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评:轻薄真的是游戏本的未来吗?
不可否认,笔记本的轻薄化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游戏本身来说,轻薄真的能带来体验上的巨大提升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IT168笔记本频道也策划了一期游戏本的横评。参与横向评审的机型包括基于Max-Q方案设计的第一台华硕ROG ZEPHYRUS(GX501),两台外星人15,一台搭载GTX1080max-Q的ALW6550
本次评测将从A/D平面、B/C平面、接口、重量/厚度、基准测试、游戏测量、散热等维度进行全面对比。因为两款外星人15的外观、接口、重量/厚度、内部结构完全相同,所以在评测中只展示ALW 15c-D 25的高配版。
一.模数分析
A面上外星人15的设计很经典。虽然中间稍微改动了三叉戟线和灯条,但是铝合金材质的银色表面和具有反光效果的异形小脑袋一眼就能认出来,辨识度极高。
ROG GX501在整个ROG游戏家族中几乎是一张全新的面孔。A面有两个绘制纹理的方向,纹理基本以左上右下的线条为界。左边区域的线倾斜45度,而右边的线是垂直的。绘制纹理的两个方向让整机手感极佳,左边有一个巨大的浪子眼。
外星人15也是D面上的家族设计。窗户上部既是左右风扇的进风口,也可以为里面的CPU和显卡散热。值得一提的是,窗户上的网孔是熏黑的,做工非常精致。另外,为了达到视觉上的统一,大部分的D面也是银色设计。
ROG GX501的D面很简单,除了左右两边的上边框有一个散热开口区,基本没有散热开口。配色沿用整体黑色,右下角印有logo标识和英文全称。
ROG GX501的独特之处在于顶盖与D平面相连。提起顶盖,D面也打开了,不仅可以抬高上键盘,使其贴合手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内部硬件散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D面的开口较少。
总结:
对于A面的设计我不做过多评价,大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做判断吧。从D-plane的设计来看,外星人15比较传统,但是在细节上的做工几乎无可挑剔。ROG GX501的设计比较创新,但是D面打开后稍微用力就会弯曲变形,难免让人担心。
二、B/C平面分析
外星人15采用15.6寸FHD(1920×1080)雾屏,最大开合角度可达180度。
ROG GX501同样采用15.6英寸的FHD(1920×1080)雾显屏幕,但刷新率更高,达到120Hz,对于需要高刷新率的MOBA和FPS游戏来说非常不错,屏幕最大开合角度约为65438°。
除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外星人15的屏幕正上方还集成了Tobii眼球追踪器,支持Windows Hello面部识别、屏幕变暗、关闭屏幕/自动锁定、关闭AlienFX的灯光等功能,从实用角度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
ROG GX501的摄像头区域比较简单。
键盘一直是外星人的强项。2.2mm的长击键让打字体验一流。方向键和其他键的标准尺寸一样,可以在没有鼠标的情况下玩游戏时应急使用。另外AlienFX可以设置键盘背光。
ROG GX501的键盘向下设计,C面上部有大量微孔用于进气,在键盘手感上远不如外星人舒适。我猜这是因为整机变薄后键盘笔画被压缩了。虽然纵向加宽了空格键,但是对于游戏来说更重要的方向键尺寸缩小了。另外,键盘背光可以通过Aura RGB设置。
外星人的触摸板,左右键足够宽。
因为ROG GX501采用了下键盘的设计,占据了原来触摸板的位置,所以GX501将触摸板移到了键盘的右侧,大小也有所调整。此外,这款触摸板还支持一键切换数字键的功能。
总结:
屏幕上,外星人15和ROG GX501是15.6英寸的FHD显示器,GX501的刷新率更高,对于MOBA或者需要高刷新率的FPS游戏更友好。
因为外星人15集成了Tobii眼动仪,所以体验比没有眼动仪的GX501要好。
键盘方面,外星人15胜出,更适合长时间游戏打字,无论是按键还是键帽大小。ROG GX501因为下方键盘的设计,不得不将触控板向右移动,但增加的一键切换数字键是一个亮点。
三、界面分析
外星人15左侧接口有USB 3.1 Type-C,USB 3.0,麦克风和耳机插孔。
ROG GX501左侧接口有一个电源插孔,一个HDMI接口,两个USB 3.1 Gen 1 Tpye-A接口,一个麦克风/耳机二合一插孔。因为GX501的电源适配器插头是90度弯设计的,如果插头插上后没有向后旋转,会有点挡住HDMI接口。
外星人15右侧只有一个USB 3.0接口。
ROG GX501有一个lightning接口,两个USB 3.1 Gen 1 Tpye-A接口,右边有一个笔记本锁眼。
外星人15虽然左右两边接口很少,但是尾部集成了RJ-45网口、Mini-DP接口、HDMI接口、lightning接口、显卡扩展坞接口、电源接口。
ROG GX501尾部只有一个出风口,没有网口,视频输出接口较多。
总结:
外星人15虽然机身左右两侧的接口较少,但网络端口、视频接口、显卡对接接口等较多。,可扩展性更强。而ROG GX501受限于厚度问题,没有配备RJ-45网口和更多的视频输出接口,电源插座位置也比较局促。
四、重量/厚度分析
外星人15的裸机重量在3.5kg左右
ROG GX501得益于Max-Q的设计,整机重量控制在2.2kg左右,对于一款搭载GTX 1080显卡的游戏来说确实很轻。
加上电源,外星人15重量接近4.5kg,仅电源重量就接近1kg。
ROG GX501加电源后头部3kg,比外星人15加电源后轻1.4kg左右,电源也比外星人15轻。
外星人15的实测厚度约为26.38毫米..
