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逐渐明白汉字不应该也不能被废除?

从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字的文化功能

中文摘要:汉字不仅具有与其他文字相同的功能,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文化功能是特殊功能之一。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在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了汉字在文学艺术、民间娱乐等诸多领域的特殊价值。,而各种特定的文化现象都是由分词触发的。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巧妙,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汉字形体结构传统思维文化功能

一个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流符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它们在履行语言交流功能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汉字的结构是点画书写,结合文字,灵活组合,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为汉字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非语言功能。因此,古人往往通过分析文章中汉字的形状来宣扬、理解或解释字形中所积淀的人生经验、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世说新语·吴杰》中记载了曹操和杨修(杨德祖)的三个故事:

1.杨德祖是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他正在建造郭襄大厦的大门。刚架好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一看,立刻让人把门拆了。拆完之后他说:“‘门’上加了‘住’字,就是‘宽’字。王维真是恨死门了。”

2.有人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封面上写了“和”字,给大家看,大家都不懂。轮到杨修了,杨修接过来吃了起来。他说:“曹公教大家吃一口。你还犹豫什么?”

3.魏武帝曹操有一次路过孝女曹娥的纪念碑,杨修跟在他后面。只见碑背上写着:“黄绢少妇,孙子臼”。曹操对杨修说:“你明白吗?”杨修回答说:“我明白。”曹操说:“不说了,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曹操说:“我已经想通了。”告诉杨修写下他所理解的。杨修写道:“黄绢是彩色的丝绸,是汉字中的‘独’字;少妇,少妇,在汉字里是个‘妙’字;孙子,女儿的儿子,在中文里是个‘好’字;臼是接受辛的工具,在汉字里是一个‘字(古文字)’:这是一个‘好字为纱’。”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和杨修的理解一模一样。在上述故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结构形式表达思想,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以形表意是汉字的基本原则,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传统上有“六书”之说。但使用汉字的人,并不是完全以“六书”和文字学理论为基础,而是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把汉字拆分组合起来,以隐藏或附加其意图,显示其智慧和幽默。

杨普,明朝湖广(今湖北)石首人,翰林学士。小时候家里穷,地方官让他父亲伺候。由于父亲年老体弱,他多次向当地官员请求救济。当地官方出对联说:“四口共图,内口皆在外口之下。”图(繁体“图”)外面是一个大字“口”,里面有三个小字“口”。地方官用此字形,表示在其管辖范围内,必须服从其管辖。杨普一听,立刻自言自语道:“五人撑伞,小人大人罩着。”伞(传统的“伞”)上面有一个大“人”,下面有四个小“人”。)杨普也用这个字的字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并婉转地说明了自己的要求。知府被杨普夸奖,见父亲实在难伺候,就这样了。

对汉字的文化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汉字是为了记录语言,以消除交流中的时间和空间障碍而创造的。语言交际的基本功能和所有功能都可以看作是它们的文化功能。传统的汉字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的语言交流功能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积淀,却很少关注汉字语言功能之外的文化功能。从狭义上讲,汉字的文化功能应侧重于语言交流以外的文化功能。根据刘知几同志的研究,这种文化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信息的暗示,二是文化现象的塑造。前者强于汉字的创造,后者与汉字的使用有关。对于前者,刘知几同志在《汉字文化概论》一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具体而典型的文字材料的考证,发掘了汉字的文化意蕴,充分展示了汉字的这种文化功能。事实上,汉字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会产生能动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而这种作用和影响绝不仅限于其语言交流的范围。这样,汉字的文化功能就会在各个文化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因此,汉字不仅具有与其他文字相同的功能,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文化功能就是其中之一。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由于汉字物理结构的特点和拆字体潮流的影响,人们发现了汉字在文学艺术、民间娱乐等诸多领域的特殊创造价值,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巧妙,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汉字与字谜:字谜与汉字的形状、发音或意义直接相关。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为谜语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很幽默,很独特。谜题和答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是综合运用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例如:

看圆的时间,写方的时间,冷的时间短,热的时间长。答案是“天”。

更多的是利用字体结构和笔画关系。例如:

