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的孩子应该玩什么?

3.婴儿吃小食物

目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前提:有一定的想象力,在情感和社会行为上有一定的发展。

方法:大人可以利用3岁孩子爱给大人干活的特点,让他在日常生活中帮忙分餐具、分水果,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意识地把好处让给别人。比如让孩子把洗好的苹果分给大家,提前告诉他:“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应该把最大的给他们。”“爸爸每天都很努力。最大的苹果应该给爸爸。

吃吧。如果宝宝坚持要把大的留给自己,大人可以说:“你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大人也可以编一个故事给孩子继续。“从前,有一个好宝宝。他经常为别人做好事。他会帮姑姑哄小弟弟,给爷爷讲故事。有一天,妈妈给了宝宝两个苹果,让宝宝自己吃一个,给奶奶吃一个。你能猜出这个婴儿是如何分苹果的吗?大苹果是给谁的?”让孩子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来接受教育。

注意,家长真的要吃分发的苹果,否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4.看图,讲故事,回答问题

目的: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先决条件:初步的理解、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找一些故事简单、形象生动的童书,给孩子看。

(2)引导孩子自己看图讲故事。家长可以用“这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怎么样?”“那结局呢?“等待引导孩子的话语,尽可能让他们开口说话。如果孩子们说的和书上写的不一致也没关系。不要强求一致。

(3)一个故事可以讲几次,从中可以教会孩子一些表达方式。

5.时间的概念

目的:了解时间。

前提:知道白天黑夜。

方法:每天起床的时候,告诉孩子,现在是早晨,太阳刚刚出来,公鸡在叫。早饭后是早晨,午饭后是中午。该睡午觉了。从中午到吃饭是下午。吃完饭,天还没黑,太阳刚落山,所以叫傍晚。天快黑了,宝宝该洗澡睡觉了,所以是晚上。

每天根据活动时间给孩子讲解,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6.线性组合

目的:学习使用线性构图。

前提:能画直线。

方法:大人可以给孩子画竖线,让他们变成人行道和梯子。他们还可以画梳子、门帘、小房子、电视、鸟笼、窗户、雨、草等等。教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作文方法(图5-3)。

7.哪根冰棍先融化

目的:了解热传导。

前提:理解融、热、冷的含义。

方法:将一根冰棍放在盘子里,另一根用棉花包好放在同一个盘子里。当盘中的冰棍开始融化时,看看用棉花包裹的冰棍是否已经融化。棉花包的冰棍融化了,为什么?

回答:棉花把热空气和外面隔开了,所以冰棍融化的比较慢。

想一想:

(1)冬天为什么要穿棉衣?(隔离外面的冷空气)

(2)妈妈没回家吃饭,你吃完了,怎么让妈妈的饭不要很快凉下来?把它和食物一起放在有盖的锅或盆里,用棉袄或被子包好。

三年零六个月

1.对应比较

目的:学习比较物体的数量。

前提:能数。

方法:

(1)重叠比较:取四个杯子,五个勺子。让孩子先数杯子和勺子的数量,然后告诉他们:“现在,让我们看看谁的多,谁的少,还有多少?”让孩子在每个杯子里放一把勺子,然后让孩子说勺子比杯子多,1多。父母说5比4多1。

(2)并排比较法:如果小动物玩具比较多,或者苹果比较多,先把小动物玩具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小动物玩具上放一个苹果,一个一个,并排放,这样很容易看出谁多谁少,有多少。

刚开始,孩子们通过相应的方法学习比较数字。家长通过以上方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哪组多,哪组少,多少多,有利于孩子对集合的认识和对数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孩子对相应概念的理解。

2.学会画圆

目的:了解圆的基本知识。

前提:了解圈子。

方法:

(1)家长让孩子说出哪些东西是圆的。

(2)让孩子随意画一个圆。

(3)在纸上压一个盘子和瓶盖,然后用铅笔沿着外围画一个圈。

(4)教幼儿用圆规画圆,用针将圆规的一条腿绑在纸上,用铅移动另一条腿画圆。

(5)告诉孩子圆规画出的线叫圆周,圆心上的点叫圆心。把圆规的腿拉近画出的圆会小一些,把腿拉长画出的圆会大一些。从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叫做半径。

(6)让孩子学会使用圆形构图。

3.动物喜欢吃什么?

