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元宵节北京有哪些特色活动?庙会?元宵节?反正要有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就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晓”,所以他们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朝的开始。在春回的夜晚,人们庆祝这个节日,庆祝春节的延续。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根据中国的民间传统,在这明亮的夜晚,人们点亮成千上万的灯笼来庆祝。出门赏月,点灯放火,赏灯谜,吃元宵,合家团圆,欢度佳节,都是享受。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繁荣。宫殿里和街道上到处都挂着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代大诗人陆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写过元宵节燃灯的盛况,说“汉朝群星陨落,楼台如悬月。”

“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于宋代。南宋时,都城临安每到元宵节都会做灯谜,猜灯谜的人也很多。当初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让人猜。由于谜语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元宵节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带馅的。馅有豆沙、糖、山楂、各种水果料等。,吃的时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们称这种食物为“漂浮的紫苑”,后来他们称之为“汤团”或“汤圆”。这些名字“团圆”音相近,意为团圆,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幸福,人们也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有些地方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数参与者是女性。他们结伴而行或靠墙而行,或过桥而行于郊外,为的是驱走疾病,消除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节日都增加了打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间表演。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海峡两岸流行,在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年年庆祝。

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正月十五,和尚们观舍利子,点灯拜佛,让所有的士绅和老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曾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元宵节的节日和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大。就节日的长短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从八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一共十天。与春节相连,白天是城市,热闹非凡,晚上灯火通明,蔚为壮观。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灯光,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龙、舞狮、旱船、踩高跷、跳秧歌等“百戏”,但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几个有趣的传说:

灯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到处都有许多凶猛的鸟兽伤害人和牲畜,所以人们组织起来打败它们。一只神鸟被困并降落在地球上,却意外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射杀。天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他马上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了地,把所有的人畜财物都烧了。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苦,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湘云赶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当头一棒。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装饰房屋,放鞭炮,放烟花。这样天帝就会认为人被烧死了。”

大家点头说好,就准备分头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往下看,发现连续三个晚上,世界都是红色的,噪音震耳欲聋。他以为是大火的火焰,而且很快。这样,人们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一成功,每家每户都在正月十五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

汉文帝为纪念平陆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纪念平陆而设立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婴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惠帝死后,独揽朝政,把刘的世界变成了鲁的世界。旧朝臣和刘的宗室深感愤慨,但他们都害怕的残酷,不敢说出来。

吕后死后,朱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大将军的家中,他们秘密集结,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的江山。

这件事传到了刘氏宗室的齐王刘囊的耳中。刘囊为了保护刘的国家,决定与朱吕作战。然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波和陈平,并计划除掉吕禄。终于彻底平定了“朱吕之乱”。

谋反后,群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为帝,称他为文帝。文皇帝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禄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北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流行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东方朔和元宵女孩

这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宠臣,他善良、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好几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为武帝折梅花。一进园门,就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冲上前去帮忙,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妹妹。自从入宫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年春天来临时,我都会比平时更想念家人。我觉得在父母面前,宁死也不孝顺。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向她保证会努力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离开皇宫,在长安街上设立了一个占卜亭。很多人都争着找他占卜。没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烧我们”的签名。顿时,长安城内一片恐慌。人们正在寻求灾难的解决方案。东方朔说:“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三天的晚上,火神会派一位红衣女神来拜访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写的诗给你,让皇上做点事。”说完,便扔下一根红柱子扬长而去。老百姓捡起红帖,赶紧送到宫里报告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长安正在抢,内廷正在被火烧,火烧了十五天,宵夜红了。”他害怕极了,急忙邀请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想了一会儿,说:“我听说火神喜欢吃汤圆。宫里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让元宵包饺子。香火和供品万岁,命令京都家家包饺子,一起拜火神。然后告诉臣民十五晚上一起挂灯,全城放鞭炮放烟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让玉帝上当。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看灯,他们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梁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他按照东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五,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看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讶地大叫:“元宵!元宵节!”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经过如此忙碌的一夜,长安平安无事。汉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为火神做汤圆,正月十五全城张灯结彩,燃放烟花。因为元宵做的饺子最好吃,所以人们称之为元宵,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庆祝元宵节。大部分地区的风俗都差不多,但每个地区还是有自己的特色。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为一种食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代,一种新颖的元宵节食物在民间流行。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漂浮的紫苑”,后来被称为“元宵”,商人也称它为“元宝”。元宵,或称“汤圆”,里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皮、核桃仁、坚果、枣泥等。,并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以素食,风味各异。可以煲汤、油炸、清蒸,寓意大团圆。陕西饺子不是包着吃,而是“卷”在糯米粉里,或煮或炸,热乎乎的,圆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