二”。

但是刘备当年是逃跑,十字军这个是出征,大相径庭,再次,“军”字不恰当,容易引入歧义,事实上,当时的十字军队伍,包含着大量的平民朝圣者,以及妇孺儿童,还包括军事人员所携带的家眷,妻儿老小,也包括领主的家眷,也就是军事首领的家眷,这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记述里面略微提过具体的事例。

所以十字军队伍,不是严格的军事化队伍,他们携带着大量无军事目的的平民,这是因为十字军东征,第一优先的并非军事行动,而是信仰行动。

所以不要因为中文翻译里面的那个“军”字,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一个严格军事化的军队。

这个问题事实上在以前的记述里早已澄清过,这里再说一次,因为这里遇到了这个相关的分兵事件,重复说明希望有助于大家的理解,知道当时真正发生的是什么,而不是望文生义,胡编乱造的臆想。

正因为队伍中有着庞大数量的朝圣平民,所以康拉德国王才搞了这个分兵事件,至于这种分开来分别进发的手法是不是合理和英明,那要诸位自己品评了,我的看法简单说,一方面这可以保证战斗部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可能让平民们处于无保护或者至少保护不足的状态,当然非战斗分部当时也指派了必要的军事保护人员,而且从后面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这些军事保护人员还是很尽职的,而且显然康拉德国王所分配的这些保护人员的数量也绝对不是仅仅做个面子,而是确实发挥了实际效用。

我的理解是,康拉德国王的计划还是周全的,他也为这些朝圣平民做了充分的顾及和计划,他甚至至少也考虑到了通过战斗部队来吸引穆斯林的军事力量的注意,从而让非战斗部队更加安全这个基本策略。他只是没有料想到,战斗分部,亦即主力精锐的际遇,究竟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