目的:了解动物的习性,并根据习性进行分类。

前提:认识常见的动物。

方法:让孩子看一些动物图片,问“哪些动物只吃草、树叶等植物?哪些动物只吃肉?哪些动物吃草和肉?”然后告诉孩子:“吃草、树叶或其他植物的动物叫草食动物,吃肉和其他动物的动物叫食肉动物,既吃动物又吃植物的动物叫杂食动物。”让孩子们再说一遍这三种动物是什么。

4.理论地名

目的:发展语音能力,增长地理知识。

前提:你可以跟我说话。

方法: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让孩子跟着主持人说全国各地的地名。

看地图,教孩子国家和城市的名称。

男生爱玩开车游戏。给他一个圆形的纸盘子或篮子来代表方向盘。妈妈说:“我们要去上海。请开车。”让孩子们当司机。你可以不断地改变地名。

5.不同的季节

目的: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前提:知道夏天和冬天。

方法: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让他们说春天天气转暖,鸟儿又飞了,花儿开了,小草小树发芽了。夏天热,人们穿短袖背心,喜欢在河里游泳,大家都喜欢吃冷饮;秋天,天气越来越冷,人们穿上更厚的衣服,许多水果上市,树叶开始变黄,从树上落下来;冬天很冷,人们穿上棉衣,戴上手套和帽子,开始下雪,所以我们可以滑冰和堆雪人。有的人家里有暖气,有的人有炉子,等等。

通过观察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儿童可以区分春夏秋冬。

6 .我们今天做了什么?

目的: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前提: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家长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做了什么?老师怎么说?你玩了什么游戏?你吃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新技能等?”

吃饭前后,一家人可以互相交流当天做了什么。睡觉前,家长可以问孩子当天家里其他人做了什么。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种植植物

目的:丰富生活知识,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先决条件:对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方法: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准备一个中等大小的花盆,最好是房前屋后各有一块地,和孩子一起种一些植物种子,让孩子定时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在孩子们的呵护下,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让孩子们明白成长的意义和过程。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同样,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生长期短的植物,既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8.精彩的摄影

目的:进一步强化儿童对方向性的认知。

前提:对对方有初步了解。

方法:

(1)先告诉孩子简单的摄影方法,再告诉孩子精彩的摄影可以让你成为能撑起高楼的壮汉。把摄像机放在远离孩子要“托起”的高楼正面,让孩子站在摄像机前,让孩子伸出手掌。镜头的镜子里,高楼的底座刚好落在孩子的手掌上。成像后,孩子变成了一个撑起的高度。

大楼的大力士。让孩子们给自己拍张照片试试。

(2)电影里的小矮人是怎么做出来的?让打扮成小矮人的孩子们站在镜头的远处,孩子们伸出手臂。从镜头上看,好像是孩子站在孩子手上成像,小矮人被拍下来了(图6-5)。

三年零七个月

1.谁多谁少

目的:正确判断文章数量。

前提:掌握10以内的数。

方法:

(1)把同样数量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桌子上,问小朋友哪个多?然后让孩子分别数,报总数。如果你把大苹果和小苹果摆成某种形状(图7),问问孩子大苹果多还是小苹果多,还是一样多。

(2)让孩子数六个核桃,把它们摆成图画的形状放在桌子上。问孩子们有多少个核桃。哪一堆少,还是一样的。

儿童开始学习数学时,往往受到物体大小、密度、形状的影响,不能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通过以上训练,儿童可以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的影响,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

照顾好你的小弟弟

目的: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前提: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利用孩子现有的玩具,如玩偶、餐具、医疗器械等,为孩子营造一个小小的家庭环境。

(2)家长可以帮孩子想一些办法,比如:“现在你是这个家的主人了,小哥哥(娃娃)来做客,你怎么招待他?”(给他吃的)或者“我弟弟发烧了,今天不舒服。你该怎么办?”(带他去医院)“小哥哥陪你玩玩具。你该怎么办?”(谦逊)等等,长此以往,孩子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大油门

目的:发展触觉和语言能力。

先决条件:触觉正常。

方法:让孩子赤足在皮沙发、羊毛地毯、木地板、水泥块、沙子、草地上。在大理石等不同质地的地面上行走,让孩子感受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用语言描述感受,用温、热、冷、软、硬、滑、糙、平等词语。经过几次训练,孩子可以有初步的感觉体验,让他们闭上眼睛说出踩在地上的物体的材质。