ROG GX501厚度只有17.82mm左右
总结:
得益于Max-Q的设计方案,ROG GX501在重量和厚度上确实优于外星人15。性能级游戏本不再需要背上又重又厚的“名字”,玩家终于有了可以一直带在身边的游戏本。而外星人15 (ALW 15c-D2858s)也采用了Max-Q的设计方案,但是重量和厚度并没有减少。
动词 (verb的缩写)标杆管理
基准部分主要测试游戏本的CPU、GPU、SSD的性能。在测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三款机器的具体配置:
外星人15 (Alw15c-D2858s)搭载4核8线程i7-7820HK处理器,32GB DDR4 2400MHz内存,512GB PCIe SSD+1TB HDD,GTX 1080 Max-Q显卡。
外星人15 (ALW 15c-D2748)搭载4核8线程i7-7700HQ处理器,16GB DDR4 2667MHz内存,256GB PCIe SSD+ 1TB HDD,GTX 1070显卡。
ROG ZEPHYRUS(GX501)还配备了4核8线程的i7-7700HQ处理器,16GB DDR4 2400MHz内存,1TB PCIe SSD,显卡为gtx 1080 max——就像ALW15C-D2858S一样。
测试软件如下:
CPU测试软件为CPU-Z和CineBench R15,分别测试CPU的单线程/多线程性能。显卡用3DMark中的Fire Strike和Time Spy测试,SSD测试软件是CrystalDiskMark。测试软件是最新版本,显卡驱动都是385.69。
虽然i7-7820HK和i7-7700HQ的规格都是4核8线程,但是i7-7820HK的主频和最大睿频更高,三级缓存比7700HQ多2M,体现在分数上整体领先,但是幅度不明显。可以看出,虽然ALW15C-D2748和GX501采用了相同的i7-7700HQ处理器,但跑分并不完全相同。CPU-Z单线程成绩差距居然达到6%,而CB成绩全部领先GX501。
使用相同硬件却跑在对方前面的情况再次出现。ALW15C-D2858S和GX501都用的是GTX 1080 Max-Q显卡,但FS相差3%左右,基于DX12的TS测试要近很多。GTX 1080 Max-Q和GTX 1070的差距基本在6%左右。
三款游戏本的固态硬盘都运行在PCI-E 3.0×4模式。经查,ALW15C-D2858S采用512GB PM961,ALW15C-D2748采用东芝某256GB SSD,GX5065438+。SM961,PM961,消费级960 PRO/EVO都用三星北极星主控制器,只是闪存颗粒不同,所以性能差不多。从运行结果来看,SM961和PM961基本属于同一级别,两者的区别主要在顺序写入性能上。
总结:
性能方面,更高主频和最高睿频的i7-7820HK全面领先i7-7700HQ,但幅度不明显。显卡上,GTX 1080 Max-Q和GTX 1070差距并不大。SSD方面,SM 91和PM961。
三款游戏本的表现都不弱。如果非要说胜负的话,ALW15C-D2858S的CPU最强,显卡ALW15C-D2858S和GX501都是GTX 1080 Max-Q,SSD GX501。
六、游戏测量
在游戏测试中,我们选取了三款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进行测试,分别是配置要求不高的热门FPS网游《绝地求生:大逃杀》和经典单机大作《古墓丽影:崛起》。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绝地求生:大逃杀》和《守望先锋》都使用Fraps来记录特定场景下5分钟的平均、最大和最小帧数,《古墓丽影:崛起》使用的是内置基准。
《绝地求生:大逃杀》由于每场比赛的天气都是随机的,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性,我们尽量选择同一个天气(晴天)进行测试,如果不行就退出重新开始。跳伞地点也相对固定在地图右侧伐木场附近的小屋里。跳伞后,启动Fraps记录帧数。路线基本就是在屋子里找装备,然后出去开启伏地魔的状态,慢慢爬进伐木场。即便如此,ALW15C-D2858S和GX501,都是GTX 1080 Max-Q显卡,平均差距超过10帧,GX501甚至不如GTX 1070的ALW65438+。
