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会被别人孤立?
美国牧师威尔?伯恩,这是谁?没有抱怨吗?该运动的创始人在《无怨无悔的世界》一书中如是说。
他的声明预言了习惯于抱怨的人的命运?被身边的人放逐,受困于孤独,进而走向自闭和抑郁。
我也看到,生活中认识的人,如果总是向身边的人抱怨多年,必然会陷入孤独。一般孤独感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投诉者一般人际关系不多。他们习惯了,没什么感觉,但最后会发现,最重要的人,比如至亲好友,配偶,子女,都应该远离他们,然后就会极度恐惧。他们害怕吗?流亡?。
他们把周围的人都变成了?心碎者?,?白眼狼?然后呢。无情无义”,却不自知。
为什么抱怨很讨厌?
前两天,我二十多岁的朋友F跟我说,她很痛苦,因为她发现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容忍她的脆弱。
原来F问男朋友?曝光?痛苦,可是他一点都不理解,反而指责她,这让她很痛苦,很想知道这样的爱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想说再见,但又忍住了。
我问她男朋友说的让她印象深刻的话,她想了想。她男朋友说受不了她一直抱怨,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对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
因为我很了解F,知道她有一个总在抱怨的妈妈,我就对F说,你男朋友对你抱怨的看法像你对你妈妈抱怨的看法吗?
哦,是的,一模一样。f惊叹自己被母亲的抱怨折磨,但没想到在这一点上她和母亲一样,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抱怨。
我对她说,再给我讲讲你对妈妈抱怨的理解和感受。
她说第一感觉是无聊,然后就想逃跑。
我又问,这种讨厌的感觉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叫讨厌?
仔细了解了一段时间后,她说她有一个潜意识的想法。其实她妈妈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她只是想抱怨。小时候,她试图改变,消除母亲抱怨的根源,改变事物的格局。然而,每当事情可以运作的时候,她发现妈妈会做一些事情,让格局回到过去。
F的妈妈对她抱怨的主要内容是,你爸爸是个不顾家的自私男人?
f一直是这么看的,但是大学毕业后的某一天,她突然明白了,父亲的不顾家庭,自私自利,好像被母亲利用了。比如她妈妈一直抱怨她爸爸不给钱,但是她妈妈从来不主动找她爸爸要钱。而且她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爸爸给家里钱,妈妈总是要的少。
f想到这些就觉得很可怕。她真的很难理解她妈妈在追求什么。她母亲似乎只是在继续投诉。为了玩抱怨游戏,她可以忍受任何事情。况且事情真的像我妈抱怨的那样发展,我妈身边的人也变得有点?忘恩负义?,包括F自己都想逃离妈妈,成为妈妈?一个无情的孩子?。
f说?真的很难理解?她的确切意思是震惊,但她其实知道她妈妈想要什么。她说她妈妈只是求别人可怜她。为了可怜,她不得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可怜的位置,所以她需要被父亲失望,被别人欺负,甚至被母亲雇佣的小时工也会对母亲无礼。
所以你可以看到F的妈妈,这个抱怨者的内在逻辑:
首先,她希望被人可怜。
其次,她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置于一个可怜的境地。她真的很弱很被欺负,一个人或者更多人真的是?不好?忘恩负义?。
然后,她去找另一个人抱怨那个人或那些人对她不好。
在听抱怨者抱怨时,我们也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
首先,同情抱怨者。
其次,我希望能帮助他们,要么给他们建议,要么为他们做点什么。
最后我发现抱怨者似乎根本不想改变现状,甚至似乎还乐在其中,于是我觉得很无聊,想逃离抱怨者。
受尽折磨,听到的抱怨都出来了。
在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里,抱怨的反义词是原谅和接纳,这才是真的好,这才是终极境界。然而,当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时,我们可能要经历许多过程,其中之一就是奋斗。
在抱怨者的三角博弈中,他是受害者,还有一个坏人,一个自怨自艾的人。可怜自己的人,如果看起来很厉害,会被抱怨者崇拜,但被崇拜的人最终会失败,因为他也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任何事情。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和改革者最后都是无力的死去,总的格局还是停留在超级屠夫和绝大多数受害者的关系模式上,因为绝大多数受害者不敢醒来,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在我们家,其实就是这样的关系模式。如果你不看你的家庭关系模式,只看政治,那么无论你在政治上怎么折腾,你的内心依然没有改变。
在原谅和接纳还没发生的时候,抗争是好的,至少比害怕和敬佩有权势的人好很多倍。
其实比起政治,亲密关系更复杂,抱怨带来的痛苦更多。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感觉要崩溃了。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说,可能是一下子来了一大批亲戚,他的父母、公婆和一个妹妹都来了,让他不知所措。
但聊完之后,他发现核心是抱怨。父母,公公婆婆,姐姐,老婆,如果对某个人不满,经常找他诉苦。这种抱怨让他很痛苦,因为这边有亲戚,那边有亲戚。他能做什么?