复述故事

目的:培养儿童的有意记忆能力。

前提:孩子会说完整的句子。

方法:

(1) 3岁的孩子爱讲故事,家长可以给他们讲一些较短的故事。父母把一个小故事讲三四遍后,孩子就能记住了。下次孩子缠着大人听故事,家长可以说:“你还记得妈妈前几天给宝宝讲的《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吗?你今天会告诉你妈妈吗?”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要看着他们。孩子们讲完故事后,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讲得很好,讲故事的热情也会很高。

(2)平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重复自己的机会。比如周末去购物,父母可以在家列一个购物清单,一边做一边告诉孩子要买什么,去商店的时候问他购物清单的内容。

(3)复述的前提是听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人的表情更重要。成年人讲故事时,要有生动的语言形象,并不时配合动作。

5.曲线和插头线

目的:了解几何的基本知识。

前提: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方法:

(1)家长拿一根绳子,让孩子紧紧抓住绳子的一端,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条直线。把绳子扔在地上,绳子在地上弯曲,告诉他们这是曲线。站在高处让孩子把绳子垂直放下,告诉他们这就成了一条垂直线(图7-2)。垂直线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垂直的直线。

(2)让孩子看看周围哪些是垂直线?

(3)如何检查是否垂直。让孩子在绳子上挂一个重物,那么绳子就会垂直于地面。带重物的绳子可以用来检测物体是否垂直。让孩子用带重物的绳子检测桌腿、厨柜门、门是否垂直。如果桌腿不垂直于地面,带重物的绳子就不会粘在桌腿上。

(4)回答问题。施工队不把墙竖着建会怎么样?(墙很容易倒塌)

6.我不害怕

目的: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鼓励孩子独立应对,用积极的态度去抵抗,而不是退缩。

前提:对一些自然现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

晚上关灯,让孩子待在黑暗中,在黑暗中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玩捉迷藏,带他们去散步,仰望北斗七星里的星星,会让他们做白日梦。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克服了对夜晚的恐惧。

当孩子害怕雷雨天气时,也要给他介绍科学知识,告诉他没什么好害怕的。这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当然,还应该告诉他不要袖手旁观电线、高楼和树木。

严重的恐惧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也会让孩子的感知变窄。所以家长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胆怯传染给孩子。

7.通过做运动学来学习阅读

目的:培养孩子对识字的兴趣。

前提:对写作有一定兴趣。

方法:3 ~ 4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很多动作,家长和孩子可以边做动作边学习阅读。

(1)当孩子做出一个动作时,家长拿出一个与该动作相同的词或短语,如跑步、坐下、拿东西、拥抱、吃饭、张嘴、刷牙等。,这样孩子才能学习。

(2)当孩子学会了和动作一样的单词,让家长做出动作,让孩子找出表示这个动作的单词,或者家长出示一个单词让孩子做动作,表扬对了,纠正错了。有时家长故意在孩子已经掌握的单词上做出错误的动作,让孩子指出并纠正,增加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这是这个年龄段学习的主要方法(图7-3)。

2.用数字连接这些数字

目的: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能力,学会识别1 ~ 50的数字。

前提:能把握笔画线条。

方法:让孩子按数字顺序画线,看他们画出了什么。家长选择一些轮廓突出、笔画简单的图片,用圆点在另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己的轮廓,并按顺序标上数字,让孩子按数字顺序画线,然后让他们看是什么样子。

3.它们是由什么制成的?

目的:了解物体的纹理。

前提:有一定的生活知识。

方法:让孩子看日常家用电器、电器和家具,然后问孩子:

(1)哪些是玻璃的;

(2)哪些是塑料做的;

(3)哪些是布做的;

(4)哪些是木质的;

(5)哪些是钢制的;

4.哪些动物会游泳?

目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前提:熟悉动物习性。

方法:家长说:“河堤上有很多小动物。有的会游泳去参加游泳比赛,有的不会游泳去当拉拉队。来看看,哪些动物会游泳?”

