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包含反思:理解圆柱体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包括反思:理解圆柱体1的设计思想;
“理解圆柱体”是下学期大课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圆柱体的基本特性。我们班的孩子对蒙台梭利作品中的圆和球有所了解。于是,我很自然地利用圆的叠加画出了“圆柱体”,然后和球体对比,在“滚”和“叠”的游戏中感知到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了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滚动”和“重叠”的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活动准备:
65438+6个0元硬币,1个球机,多媒体课件,童书。
活动流程:
(1)将一个堆叠在一起,以抽出气缸。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叠这么多圆形硬币会怎么样?
2.讲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放整齐;双面胶放在光盘里。
3.交流:圆形硬币叠起来会变成什么?
4.总结:我们把上下表面都是大小相同的圆,上下表面厚如圆柱体的物体称为物体。
(2)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1,滚,告诉我他们有什么区别?(要求:在桌子上滚动)
2.总结: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和向后滚动。
球滚得很快;气缸滚动缓慢。
球体可以在任何表面上滚动;气缸只能侧滚。
球体碰到障碍物时,会向不同方向滚动;圆筒碰到障碍物时停了下来。
3.叠一叠,看看谁叠的高,为什么。
4.总结:球体不能叠加,圆柱体可以叠加。
(3)想一想,在生活中寻找球体和圆柱体。
1,展示课件:幼儿园里找圆柱体。
2.人生还有很多缸。你也可以继续在家里、公园、超市、广场寻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D)拓展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和圆柱体(儿童书籍)
将圆柱体涂成绿色(大班上册儿童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映: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圆柱体,但圆柱体是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儿童意识模糊,很难与社会联系起来。通过比较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让孩子在玩耍的自由扩展中发现特殊性,从而了解圆柱体的具体特征。所以,孩子会更感兴趣。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们班的孩子差异很大。能力强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观察力好。但是,能力较弱的孩子就大不一样了。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扬长避短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能力相对差的孩子一起行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我的活动也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圆柱体的形状特征,学会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各种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快乐的“拉车”游戏中结束了他们的活动。新《纲要》提出,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实践探索活动中,感受探索和发现的快乐。经过专家的指导和不断的试教和修改。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包括反思:理解第二缸的活动目标
1,通过触摸、测量、滚动、比较等活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区分两者的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产生探索兴趣,发展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要准备的活动
1,准备各种球。如小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一些圆柱形的玩具。如积木、塑料制品、棍子、不用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视频。
活动过程
首先,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
胖,圆,站不住,不稳,哪边都会滚。(球体)
老师总结:很多球,虽然颜色、大小、打法都不一样,但形状都是一样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们都是圆的。他们总是站不稳,在地上打滚。这是球。
2.让孩子们测量一支未用过的铅笔、棍子、万花筒等。用线、尺和小手,看看两端圆圈的大小,两个圆圈之间的距离,谈谈他们的发现。
三、老师总结:测量时,两端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两个圆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垂直排列,看起来像一根柱子。这是一个圆柱体。
四、请小朋友每人拿两个玩具(一个球,一个圆柱玩具),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打滚,看是否不同,能不能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分别尝试重叠两个球体和两个圆柱体,并观察现象。
六、老师总结: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面上没有平面,也不能重叠。圆柱体两端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它们可以重叠。
七、让孩子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球体?什么是圆柱体?分别说说它们的名字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和圆柱体的视频。
教学反思
孩子天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新大纲强调,科学教育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他们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其实已经接触了很多球形的玩具,比如橡皮球、角球、乒乓球等,并且对它们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很难从几何的角度完全理解三维图形,他们往往会将平面几何图形与三维混淆。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验和操作来感知球体的特性,获得关于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培养孩子关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大班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可以用语言与同伴和大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和感受。所以为了满足孩子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认上述活动目标。
从这个活动的设计到这个活动的实践,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科学领域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今后,我会更多地翻阅教材,深入理解教材,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更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通过课后反思,我发现了以下不足:
1.在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探索圆和球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找到区分两者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我忽略了这一点。让孩子通过滚、看、摸直接分辨。所以对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是有差距的。如果,在活动中,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既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2.在给孩子命名讲圆和球体的区别时,我太着急了,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说话,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一些活动感受,给孩子语言组织和发展的空间太少。
3.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活动资料,但是各种资料都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比如让孩子通过摸、看、滚来区分圆和球的区别,有的孩子只是看、滚,摸的很少。特别是准备了一个小乒乓球,用拳头抓,可以很快掌握球体的特性。我没能及时提醒孩子们。
4.让孩子说说生活中的球形物体,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调动孩子在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的思维、说话、观察和比较能力。这个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太着急了。
5.我发现有些孩子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和老师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力。另外,有的孩子操作太慢。
在孩子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角色应该是孩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评价,鼓励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新发现,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