可以说,这个亲戚投诉的时候,他是受害者,被投诉的人是坏人,希望他站在自己这边,甚至为自己主持公道。那个亲戚抱怨的时候就玩这个游戏。最后他会发现自己在夹缝中,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也是中国大家庭的可怕之处。我们习惯于把针藏在棉絮里。其实我们是在抱怨,主动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让别人来承担自己争取的责任。如果是小家庭,那么格局就容易被固定,一个人会倾向于站在某个人一边,比如F会稳稳地站在他妈妈一边。但是对于我这个来访者来说,前段时间家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他心里会很乱。一会儿他会这样站着,一会儿他会那样站着。这种内心的摇摆会让他更加不舒服。
和他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处理投诉的方法。
比如有的人会变成?炮管?很直,很傻很傻,藏不住任何秘密。即使你刚刚答应保守秘密,你也会在一眨眼的功夫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甚至是在公共场合。如果你质疑炮管,炮管会后悔,会责怪自己当时那么没心没肺,但下次他们还是会做炮管,最后你会变得不敢跟他们说任何事,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回想一下我身边的一些炮筒,身边还有一个超级抱怨者。我觉得投诉者本来是想让他们做个垃圾桶的,但是做了很久的垃圾桶太痛苦了,所以就转做炮管了。
但是炮管的问题是,他们也会成为抱怨者,也会对别人说第三者的坏话,这让他们显得很讨厌。如果他们只做炮管,不抱怨,那就很可爱。但是,一个超级炮管,如果同时也是一个超级抱怨者的话,会极其讨厌。
如果你不能反抗,你就会崇拜强大的施虐者。
可以说,F的母亲,也就是投诉人,想要建立一个三角关系模型:她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有一个伤害过她吗?坏人?,还有一个宽容的她?好人?。
这样一个模型的前两部分是她童年生活的精确再现。她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得到的主要是忽视,冷漠,甚至是虐待。后来,她的努力、节俭和超级努力得到了父母的一些关注。所以,她那时候真的是个可怜人,父母真的很疼她?坏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她口中,她的父母似乎都是圣人,尤其是她自己的母亲,极其重男轻女,这对她来说是最坏的,但她对母亲是如此的敬畏,以至于不足以用礼貌来形容。崇拜?这样的话可以形容。
这就是我们文化中超级孝子的表现。如果你看了《二十四孝》,你一定会发现,最被忽视和虐待的孩子,永远是最孝顺的,也是虐待他们最多的人?经常后妈?反之,则最好。
这也是各种文化对超级屠夫的态度。大多数人对那些杀人如麻的超级屠夫的态度是崇拜。
对于这种崇拜,有比羡慕和梦想更重要的原因去喜欢他们吗?合理化你内心的恐惧。
面对强大的施虐者,我们的内心会充满恐惧,这让我们很难受。最后,我们干脆把它神圣化,变成崇拜。这样做很好,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会在你无法抗拒的情况下保护你。
对此,美国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夫在他的代表作《狂徒》中引用了斯塔尔夫人的话:
德国人极其听话。他们会用哲学的推理来解释世界上最不哲学的东西,尊重力量,并因为恐惧而将这种尊重转化为敬佩。
在这段话里?德语?还能改?中国?、?日语?或者很多其他民族,这种对权力的崇拜?其实就是恐惧,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近年来流行多年的辫子戏,美化了奴隶给英明伟大的帝王主子磕头这种恶心的游戏,而我们国家却有无数人对这部电视剧如此狂热。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种美化都会觉得恶心,就像我一样,但是很多人在我们的文化里还是少数,不然辫子戏根本不会这么受欢迎。