寻找相同的树叶

目的:发展观察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前提: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方法:

(1)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下面叶子的形状,问他们图8-6中哪两片叶子是一样的。

(2)带孩子去野外捡一些树叶,比较不同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

6.手指游戏

目的:训练儿童的口手协调能力。

前提:孩子先学会说儿歌《十个孩子》。

方法:

十个孩子,(伸出手指,掌心向内按压一次,向外按压一次)

你有,我有,每个人都有;(指向前方,然后指向自己的胸部)

十个孩子,(同第一句)

左边五个,右边五个;(先伸出左手五指,再伸出右手五指)

十个孩子,(同第一句)

只会做事,不会说话。(举起右拳打左拳,打左拳打右拳,然后握手)

最好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孩子根据节奏做动作。

7.比较重量

目的:培养比较轻重的能力。

前提:有一些日常生活的经验会更重要。

方法:

(1)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量表。用一根木棍,两边绑一根绳子挂两个小筐作为秤盘,中间绑一根绳子作为吊绳。先根据两个筐的重量移动拉绳的位置,或者在轻筐上加一些纸来平衡秤,做一个简单的秤。然后把苹果、梨等物品放在两个篮子里,比较谁轻谁重。让孩子知道,重的一端会掉下来,轻的一端会翘起来,重量相同时两边都是一样的高度(图8-7A)。

(2)家长:“看,小熊猫、小山羊和小狗在玩跷跷板。能看出谁轻谁重吗?”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指出动物的重量。如果孩子们能准确地比较重量,他们可以把两张图片放在一起比较。

3年零9个月

1.学习数的形成

目的:了解5以内数字的构成。

前提:我来数总数。

方法:父母拿一个红苹果和一个青苹果,然后问孩子:“一个红苹果和一个青苹果有几个苹果?”让孩子数数;然后问“两个苹果里有几个红苹果?多少青苹果?”让孩子说两个苹果中有一个红苹果和一个绿苹果,然后家长告诉孩子。

2中有两个1。加上一个黄苹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就可以学会3的形成了。逐渐让孩子知道3个1中有3个,4个1中有4个,5个1中有5个。

这个游戏也可以在其他实物中玩,让孩子认识数字的构成,比较数字的大小并排序,然后计算加减法。

了解三角形

目的: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前提:理解角度的概念。

方法:

(1)家长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孩子在三角形的三条边上边走边哼一首童谣。童谣上写着:“走着走着,绕着三角形走,拐个弯,往前走,拐个弯,往前走,一直走到大题。”"三角形,三角形,我有三条边和三个角."通过以上游戏,让孩子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

(2)让孩子看到他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由三角形组成的。

(3)让孩子画不同的三角形。

(4)让幼儿数一数图9-1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用不同的颜色涂上。

用墨水画画

目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前提: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方法:

(1)家长放一张纸,在纸上滴一滴红墨水,让孩子用拇指或拳头或手掌按,然后让孩子根据墨水想象自己是什么样子。他们说的物种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

(2)在墨迹上,让孩子加几笔,他们可能画的是什么,加的笔画越少,画的物体越多,说明他们想象力更丰富(图9-2)。

4.小孩子抢了我的玩具怎么办?

目的:培养儿童解决冲突的能力。

前提: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父母对孩子说:“今天,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孩子抢了我的玩具该怎么办?".小明是个好孩子,幼儿园老师经常表扬他。一天,小明正在建造积木房子。突然,一个叫邢星的孩子跑过来,抓住了小明的积木屋顶。小明又气又急。他该怎么办?你能帮小明做点什么吗?”

家长应该让孩子先思考解决方案。然后和孩子一起总结解决方法:①一起玩,一起分享。我再找一个,这个送给星星。③告诉明星:“你不能抢别人的玩具。抢玩具的不是好孩子。”

父母可以通过引用类似事件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冲突,提高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图9-3)。

如果你问你的孩子:

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你撞倒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有人故意碰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有人打你,你会怎么办?

第五步:继续这个故事

目的:培养孩子互相帮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提: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

(1)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比如鸡和小鸭:鸡和小鸭是好朋友。他们每天一起出去找东西吃,一起玩。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前。小鸭非常高兴,对小鸡说:“小鸡,在河边等我,我给你抓泥鳅和小鱼。”鸡说:“好吧。”小鸭子走进了河里。小鸭子跳入水中去抓泥鳅。当小鸡看到小鸭消失在水中时,它以为小鸭已经淹死了。那鸡怎么了?它对小鸭子有什么帮助?

