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网络语言的论文(言语社区理论)得高分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

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渐进入数字化的存在状态。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会对我国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将通过对网络语言特点的分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

1.介绍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传播这一全新的高科技传播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以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极大地影响了21世纪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为了提高输入速度,网民们对一些中英文词汇进行了改造,随意链接、镶嵌文字、图片和符号,创造了大量的汉字、数字和英文字母。互联网是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媒介,决定了网络传播语言独特的语言模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和推动。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并探讨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传播是指通过网络聊天、电子邮件(e-mail)、BBS(电子公告板)、电子论坛(电子论坛)、E-message(短信息)等新型传播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际传播。网络语言受其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制约,具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一些特征。网上聊天作为一种书面会话形式,决定了它具有书面英语和口语的双重性质。

2.1词法特征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非正式文体,更喜欢使用缩略语、俚语等非正式词语,甚至随意编造一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基于时间的,这就要求网络通信必须快速高效。在这种背景下,英语和汉语都被接受和使用,缩略语和缩略词的大量使用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谐音词出现: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容易输入和谐音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速度,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时,一般不做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的默认条件下按回车键,这就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并在网络的特定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为传播。

1)英语谐音:用谐音字母表示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甚至一个句子。如:r=are,b=be/bee,c=see,o=oh,oic= (ooh,我明白了),icq=(我找你),等等。

2)中文谐音:酱紫长这样。菌男:帅哥,无幸福美女,班长/斑竹/斑竹:版主,也就是聊天站,网页或者论坛的管理者。大虾,男主角的外号,指的是网络高手。

3)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1573痴情,360想你,886说再见;3166表示“Sayonara”(日语),意为再见。775亲我,55555 ~呜呜(他在哭),8147别生气,520爱你,987对不起,9494只是,等等。

2.各种被“网虫”随意使用,却在圈内得到认可的缩写。

这些缩写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电传和传真的英文缩写,或者用数字代替字母的缩写。如USA,HK(香港),BF(boyfrtiend);gf(女朋友);pls(请),Xmas(圣诞节),F.O.C .(免费),stu(学生)?L8R(后来);b4(之前),cu2(Seeyou,too);IMO(依我看)依我拙见;Rotfl(笑得在地上打滚)笑得很厉害,一般用作旁注;PMFJI(恕我冒昧)请原谅我的冒昧;TIA(提前感谢)提前感谢。等等,不胜枚举。

3.广泛使用表情符号。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无法面对面交谈,所以用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来表达情绪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之后,已经发展成为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系统。

比如代表肢体语言的符号,比如T-T代表眼泪,∧_∧/代表欢呼,∧代表快乐,嘴角上翘微笑;: ()不高兴,嘴角向下弯;等一下。网络上也有表达言语行为的符号,如://叹息(叹息的动作)、//佩服(羡慕的表情)、//咧嘴(咧嘴)、//安慰(安慰)。在一个单词前加上“//”就变成了一个言语行为。

2.2语法特征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略被广泛使用,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特别是作为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往往是“不在”的。这从下面几个常用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1.offline?2.忙吗?收到我的电子邮件了吗?4 .离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有交际价值。

2.句子的第一个字母通常是小写的。如:1 .嗨,朋友。2.uc?3.你的名字?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比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大多数“网瘾者”都喜欢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达对对方观点的赞同或欣赏时,也经常会用到几个感叹号。特别值得研究的是,为了营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一些专家经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如果茹女士在回答你想我吗?有时候,我经常熟练地打出这样的字幕:我…

4.互联网专家经常使用双关语,拟人,隐喻,吹嘘和提喻。比如:

—可以邀请u 2跳舞吗?非常乐意。

我现在能抱你吗?这里的Hold是一个双关语,因为它既有“牵手”的意思,也有“拥抱”的意思。

5.从句式选择来看,网络英语中简单句、复合句、祈使句使用频率较高,被动句、复合句使用较少。当然,句型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英雄在解说、解释或辩论、推理时,经常使用复合句。比如“依我看,你是不对的,因为每把剑都有两个刀刃”。(在我看来,你是不对的,因为每把剑都有两个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中,网络语言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成为现代社会语言变革的主导力量。

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

语境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情境,语言往往因使用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对语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侧重点不同。例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Hymes (Hymes 1974)精辟地总结为说话:s代表设定和场景,p代表参与者,(谈话的参与者),e代表目的(谈话的目的和结果),a代表行为顺序(信息的形式和内容),k代表关键。(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工具性(用什么语言),N代表解释的规范(不同情况下要遵守的规则),G代表体裁。以韩礼德(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将语境因素分为三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根据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分析网络语言是如何在特定的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交际的。

情景语境是指与交际有关的人、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因为“语境”是一种心理产物,是听者对世界的假设之一。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实际的客观世界,限制了对话语的理解。”(斯珀伯& ampWilson,1986: 107—108)这句话非常恰当地描述了网络上这种特定情境下的交流行为,因为网络交流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完全陌生人之间的对话,而网上了解对方的唯一途径就是查询个人信息,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能是虚构的。因此,传播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传播中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网络交流的主要场合是以OICQ、ICQ、BBS、E-message等形式出现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线会话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远的广的,什么都可以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各种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一个聊天室跳到另一个聊天室。在一个聊天室里,你可以一对一交谈,两人或多人互相交谈,自言自语或做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语旨是多样化的,是可以选择的,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会话的话语方式主要是非正式口语,但以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描述。也就是说,网络会话的本质是口头会话,只是以书面的方式呈现,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文、英文)和数字符号组成。这是网络语言传播区别于其他话语模式的一大特点。

在日常交际中的人际交往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语言,作为语言的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转化为由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颜文字,让看似冰冷、没有直接情感交流的键盘交流充满了人情味,生动有趣。

4.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元(2000: 18)在其著作中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也只能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语言因其鲜明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稳定的言语社区。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言语社区逐渐形成。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公告板)一天有上千的访问量。除了搜索信息,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社会因素决定的?这些语言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品种会给原有的语言结构和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作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是进入信息时代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反映。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距甚远,对语言的感受可能令人发指。中英文夹杂的网络新词的出现,数字和符号的使用,似乎预示着一个数字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互联网在以其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国界的同时,也在让英语成为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互联网比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都更促进了英语的普及。如果不想被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在这个必须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其他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正在成为一种“方言”。高科技、高信息建立的网络帝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同时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英语以难以想象的光速席卷了所有的语言异质。

5.结论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明确指出:“任何时候,与表面现象相反,语言不能脱离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其社会性是其固有的特征之一。”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言社会,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中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多语社会,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现象。新一代网络人见面打招呼说“嗨,你好”;分别说“拜拜,再见”;致谢时说“谢谢”或“3x”。在这个言论社会,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创造新的用法。语言的突破一旦被大家认可,很快就会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起源于自由的网络空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有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渗透到现实世界。

语言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在一个新的时空里扩展,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风格、社会心理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宣告了语言的变化,中国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状况就是边缘化的开始。

如果我的分数至少200分,你就加分,好的话会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