在这种心理中,关键不是仰慕,而是恐惧。这种恐惧已经到了无法对抗的地步。正是因为害怕战斗,恐惧才被神圣化。
不敢打,但是打架的心理一直存在,只是投射到第三者身上。对于F的妈妈,她把反抗的心理传递给女儿,希望女儿去争取,希望她去争取。
问题是F的妈妈内心的恐惧太重了,不敢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改变,所以只要女儿能改变命运格局,她就会把一切打回原形。更重要的是,她从来不看问题的源头,而是从木的边缘找鱼,而不是为剑雕舟。她一方面继续神圣化父母,另一方面又把怒火指向丈夫。
这可以理解。面对父母时,她的心理还停留在受伤的童年。看来她父母还是极其厉害,她极其弱小,好像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是面对老公的时候,两人都是成年人,势均力敌。而且,通过抱怨,她可以凭借母亲的便利角色,把女儿拉到自己身边,让她不用害怕对抗。
后者会造成一种错觉。她似乎真的为自己内心的痛苦找到了突破口。后来她会爱上这种突破,沉迷于制造这种假象,于是她会抱怨丈夫几十年,最终让他远离她。
而且,因为丈夫不是她问题的根源,所以无论在这个突破口倾注多少愤怒和痛苦,这种愤怒和痛苦也只能缓解一时,最终还是会回到原地,内心的'负面情绪'根本不会减少。
所以F会觉得很不爽,因为无论你怎么努力听,好像都没有一点效果,她妈妈的怨气也从来没有真正消减过。这样下去,她真的会失败,所以她也会想逃离妈妈。同理,F的男朋友也想逃离她。
没有必要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
有一些人永远不会说别人的坏话,这个来访者就是我。他讨厌家里很多抱怨者的抱怨,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从不抱怨,也从不在一个人面前说第三者的坏话。
这看似是一个很好的品质,然而,这样的人也会有局限性。比如我跟这个来访者说话,他会不经意间抹去很多信息。我跟他说话总感觉磕磕绊绊的,有时候会遗漏一些关键信息。
他说话的方式不仅是为了防止别人试探他的想法,因为他妈妈特别想知道他所有的想法,还因为他绝对不能说别人的坏话,所以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结巴。
还有的会成为优秀的倾听者,必要的时候绝对会守口如瓶。他们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他们自己会付出代价。比如他们也会变成非常孤独的人,甚至有点自闭,因为如果把所有的关系都构建成抱怨和倾听,那就太痛苦了。
抱怨和吐露心声是不同的。简单地暴露你的内心而不建造一个?受害者,犯罪者和同情者?这时候的红颜知己只是在如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希望听者给他一些固定的回应。这个时候倾听者主要是陪伴,而当红颜知己倾诉的时候,往往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相反,投诉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歪曲犯罪者的事情,对听者抱有强烈的期望,期望听者同情自己,用自己谴责犯罪者。这时,听者会感到一种压力,仿佛必须同情投诉者,否则会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不是好人。
如果你是心理治疗师,做一个中立的倾听者,而不是加入?受害者,犯罪者和同情者?这场比赛很重要。
如果你在生活中,那么你真的不需要听别人唠叨抱怨。可以跑路,也可以直接告诉投诉者?没有吗?。如果你不参加那个游戏,抱怨者就要面对他的痛苦,而痛苦往往是帮助人们面对真相的最好动力。如果没有痛苦,甚至还有人同情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又何必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一个抱怨者,你需要好好看看自己创造的游戏,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对专制人物莫名的崇拜。
你到底在哪里?