鼓励孩子们编故事。"小鸡立即跳进河里去救小鸭子,但是小鸡不会游泳,快要淹死了。这时候小鸭子从水里出来发现了小鸡,赶紧把它救了出来。”或者鸡邀请了乌龟或鹅去救小鸭。

(2)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找类似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

6.有秩序地观察动物

目的: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学习有序的观察方法。

前提:有可观察的动物。

方法:让孩子近距离观察。观察时,家长引导孩子按顺序观察,一般从头开始观察动物-&;gt;颈-&;gt;body-&;gt;四肢-&;gt;尾巴的顺序,家长要用问题引导孩子观察,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家长要针对这种动物的明显特征提问,并及时总结其特征。

家长提问:

这只美丽的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兔子)

兔子的头上有什么?(耳朵)

兔子的耳朵长吗?(是长耳朵)

兔子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是红眼)

兔子的嘴在哪里?(让孩子指一指)

它的嘴里有瓣膜吗?(三片花瓣)

父摘要:

兔子有两只长耳朵,红眼睛和三张嘴唇。

家长提问:

兔子有什么?(毛额)

什么颜色什么种类?(白色)

一个毛和大白兔一样的孩子怎么样?(毛茸茸、温暖柔软)

白兔的身体后面长了什么?(尾巴)

兔子的尾巴短吗?(短)

兔子的身体下面长了什么?(腿)

有几条腿?(第四条)

哪条腿更长或更短?(前腿短,后腿长)

兔子是怎么走路的?(让孩子们像兔子一样奔跑)

兔子喜欢吃什么?(草、萝卜、蔬菜)

父摘要:

兔子有一条短尾巴和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他们喜欢吃蔬菜、草和萝卜。

通过以上方法,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相似物体的异同,以培养其感知能力,提高感官知觉的准确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7.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目的:初步了解声音。

先决条件:听力正常。

方法:

(1)让孩子按下桌面上一把尺子的一端,快速移动另一端,让孩子听尺子的声音。

(2)敲鼓让孩子听鼓。

(3)拿一根绳子,在空中用力挥动,让孩子听绳子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告诉孩子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用手触摸触发音的标尺面,可以感受到标尺的震动。绳子的振动发出了声音。在滚筒表面放一些沙子。当你击鼓时,你不仅能听到鼓的声音,还能看到沙子在鼓上振动,使沙子跳动并产生声音。

试一试:

(1)让孩子把手放在父亲的喉咙上。当他的父亲说话时,他能感觉到他喉咙的振动。

(2)拨拉拉直的琴弦时,听到声音时是否感觉到琴弦的震动?

3年10个月

1.哪两个东西经常一起用?

目的:培养辨别关系的能力。

前提:具备日常生活知识和初步推理能力。

方法:

(1)家长反过来问孩子:“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

(2)当孩子发现有关联的东西时,他进一步问:“我们什么时候同时使用这两个东西?”

(3)用笔连接相关图纸。

(4)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玩这种游戏。父母说一个项目,孩子回答一个相关的项目或人,如纸笔或墨水;衣服——裤子,汽车——司机(轮胎);牙刷-牙膏等。,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能力。

2.竞争

目的:训练儿童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前提:知道物体近大远小的道理。

方法:家长让孩子仔细观察。树干上放了两个一样长的梯子,猴子和小猫在往高处爬,让孩子们判断谁爬得高。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可以指导他们数梯子的方格,他们分别爬了几个方格。

3.正方形和菱形

目的:认识正方形和菱形。

前提:知道三角形。

方法:

(1)父母在放有四根火柴的桌子上放一个正方形或一块手帕,然后告诉孩子这个图形叫正方形。让孩子们数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每边都一样长吗?有多少个角度?他们的角一样大吗?一边垂直于另一边吗?

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正方形由四条边组成,每条边等长,四个角多为直角,让孩子通过放置正方形来理解正方形的特点。

(2)让幼儿用纸板,剪成四张纸,固定四个端点做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幼儿复述正方形的特征(四条等边和四个等直角)。

轻轻地挤压正方形的边,然后让孩子们看一看。“那还叫广场吗?”告诉孩子它不再叫正方形,而是菱形。让你的孩子思考钻石的特征。

菱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等长的边,相对的两条边是平行的(所以也叫正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菱形的两个对角相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

(3)让孩子画正方形和菱形。

(4)让孩子看到并思考哪些物品是由正方形和菱形构成的。

分享

目的:将研究分成相等的部分。

前提:知道的多和少,知道的大和小。

方法:告诉孩子,现在有两个孩子,你只有一张漂亮的纸。怎么把它分成大小一样的两部分?家长可以拿出一张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图10-4。

孩子学的时候,让他学成四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