月复一月,二月半月。一座山接着一座山,三座山倒挂。上面是耕地,下面是一条长流的河流。六* * *一室,两不团圆。答案是“用”。

在享受雨的同时,我喜欢风,风怕水,雨怕虫。答案是秋天。

学生和和尚吵架,和尚没出家,学生没出家。答案是“奖励”。

其他人用错觉来创造纵横字谜。例如:

不在上面,不在下面,不在上面,就在下面。答案是“一”。

顶到底,底到顶,两头到中间,中间到两头。答案是“要”。

汉字与诗歌:汉字与诗歌的关系主要在于汉字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中国的古典诗词,除了词和歌之外,大部分句子长度都很工整。比如《诗经》基本是四个字,《楚辞》基本是六个字加上“Xi”二字,古诗和近体诗大多是五七个字。一首诗的工整为什么要以字为基础?这和汉字的形状有关。要求诗的长度整齐,即每首诗包含的字数相同,这后来成为一些体裁中的固定规则。比如韵文和绝句。现代诗除了更严格的用词和押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一级一级的对抗。现代诗的平仄对仗也和汉字有关。诗人有时会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的现象来协调诗歌的平仄。韵文中与汉字直接相关的对仗有两种,一种是“偏对仗”,一种是“借对仗”。因为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很多,我就省略了。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几个体裁与汉字关系密切。这些是:回文,离合诗和神智学。

回文诗的特点是可以倒着写。如宋代钱写《春上登大悲亭》;

蓝天,亭子,清雪,山亭,晚烟侵箔,冷月集,放松

这20个字以任意一个字开头,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样就成了40首五言诗,每个大写押韵。

合唱诗就是先把一个字拆分成部首,然后把两个部首组合成一个字。例如,《红楼梦》第五章:

所有从末世来的鸟都知道他们热爱这种生活;

服从两个命令,三个人发呆,哭到金陵更难过。

这里“每鸟”是“鲶鱼”(凤凰)的拆分字体;“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说明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从顺从到冷漠,最后放弃。宋代诗人刘一的一首离合诗更为典型,全是用文字写的:

日月黄昏,山风起;

石头的皮还很结实,但老木不会死。

人怎能来,若意千里;

永别黄鹤,仁人志士无心。

心身比较特殊,比如苏东坡的诗《望夜》(原文略)。

汉字书法篆刻:书法篆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为书法篆刻提供了广阔的内容,书法篆刻使汉字长出了艺术的翅膀。汉字和书法、篆刻有本质的区别,但总是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这是工具与艺术的结合,是三种智慧的完美结合。从欣赏的角度来说,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一般都是平面的:写在纸上或印在纸上。但与书法相比,篆刻赋予了汉字立体的艺术生命力。文字为书法和篆刻提供了基础,书法和篆刻美化了文字。所以中国的汉字形式,有很强的美感积淀,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文化表达。

汉字和对联:对联不仅是汉语的艺术,也是汉字的艺术。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对联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许多不同的用途。对联种类繁多,有春联、喜联、寿联、门联、堂联、挽联、交际联、幽默联、讽喻联、名胜联等。各种载体,如纸、丝、布、竹、金属、玻璃等。写法多种多样,真草印章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要求,有多种写法。可以说,对联已经成为独特的集诗歌、书法、印刷、装饰(雕刻、装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是雅俗共赏的奇葩。

对联中的错别字运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粤剧《乔小姐三玉》中所用的对联是:“乔女天生娇媚,恨胭脂塑脸;停步是武功,何苦用铜铁铸镖锋?”上下联不仅平正严整,对仗工整,而且符合分字同根。港片《三笑》中用来表达唐伯虎思维敏捷的一副对联是:“十念,思国家,思君子,思社会;八目尚赏,赏风月赏秋香。”这幅对联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一副对联将“十心”二字组合成“思”字,第二副对联将“八眼尚”二字组合成“赏”字,串在一起,寓意通顺。又如: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后,一个“洋儒”企图玷污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制作了一副对联:“琵琶与琵琶之上八王”;中国人民视“鬼鬼为鬼,四个小鬼鬼鬼犯边”。巧妙的用同样激进的字体回击,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的罪行。文革期间,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也有人引用这副对联来讽刺他们:“琴棋书画,八大天王一样重要;迷人,四个小鬼子各种心。”运用字形的偏旁部首,生动而深刻地勾勒出“四人帮”的狰狞面目。