如果守望先锋启动随机游戏,由于地图环境、角色技能等因素不可控,我们选择靶场作为测试环境,角色选择士兵76。测试路线基本是出仓库干掉两个机器人然后回到二楼再下来,以此类推。根据测试结果,ALW15C-D2858S和GX501,均为GTX 1080 Max-Q,平均帧差为6%,基本为ALW15C-D2858S和Alw15c-D27448。
《古墓丽影:崛起》没有前两款那么麻烦。就用内置的基准吧。如果说因为手动测试环境不可控导致同一个显卡之间有差距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用游戏自己的基准测出来有10%的差距就有点难以理解了。ALW15C-D2858S和GX501,都是GTX 1080 Max-Q,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总结:
从三款游戏的测试结果来看,三款笔记本在最高画质1080P下流畅运行不成问题,《绝地求生:大逃杀》的平均帧数是三款游戏中最低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游戏相对配置(或者说优化?)谣言。
再看三款游戏本的较量,同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其实三款游戏差距都很大。即使排除前两款游戏的人工测试,只有《古墓丽影:崛起》的基准是10%。
七、散热分析
在拷贝机测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三款游戏本的内部结构。由于两款外星人15内部结构完全相同,这里只展示高配版ALW15C-D2858S。外星人15内部结构精致,三根铜管,两个风扇给CPU和GPU散热。内存、固态硬盘和硬盘有独立的区域和保留的升级空间(两个固态硬盘插槽)。D面的拆解过程也比较容易,但是进一步拆解就比较困难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内部的硬件。
ROG GX501拆卸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先拆下D面中间的挡板,再拧下几个螺丝拆下C面才能看到内部结构。可以看到,电池上方的主板上没有挡板,在防护上不如外星人可靠。我猜也是因为厚度减少而做出的牺牲吧。CPU和GPU都是五根铜管两个风扇散热,没有更多空间升级内存和SSD。
▲外星人15 (Alw15c-D2858s)热量分布图。
▲外星人15 (Alw15c-D2748)热量分布图。
复制测试:我们使用AIDA64中的系统稳定性进行测试,所有的测试项目都进行了检查。复制时间1小时,然后用福禄克热像仪识别温度。从热量分布图来看,两款外星人15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只是CPU、GPU等硬件不同,所以热量范围几乎相同,C面的热量集中在键盘的右中部,最高温度出现在C面的顶部。D面上的热量集中在两个风扇和出风口之间,最高温度出现在GPU附近。令人惊讶的是,更高的ALW15C-D2858S在控温方面更好。
▲rog zephyrus(GX 501)的热量分布
再看一下ROG GX501的热量分布,虽然C面最高温度不到52℃,但是50℃的面积还是蛮大的,几乎占据了键盘的上半部分。D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最高气温不高,但是高温区很可怕。
总结:
在内部结构上,外星人15的设计更加可靠,拆装方便,各个区域一目了然,并预留了一定的升级空间。ROG GX501的拆装比较麻烦,防护性不如外星人。升级只能通过更换原有硬件来完成,不再预留升级空间。
外星人15的最高温度虽然比ROG GX501高,但是加热区域有限,高温区域范围很小。ROG GX501的情况正好相反,最高气温低,但加热面积大,高温区范围也大。
八、评价总结
看完整篇评测,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最初的问题,“对于游戏本身来说,轻薄确实能带来体验上的巨大提升。”你有新的答案吗?
我们不否认游戏本变薄带来的重量和厚度的降低,也不怀疑Max-Q的设计方案在保证性能的同时让游戏本更加便携。但是,如果这种轻薄是建立在牺牲键盘敲击、减少接口、减少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就要给这种创新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