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到底给人们什么启示?
兄弟连的节奏比较明快,集与集之间因为是一个连队所经历的一系列按照时间线排列的战役,因此人物之间有连续性,辨识度也高,而且都是二战中耳熟能详的战役,也取得了很高的业界评价和收视率
而太平洋因为叙事呈散点式,更大地强调士兵的内心感受(比如更从迫击炮手、担架手(尤金)这种非直接肉搏人员的观点去描述他们的感受),而没有表现日美军双方的相互攻守,以及在一个号称两亿多的电视剧中放入了超过观众预期的文戏(经常有人说,这2E到底花哪里去了?),因此收视率并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期
记得以前看《锅盖头》的原著,里面有一段话(大意)说道:不管是《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西线无战事》这些反战电影的拍摄初衷如何,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它们的最大效果就是拥战,他们让我们更渴望杀戮
但我认为《太平洋》电视剧想制造的“反战”的效果,真正地达到了反战的目的
制作方很勇敢地用了3/10的比例来表现不知名的贝里硫战役,正是表现了战争本身的荒谬:哪怕是人类史上唯一的一场“正义”的世界大战,依然没有违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本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在陆战一师付出死亡超过三分之一,伤6500的代价将之夺取以后,却马上认为这个岛并不适合作为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中转之地,并永远不被作为任何军事用途。对于一线战斗的军人来说,他们只是一个个体,一个死亡10万的战役和一个死亡1000的战役,不管伟大与否,施加于他身上的残酷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上层建筑用一系列纪念碑和勋章来定义的崇高,对于他们又有一毛钱的意义吗?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宣布战争结束时,医院里伤残者的痛苦,看到的是尤金这样的热血报国青年如何再战争中迷失自我但又备受折磨,甚至希望把自己变成野兽以逃避精神上的痛苦(第七集挖金牙情节);莱基如何写那一封又一封的想寄出但又不敢寄出的信件;巴斯龙如何在盛名之下依然选择回到战场。就像老兵所说的“我把我们成为蠢蛋陆战队员,我只希望我们每天能穿上干的衣服,而不是老鼠一样地生活”,“这是一场罪孽深重的恶心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