汉字与姓名:中国古代的姓、姓、名、字的享受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职业密切相关。所以用汉字作为姓、姓、名、字的记录符号时,有很多讲究。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独特的姓氏文化和与文字有关的名字文化。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名字,因为改了姓就等于改了祖宗,这是奇耻大辱。就取名而言,古人有“少年名以言冠”,“男子二十岁以言冠”(《礼记·曲礼上》)。古人以言著称,一般以名称己以示谦虚,以言称人以示尊敬。“名”和“字”一般是有联系的。所谓“以名省形字”就是其中的一种,即把代表某人“名”的字简化成他的字。比如孔鲤,字伯鱼,字中“鱼”取自其名“鲤”的左半部;姚坤,阿清朝人,为子方,字中“方”名为中上两面之一。还有一种是把名字的字形分开造字的方法,比如清代的董琳,和别人一样的字,清代的简瑶,造字,明代的开篇,尊字等等。还有隔离姓氏的字形。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姓舒,把“舒”字拆分成“舍”和“于”作为名字;作家张长工,原名“龙工”,也是张姓的拆分。另一个名字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姓氏的字体来给出的。如魏巍、李记、林森等。;如聂耳、阮元、伊尹等。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汉代就出现了用汉字拆装姓氏的做法。《汉书·王莽传》将刘姓分解为毛、金、道。从那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姓氏分成几个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很多常见的姓氏都有离合器组装的固定模式。例如:

下午发言的有许、林、张双口、吕日月、常口、吴二东、陈丽、日月明、顾、杨仁科二马、冯三二聂...

这种文字的拆解和组装,不是用文献学家的标准来分析,而是一种实用的民间文献学。人民只是为了便于记忆,便于区分,并不严格。

注意单词的结构。

禁忌也和汉字有关。禁忌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用文字书写君主和长辈的名字,也不能直接用口头称呼。这一制度起源于周朝。所以根据禁忌制度,不敢“直呼其名”或“直呼其名”,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汉字功能非凡,适应性强。可以用同义词、同音字互相替代,也可以用漏笔、拆字、变读、形似字、加偏旁等方法避免禁忌。所以只有汉字才能应付这种奇特的习俗。

中国的娱乐和其他文化活动一样,总是离不开汉字的参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文字游戏就是各种搞笑的谜题,连词,暗语,酒单,探词,谚语,藏语,双关语,诗词,歇后语,民俗组合字等等。这里只是其中的几个作为介绍(其中的一些已经在上一节介绍过了)。

据说唐玄宗宰相令狐懋有一次率军经过扬州大明寺,看到楼道墙壁上镌刻着一句四字诗:“一人开,两obsidians同光,泉深一尺,去冰。他们是有联系的,不欠一方。两根横梁和四根柱子都被火烧着了,除了两个褶皱。两天不完整。”孤独的人起初很困惑。后来他喝了大明寺水泡的茶,才知道这是暗语:“大明寺水下无双。”。(“一人”是“大”字;“二爻”是一月的一天,组合成“明”字;“一尺”是十一寸,是“庙”字;“冰旁”一词由“点”改为“水”;两人连为“田”字;“不欠一方”就是“下”字;“两梁四柱,烈火熊熊”是“颜”字;“两天”去掉了“双折”或“比例”两个字)。又如明代陆荣《园杂注·卷六》:“陈酒祭询,字汝同,松江人,善饮酒。酒暖耳热,胸中有愧,每对客送。人们有,面对面,很多贷款。

在翰林的时候,我尝到了权贵的滋味,成了安陆的周知。与辽代,或主张为酒序,各字分而合,用韵相连,以诗结尾。陈紧随其后:‘轰字三车,字宇斗成斜;车车车,车车,在寒冷的山路上。“大四学生顾云曰:‘字有三言,字水成酒;我想劝你再喝一杯酒。“陈云:‘字三直,字黑;直来直去,如何义无反顾。“,其中三个是用字形开和关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也有通过拆词形成的歇后语,如:

