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儿童游戏充值巨额消费事件的发生?

据报道,一张“另类欠条”昨日在徐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走红。借条上的借款人是个孩子。因为打游戏欠了妈妈6000元,他会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来“还债”。欠条里,列有详细的学习成绩扣分指标和各种家务劳动的报酬价格。

后来才知道孩子今年才10岁。他用妈妈的手机打游戏,通过支付宝充值,短短8天就花了1.2万元。最终,妈妈在公益组织“反网络游戏诈骗与收费联盟”的帮助下,从游戏运营商那里拿到了6200元的退款。母亲说,让孩子写下欠条,一是让他记住教训,二是帮助孩子克服游戏瘾,把精力回归到学习和生活上。

对于这一做法,公益组织创始人韩颖律师表示,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提供服务时,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用户注册信息一致的银行账户。《民法》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有权主张撤销超出其行为能力的交易金额。

对于此事,张女士表示会吸取教训,以后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不过,她也提出了疑问。现在孩子这么容易接触网络和手机游戏,游戏运营商是否应该制定更严格的准入制度?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加强监管?

律师杨颖说,张女士的经历暴露了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领域的漏洞。目前联盟主要针对个案进行维权指导,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意识。下一步,联盟将努力推动游戏厂商和运营商强化社会责任,从技术层面完善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的实名注册制度审核,防止未成年人轻易绕过平台设置,产生与其行为能力不符的交易行为。该联盟还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真正为儿童建立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