要嚣张——读个臭。

王这个词缺少一个横字——有点土气。

心字之上一刀——忍

老词撅着屁股——考上了

前缀加两点——摇(斗)出墙角。

王奶奶和余奶奶——差不多。

社会上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文字”。有人称这种文字为“合字”,也有人称之为“民俗合字”。(具体例证请参阅《国风》第一卷第五期所载李的《民俗学合字考察札记》。上海民俗文化学会1989版。严格来说,这种现象不应该算作词语,因为其内容包含短语或句子。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种民俗组合字,它不仅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意义,而且包含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功能。表现了人们追求吉祥、对比、平衡的视觉美感的文化心态。

何九英先生在《汉字的文化学》一书中指出:“汉字储存信息的结构场与认知心理场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会产生视错觉、歧义和误解。我们要研究的是,误解也包含特定的文化功能。”他还指出:“当然,对字形的误解是错误的,但不能说是错误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学术判断和价值判断不能划等号。从价值上看,对字形结构的误解可以传达结构之外的文化信息。“特别是古代歌谣和占卜中的字形分离,往往是为了制造‘误会’。可以从误解中看政治意图、神话思维、迷信思想、古老习俗、趋吉避凶的文化心态。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都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因为汉字的构形是以古人的视觉和触觉为基础的,有时视觉和触觉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汉字的不同角度必然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比如中国古代的“人”字,就是一个人的侧视,就像鞠躬行礼一样,说明一个人要有礼貌,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礼”的社会现实。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古字“福”,原意是成年男子。字形表示古代男性头上也有长发,需要发夹固定头发或帽子,反映古代成年男性扎头发插发夹的习俗。可见,具体性是用形式表意文字的主要特征。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形体符号、对汉字的理解,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思维过程。

汉字用具体的数字代表抽象的意义。如古汉字“尘”(尘埃),指鹿走过扬起的尘埃的意思。但是“灰尘”这个词不仅仅指鹿扬起的灰尘,也指其他动物扬起的灰尘。再比如“一个一个”这个词,像人追貘的形状。但“追”这个词不仅限于追貘,所有追的动物都叫“追”。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往往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体现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综合的,倾向于通过经验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那些没什么可画的抽象概念,可以用直观可感的配置来表达,包括抽象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等。古人基于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联想、象征、比喻等方法,综合思考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不同的字形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比如“左右”这样的方位词,没有实物来表示,只能通过间接表达来创造,用人的左右手来表示方位。再如形容词“干”“说文”:“美也。一个从嘴里。”指物,表示舌头在哪里,舌头可以分辨味道。这种抽象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字是直观的,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知。这种配置不仅需要生活经验,也体现了汉族重视整体直觉和综合分析的思维特点。

整体性思维方式善于抓住统一对象的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使得汉族习惯于谈论夫妇。汉字的结构追求二元性,一个汉字由两个字组成。传统上,关于汉字的构成有四本书:象形字、表意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这四种造字方法的使用频率不同,形声字使用频率越高,使用越多。大量的形声字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分为二元结构。有些是表音的,有些是表意的。其文化功能分布在音符和符号层面。汉字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密切相关。

古人用阴阳来理解一切。形声字最适合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形声字在形体和声音上是对立的,这对立的两面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形声字。就大多数形声字而言,形在左,音在右。秦汉以前,人们认为居右者尊,居左者卑。尊者为阳,卑者为阴。就大多数形声字而言,声侧为阳,形侧为阴。正因为如此,左边的形状经常变形,而且是同城。在“杜”“颜”字里当形用时会变形,在“义”“易”字里不发音时不会变形。阴阳构成的形声字比例增加,与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不无关系。

汉字多为组合字,多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最能体现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认为,存在、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对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不是只重视这些对立的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而是采取一种调和与妥协的方式。简单的表意文字和外来词都走极端,不符合中庸精神。形声字的形状不仅反映语素的意义,也反映语素的声音。形声字并列调和,符合古人“中庸”的文化精神。同时,汉字尤其是形声字相互对称,形成一种平衡美,体现了汉民族以平衡为美的审美观念。汉字中每种字体的结构形式都有其内在的平衡规律。汉字占据一个小小的正方形,字体结构如此对称工整,正方形汉字具有平衡对称的特点。这种汉字特征的形成与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有关。总之,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